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胜委
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解题能力。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然而,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解题能力呢?下面笔者就提高小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方法进行具体论述。
一、从学生错误出发,培养解题能力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最早由我国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其所强调学生解题能力的形成,并不是要懂得4乘5等于20,而是要明白为何4乘5不能等于18、19或21。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如何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乐趣,通过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而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知识,如此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换言之,即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认知错误与思维冲突点,通过营造一个纠错的思维环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有一长为16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铁皮,问:该铁皮最多可剪多少个直径为2厘米的圆片?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首先会思考运用减法去计算结果。即算出长方形铁皮的总面积,再计算小圆片的面积,最后再将两者相除得出的数量变为小圆片数。针对学生错误,教师不要直接指出,而应引导学生先动手画图,然后引导进行观察与比较。最终,学生发现了其中错误,并由此得出了正确解法。此时,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追问:“同学们,你们能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吗?”学生经过思考得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让学生自主发现了自身错误,并在引导学生纠错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来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二、指导学生认真读题,促使学生准确了解题意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正确解答应用题,首先需认真读题,在准确了解题意后方可确保答题的正确率。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其在实际的做题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小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在面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时,由于学生刚入学还识字不多,此时应由教师进行题目朗读,在培养学生耐心听题的同时逐渐养成明白题意后才动手答题的习惯。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渐增长,待学生可自己完成审题后,便应着重培养学生审题的仔细度或培养学生“审题画重点”的习惯,即在审题过程中标出题中的重要条件。
譬如:学校组织学生春游,游地有一租售自行车的服务,已知每辆自行车能坐4人,李老师班级总计有学生43人,请问他们共计需租多少辆自行车?此题中并未明确指出李老师不参与自行车骑行,因而许多学生在审题时,往往忽略了李老师的存在而少算一人,此时,教师便可采用重点标注法,将题中“4人”“李老师”以及“43人”等重点标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题速度,更能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题意,进而达到正确解题的目的。
三、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快速解题能力,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在教授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理解,学会从多方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寻找新的解题思路,进而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例如:“小红与小黑各自有15本书,某天小红将其中两本送给小黑,小黑又送给小红3本,问现在他俩各自有多少本书?”面对这样的題目,学生往往会因自身对数值的喜好而直接采用“15-2”“15-3”的方式来得出最终答案,而忽略了题中小红、小黑各自得到的书。为避免这样的主观影响,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将问题进行拆分再思考,即针对题中的小红,虽送出2本书,但之后又得到3本,因而小红所拥有的书数量应为15-2=13,13+3=16;同理,小黑现有的书量则应该是15+2=17,17-3=14。
总之,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其承载着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各方面能力的重要职责。而要学好数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并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以便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