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福
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换句俗话说,就是“学生人人有‘饭吃,个个有发展”。针对这一目标,教师们的想法颇多,方法各异。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分析研究学生的听课心理,然后根据其听课心理进行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总结归纳出了学生几种听课心理,并以此实施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一是求“乐”心理。
学生们普遍都喜欢说话幽默、搞笑的老师上课。这就是学生“求乐心理”的表现。我在教学实践中得知,“求乐心理”也是治疗学生上课睡觉的一剂良方。八年级“后进生”上课爱睡觉,这是教过八年级的教师几乎“公认”的现象,但我并非赞同。2013年我教八(七)班语文,这个班是当时学校初中部老师熟知的“后进班”,刚接手这个班,我进行语文质量摸底检测,120分制的试卷平均才58.5分。其根本原因:学生无心学习,上课睡觉多。对此,我根据实际,以“乐”施教,收效颇大。
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我上新课《新闻两则》。一般老师上课的惯例是: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再讲新课。我却“打破常规”,有意制造“班级新闻”,激发学生乐趣,再讲解新课。具体做法:上课了,我走进教室,故意抓几个平时爱睡觉的四个学生扮演“解放军”,两个调皮学生扮演“敌人”,让他们表演“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微片段(事先我有暗中排练)。学生们笑声迭起,其乐融融,然后再结合本文内容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最后仔细讲解新闻的标题、导語、主体、背景、结束语的写作方法,并在授课中不时“掺杂”一些相关的幽默语言。这样,班上笑声不断,课堂气氛和悦,学生们没了“睡意”,也专心听课了。此后,学生们越来越喜欢我上课了,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一学期的努力没有白费,期末学校教学质量检查,我班的平均分提升到76.9分,等级也由原来的第七名,上升到第四名。
二是求“趣”心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兴趣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理解并掌握同学们的这种“求趣心理”,让学生听到有趣的讲析,看到有趣的板书。学生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敏感,特别有兴趣。在课堂上,新的内容、新的观点、新的教法都是新的诱因、新的刺激物,都会引起同学们的有意注意或者无意注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学生的兴趣在于参与。教师必须创造学生参与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班主任要尽可能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譬如:教师可根据学生各自特长、爱好组建多方面的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活动中唤起学习的兴趣。其次,对学生已有兴趣应注意保持,并使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班主任要根据班级情况,在尽量照顾大多数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集体的共同兴趣。个人的兴趣往往会因为集体的兴趣发展而得到推动和鼓舞,学生的兴趣也将逐步增强,从而达到“水涨船高”之目的。
三是求“知”心理。
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求知心理。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教师应该备好三种课:一是“备大纲”,二是“备学生”,三是“备课本”。也就是说,教师根据《新大纲》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特点,把每册书、每一单元、每一课知识进行认真梳理,有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以达到如“鱼”得“水”之目的。现在的教育管理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和课后作业时,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层次、智力情况、做题速度等方面设计题型,让学生做到:人人有题做,个个有“饭”吃。
四是求“精”心理。
在实施“教师少讲,学生多练”教学中,学生都希望在短暂20来分钟的课堂上,听到最简炼的讲析,学到最精要的知识和技能。但现在有的教师在讲课时,也许是出于好心,求全求多,面面俱到,无目的、无重点地“满堂灌”。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老师讲些什么。这样,老师辛苦,学生也喊累。笔者认为,改革教学方法,推行“高效课堂”,可以从“精”字上入手,做到备课要精,讲课要精,作业要精,评讲要精等等。
课堂教学如果注意掌握学生以上这些心理,就能紧紧扣住学生们的心弦,学生只有人人有“饭”吃,才能个个有发展。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