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玉
[摘 要]基础教育不应成为应试教育的场域,而应成为“全人教育”的摇篮,仁爱之心、智慧头脑、合作意识、学习兴趣和积极心态是当下基础教育的主要价值追求。
[关键词]基础教育;全人教育;价值追求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87-01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切教育活动均应以培养人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价值追求。忽视了人的教育,不但难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脱离了教育自身的终极追求。因此,基础教育应始终贯彻以“人”——学生的发展为主导,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创造可能。可以说,学生未来可能的成长空间,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基本确立。因此,秉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尽量拓展各种可能。
基础教育的目标应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应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培养具有以下特质的人。
一、仁爱之心
人之为人,不可或缺仁爱之心,仁者爱人,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否拥有仁爱之心,对于人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和谐十分重要。然而,在当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下,金钱似乎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一切向钱看成了许多人的生活价值观,这直接导致了人们的自私、麻木与冷漠。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缺乏人情味的主要根源,近年来频发的各类虐童等社会事件更佐证了这一点。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变得麻木冷漠,漠视生命,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甚至仇视他人,归根结底都是源于缺乏仁爱之心,缺乏对于他人最基本的同情和恻隐之心。
教育要培养的首先应是人,而后方是人才。不能为人,何以为才。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才,对于社会的危害可能要远大于贡献。因此,基础教育应将仁爱之心的种子种进每个人的心中,让它慢慢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培养具备仁爱之心的人,爱己、爱人、爱社会、爱生活。
二、智慧头脑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传递知识,增长人们的智慧。而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教育似乎成了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教育,知识的灌输主导着教育,考试成了教育的指挥棒,学校和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要任务,学生以熟记知识为目标。为知识而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更多地成为知识的容器,其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与锻炼。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异化了教育。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全面而非单向度的人为着眼点,发展人的基本能力,突破片面地以知识为主的教育,关注人的多元智能,促进人的多样化发展。因此,基础教育必须突出人的发展,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以知识增智慧,予智慧于生活。
三、合作意识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空间紧密,人们只有相互合作才有可能在社会中生存下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明确提出“学会合作”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可以说,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是现代人重要的能力品质,它是现代人能否有效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中生存的关键。基础教育在推动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的植入与养成,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生,为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在社会中生存做好准备。
四、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成效。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将不再是苦差事,相反会成为快乐而有趣的事情。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裨益颇多。
基础教育是人一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推动学生以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帮助学生懂得学习、善于学习、热爱学习,学生将可以更好地探索自我的学习兴趣,了解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快乐而主动地学习。
五、积极心态
积极的心态可以挖掘人的潜能,积极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取得成功;消极的心态则容易使人陷入悲观失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心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重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等问题,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基础教育应致力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积极的心态,将帮助学生更为积极地去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迎难而上,开拓进取。这将为学生拥有丰富而完满的人生打下基础,创造可能。
在基础教育阶段,实现“仁爱之心、智慧头脑、合作意识、学习兴趣、积极心态”五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基本的目标取向,更好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