顾 跃(澳门科技大学 人文艺术学院,澳门)
多元融合的当代澳门平面设计语言特征①
顾 跃(澳门科技大学 人文艺术学院,澳门)
作为近现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首要区域,澳门的历史作用获得公认,随着中葡文化交融的深入,其独特的设计艺术成就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达到新阶段,赢得了大陆、香港、台湾同行赞誉。但人们对当代澳门设计史与现状以及设计语言的沿革却甚少关注,本文试从多元融合的当下平面设计语言特征这一微观的角度解析其成因与转型。
多元融合;当代澳门;平面设计语言
现代设计是对文化和商业手段的观念进行有效包装的社会产物。澳门“回归”之前的设计文化特色具中西融合的殖民色彩,“回归”后文化自觉与认同成为设计思想的核心。政府政策导向和设计教育的引导,市场经济下创意设计需求等因素,造就了设计师发挥的有利条件。从平面视角审视澳门设计本土化现状和发展以及经济与产业需求促进了设计的广泛应用,深入至创新思维的研发与设计文化如广告、建筑、环艺、室内设计、服装舞台、首饰产品、音乐和演艺等诸多领域,形成澳门特色的设计语言特征。
在中葡文化交融的历史语境中,澳门多元化的城市文化背景下各种宗教相互包容与尊重彼此习俗,如城市建设的重大庆典,佛教、道教与天主教、基督教等可同台庆祝。各种文化因子在澳门发育、成长增强了澳门的吸引力与乡土情,造就澳门文化的多样与丰富性,设计风格多变而常新。“研究和分析澳门,便会发现其中许多特殊性及特殊的规律,无论是认识中国对外开放史、东西方贸易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抑或了解一个中小城市参加国际市场而促进自身发展的规律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
1.粤港澳样式
图1 《神马囧药系列滑板》,湛为,澳门,第九届澳门设计双年展评委大奖
澳门多元化文化形成了设计风格的多样性,现代平面设计从业者大都来自中国内地(广东福建等地),保留本土的衣食住行习俗,传承传统工艺产业,如月份牌、火花、爆竹、神香包装和食品等设计,将民俗风格稍加改良后推向市场。这种风格特点:色彩艳丽、设色丰富、生动传神,配合传统图案花纹和吉祥如意的符号,内容以代表性建筑、孩童嬉戏、时髦女性、历史故事、动物、植物和海景为主,中西文字标题说明,图示多样,如民间版画和年画和西方文字图示样式并存的装饰性特点——“粤港澳”风。其独特包装与海报招贴的符号语言特征的“复古风”依然受到当下市场的欢迎,设计风一直延续至今的食品、药品、百货、日用品等衣食住行领域。延续至今的原因:其一是“回归”前澳葡政府执行下的葡国文化并非主流,为其他文化生长留下发挥的空间;其二是澳门狭小地域使贸易产品的需求不大,内外销售有固定的消费渠道导致从业者创新力不足。
除此之外,印刷技术的改良也促进设计文化发展,开启了中西文化的融合路径。如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牧师(Rev. Robert Morrison)于1814年在澳门成立第一家”东印度公司澳门印刷所”,利用先进的技术印制了大量书刊和宗教册子,而本土民间传统木版画的运用,现代摄影、印刷业的发展刺激了报纸广告的拓展,在色彩、图形、版式和文案方面借鉴了西方报刊设计风格,特别是葡文报纸的商业广告的字形、图案元素的装饰性融合了新艺术和装饰艺术特点,但这一时期并没有统一的版式标准,而是中西设计语言均存,报刊平面设计具有本土特色混杂折中的多样化视觉表征。“至90年代,西方报刊的‘现代主义风格’的版式设计开始呈现于澳门报刊的版面上,整版图像文字一整体的现代版面形式呈现。”[2]
各类商业广告的设计以先锋性语言风格希望赢得大众心理,形成了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关系。早年作为商家促销的一种现代手段的“月份牌画”表现类似西方流行的“可乐女郎”和“招贴女郎”(Pin-up Girl)的新艺术风格在当下依然吸引一部分消费者。“回归”以来以澳门手信,如复式蛋挞、牛肉干、杏仁饼、香蕉糕、老婆饼等具有粤系特点并被成功转化为“澳门制造”品牌,其特色的包装设计成为研究者关注衣食住行美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种图示成为大众可消费的主要艺术形式的“媚俗艺术”与经济的紧密关联,以至成为资本世界“现代化”的标牌。随着后工业革命带来的全面社会与心理转型,文化设计工产业与消费新模式的增长得到迅猛发展。
“传统上,我们的文化轻视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殊不知正是衣食住行对我们的思想和社会有着最深刻的影响,受众广,接触的频度高。‘美化人民的生活’是艺术设计最朴素的使命。”[3]
当代设计文化从衣食住行的公共服务到政府牵头文化项目如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海外推广、文艺汇演,澳门国际音乐节和澳门艺术节,“格兰披治大赛车”、澳门小姐选举、澳门参展葡萄牙世界博览会、澳门文化学会组织国际性大型文化活动等,多元融合的平面设计语言被广泛应用在民政、民康和民众审美推广上。
2.土生葡人设计风
澳门社会在长期多语言融合中产生了多元文化背景,具有现代性意义上的设计观念的开拓是以上世纪80年代土生葡人设计师为代表(学者对现代设计起源有不同见解,但对该时期土生葡人的贡献并无异议)。历史上土生葡人指在澳门出生生活的葡萄牙人,土生葡人在澳门社会中位置确定了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葡文化属性”。(注:学者贾渊、陆凌梭在《台风之乡一澳门土生族群动态》书中说明土生葡人和宗主国葡萄牙人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同一性,以维持与管制阶层的亲密关系,保护族群利益和权利进而控制华人享受公民行政权力的属性特征。)
图2 1982年,江连浩设计的澳门葡币(正面)
图3 1982年,江连浩设计的澳门葡币(背面)
土生葡人在澳门文学和艺术方面都有贡献,在接受母土文化价值观等基因的影响(且影响至今)融合其寓居区域的本土语言创作。自上世纪80年代始,适逢澳门经济和政治转变的重要阶段,土生葡人大胆突破的创新力和广泛的创造能力,短短三十年迅速成为澳门设计文化的代表和关键力量。以土生葡人马伟达、江连浩设计风为例:江连浩毕业于葡萄牙里斯本美术高等学校,是画家、设计师,曾获澳门文化司署徽章设计一等奖。1982年绘制澳门一套流通的葡币和生肖纪念钱币,整体结构简约、清晰。设计采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福禄寿”元素设计出壹毫(角)(福)、贰毫(禄)、伍毫(寿)、壹圆(鱼)、伍圆(龙)钱币,纹饰符号寓意着美好吉祥,年年有鱼(余)的象征。马伟达也是画家和设计师,他曾任澳门文化局的平面设计总监,常年承担《文化杂志》艺术总监,获得多届澳门设计双年展金奖。“作品《第十五届澳门音乐节》(海报)、《远游记—费尔南•门德斯•平托》(图书)、《双喜》(电子插图)等受到好评,认为其作品散发着浓厚的澳门文化气息,如葡萄牙醇厚红酒般的馥郁。同时,亦渗透中国文化传统的珍贵元素。”[4]
“回归”前,澳葡政府文化司署历任葡人和土生葡人主席如嘉立基、彭慕治、马若龙、布嘉丽等推动了设计文化发展,特别是出版和平面设计领域成果突出。土生葡人设计风有几个特点:一是创新出一种融合葡萄牙占主导元素特点的设计风格,有其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二是汲取欧洲最发达的设计观念,将新图像、观念和设计融入澳门本土设计语言中,扎根中葡混血的血脉中并得以延续。三是平面设计语言的天然性,与生俱来的融合性。“回归”后土生葡人与澳门人享受同样的自由权利,华人设计师与土生葡人设计师相互借鉴与研究形成本土化的设计观念。
图4 澳门回归十五周年海报金莲花大奖,莲满-圆满系列,车世钦,澳门
澳门平面设计的语言变革从社会转型到衣食住行,从文化司署、民政总署、旅游局、邮政局、电视台到私企等的社会推动,渗透着中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精神性的体验与感受作用于艺术的呈现方式不同,从“国际风格”到“解构主义”设计风格,审视和评判其美学价值的取向对当下具启发意义。“设计师所做的是透过其作品告诉人们有关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物质现实环境及内在文化物质,同时,创作者的想象力、理想、幽默感、思维方式、触觉,甚至生命观亦将成为重要的构成元素并贯注到每一件作品之中”。[5]
从国际风格到解构主义
设计与社会经济活动密不可分,澳门民间社团和商业品牌设计凸显了设计界发展轨迹,以及存在的困境和局限性,虽有澳门新生代一些设计师的努力,但限于项目、资金和平台等诸多因素发展缓慢,如澳门旅游娱乐公司酒店赌场户外广告宣传,包括威尼斯人、新濠天地、银河等都烙上美国拉斯维加斯赌场设计风格——简洁、清晰、工整的同时显得单调乏味特点。
上世纪末,设计师在商业设计风格上采用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现代主义”的“国际平面设计风格”,只是设计师的美学品味和澳门本土设计的结合需要有良好的理念和表现手法。“自然具有简明而准确的视觉特点,对于国际化的传达目的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它才能在很短时间内普及,并在近40年的时间中长久不衰。直到现在,国际主义风格依然在世界各地的平面设计中比比皆是。……除了它的强烈功能特征之外,还具有代表新时代进步的形式特点”[6]212-213。澳门的设计师们探索出一种复杂的新平面风格,与工整性功能特点的高度简洁性和清晰视觉传达的国际风格不一样,融合了中葡元素的混杂设计,采用了插画、摄影图片的技术手段加上字体、标志和其他材质的混合,形成丰富视觉效果的视觉图像,这种探索性是丰富了国际主义风格,增加了生动性和多元性。设计师巧妙地融合了澳门本土文化思考的这种跨文化设计的结合需要良好的理念和表现手法,并以其崭新的面貌通过大众媒体呈现国际观众面前。
与商业设计项目不同,澳门设计文化项目获得政府主导与支持,设计作品在香港、大陆、台湾以及日本、韩国及欧洲、美洲等国际展览比赛中获得荣誉。其特质是融合中西,设计风格偏向于“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风格,多元化创意思维,时尚性特征与艺术性的结合是其特点。强调艺术的表现力,艺术与设计的有机结合的观念形象设计,也是西方后现代艺术影响的重要痕迹。有的平面设计语言具浓烈的色彩感,类似表现主义手法的绘画,利用各种材料作为工具的强烈个人特征。有的进行照片的拼贴、蒙太奇式的拼贴、放大印刷网点成为新的图像内容,或者重叠主体的形象内容,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有的采用水彩插图和流畅的字体结合,将主体形象和外部环境叠合和置换的时空错位,达到一定的设计与艺术品位重新解构的语言特征,探索艺术性与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统一的风格。“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以功能主义为中心”。[6]298
因此,各种复杂的色彩、图案、插画、纹样与肌理,形式设计等超时空幻想,以及充满趣味和个人特色的新设计风格,并行与大众文化与流行庸俗文化的后现代解构主义语言特征。
图5 第12届澳门艺术节海报设计(2001),金奖、马伟达
图6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海报设计,1999,吴卫鸣
澳门设计的多元化因素复杂,诸如中葡移民都市特点,设计元素沿用“粤港澳”或“葡式风”;地域狭小、非开放地域特色;港台设计的影响;城市特色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具历史意义的建筑文化、设计与环境的关联性等,产生丰富视觉形象文化语言内涵。
平面设计语言特征
“回归”后澳门当代设计是文化的自觉、自立,强调本土传统和民族基因这一角度,考虑设计功能及其文化内涵的完整性和一贯性。在设计表现手段与产品设计上展现出澳门城市的独特性、多元化、当代性与国际性,设计师注重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价值取向。同时,当代设计观念发展迅速,基于国家政策导向与地域性和多元经济发展政策刺激下新需求,澳门生产力与创新力得到重视与发展。澳门特区政府制定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宣传澳门城市旅游推广项目等,成为澳门当代设计的推动力。以下从商业设计和文化设计及其发展阶段逐一分析。
1.商业设计风格
当代设计作为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澳门商业设计以食品、餐饮、百货、娱乐场所、汽车和奢侈品为特色。作为博彩业发达的城市,澳门的商业设计有着浓厚的服务色彩,相比香港世界级金融与中转的特点,澳门的商业设计更加服务于本地居民和外来的游客,倚重服务业和快速消费行业的需求来增加设计成本投入。
以报刊广告平面设计为例,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纸上媒体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澳门虽面积不大,中文报纸包括:《澳门日报》《大众报》《华侨报》《正报》《星报》《市民日报》《华澳日报》《濠江日报》《新华澳报》《新报今日澳门》《力报》《现代澳门日报》等。刊登商铺广告平面设计与“商号”设计,包括食品、餐饮、百货、娱乐、电器、美容、奢侈品、服装、家私、车行、当铺、影院、剧院、银行、保险、电讯等门类齐全。其中《澳门日报》和《华侨报》上刊登平面设计广告的机构种类繁多,为设计发展提供平台。
2.文化设计风格
澳门经济发展带动设计市场的需求,促进本土设计领域的快速发展,自由行等便民措施的实施(内地往来澳门游客增多),让设计师与商家调整思路,增添简体字的平面设计风格,达到国际化水平,澳门设计教育思想也得到广泛传播。
一是文化局、民政总署、市政厅的推广与宣传项目的制定。澳门文化司署资助科研和文化交流项目,出版书籍、杂志、展览、档案文献编排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图书馆、博物馆、市政广场、运动场等推动对设计的需求,形成设计者与参与者的文化城市形象的互动盛事。澳门国际音乐节、澳门艺术节、澳门参与奥运会邮票设计,城市的街头巷尾、报纸杂志、户外广告等,让澳门城市焕发为“阅读”城市文化形象的“文本”与独特的视觉展示方式。民众素质的普及与提升视觉艺术教育的水平。如澳门理工学院与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设计课程的开设以及将开办设计学院的澳门大学,成为未来澳门设计师的摇篮。
图7 在东方的葡语定期印刷品(金奖,第4届澳门设计双年展),2001,马伟达
二是政府和民间合作形式。澳门旅游局和澳门邮政局举办多场年度重要旅游盛事,如国际烟花比赛、格兰披治大赛车、美食节等提升了澳门设计的国际影响力。澳门邮政局邀请本地设计师发挥创意,手法上国画、水彩、平面、拼贴、摄影等不同表现,内容包括交通设施、手工行业、历史风貌、建筑遗产、文化风俗、传统节日、饮食、宗教信仰,乃至科学、哲学与艺术等。设计师在国际之邮品设计比赛多次获奖。而澳门电视台的平面设计和制作,年度庆典、歌唱比赛和澳门小姐选举等节目策划与设计,也推动了设计的大量需求,这是政府与民间合作的结果。其中重要民间机构澳门设计师协会,策划“澳门设计双年展”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海报设计比赛”影响较大。搭建了澳门设计行业提高自身水平与民众互动的交流平台,推动了澳门设计界与国外设计界的交流。
3.商业和文化设计风格的“转型”、“发展”和“突破”期
“回归”后澳门政府加大了城市建设与填海造地,给澳门商业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城市对设计领域的需求,加快了平面设计领域水平的提升。澳门及澳门的设计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澳门以博彩业为主导经济城市形象设计经历几个发展期。
“转型期”:“回归”前夕,中葡友谊、文化和政治交流活动如火如荼的举办,经济稳定与发展促进澳门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实现了与国际接轨。这一阶段设计表现活跃,作品丰富和细致。设计人才在“转型期”发挥了澳门本土设计的创意主体的力量,设计师参与了城市重大设计项目的建设,提升了城市形象和普及市民审美意识,这是澳门平面设计发展的第一个新阶段。“发展期”:文化繁荣后澳门对外交流特别与欧洲国家相对减少,影响相关的设计领域。一方面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背景下的设计项目由政府主导向私人机构、基金会和博彩业主办的转换,另一方面博彩企业在经营权开放后市场利好的刺激下提供大量的设计机会给年青一代设计师,但在形式上体现了美国商业化模式和设计风格,对澳门本土设计现状形成冲击。这一时期平面设计风格上呈现出“美文化”、“葡文化”和“华文化”形式交替平稳发展阶段。“突破期”:创新成为突破现状的有效手段,设计师利用有限的条件和资源创造新价值,不单是形式和符号简单挪用,而是混合着不同文化的概念成本土设计师惯常表现手法。设计师根据自身文化背景选择领域,如时装、钱币、徽章、邮票、标志、首饰、书籍乃至建筑、公共雕塑等,以多样化的手段表现设计对象。如马若龙设计的2010上海世博会澳门馆(玉兔宫灯展览馆),这一阶段设计风格融入了世界不同文化艺术精神和价值取向。
新世纪,澳门设计文化的新定位——设计艺术化,艺术设计化。一方面基于设计者本身,设计师背景复杂,除身兼不同设计领域特点,还具艺术家身份,多样的生活体验与艺术感悟形成了设计师在艺术与设计之间的跨界与超越。让商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的创作的有机结合,手法上包括黑白(彩色)插画、摄影、绘画、综合材料(拼贴)等,将其运用到平面设计中,主题和表达手段与风格特质愈加丰富与自由。另一方面基于澳门旅游城市形象和产品设计风格的发展方向,当下推进的文化创意产业是配合澳门以文化为主导的发展前景而产生的,高水平的设计标准的制定与产业发展为澳门以历史文化遗产国际定位吻合,文创类设计已经涉猎诸多行业,演变形成迥异的设计风格。“回归”后短短的16年发展,澳门设计成就逐渐比肩香港、台湾地区,成为澳门对外国际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
综上所述,“回归”以来设计师秉承多元创新的设计观念,创造出澳门独有的城市形象设计文化。在未来澳门经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将深化与粤(如珠三角地区)、港、台及大陆、国际的交流合作,尽管挑战与机遇并存,甚至遭遇瓶颈阶段,但当代设计观念必然与澳门政治与经济腾飞相互助益的。展望未来,澳门的设计文化具多元文化本质。平面设计包含三种文字(中、葡、英),城市生活交流中则出现四种语言(粤语、普通话、葡语和英语)。澳门与葡语文化有关的机构,如澳门仁慈堂,东方基金会、澳门欧洲研究学会、澳门创意空间、澳门国际研究所、东方葡萄牙学会、澳门官乐怡基金会等,一直推动澳门与欧洲之间的文化发展。澳门“三文四语”的文化氛围反映了多文字、多语言的环境,包含了亚洲、欧洲和美洲的文化特质,在设计上要考虑到澳门这个世界级文化遗产城市推广能够适应多语言的风格。
[1]吴志良.东西交汇看澳门[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37.
[2]钟渠胜.澳门设计文化的历史回顾[M]//澳门高等设计教育学科展望.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
[3]方晓凤.写在前面[M].江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29.
[4]缪鹏飞.澳门现代艺术十五年[M].澳门:澳门艺术博物馆出版,2007:120.
[5]吴卫鸣.序[G]//第五届澳门设计双年展.澳门:澳门设计师协会,2003:12.
[6]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梁 田)
J524
A
1008-9675(2017)01-0202-05
2016-11-09
顾 跃(1970-),安徽人,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
2016年澳门科技大学校内研究基金项目“澳门‘回归’以来的平面设计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与资助项目(FRG0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