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百姓解民忧
——山东省教育厅驻郓城县张鲁集乡第一书记工作组帮包工作纪实
2015年2月,根据山东省委组织部选派,省教育厅王夫海、林乙楠、郭智深、王坤、杨大伟等5名同志组成工作组赶赴郓城县张鲁集乡,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挂职“第一书记”工作。入村以来,他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抓党建促脱贫的要求,在厅党组和郓城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紧扣精准扶贫中心主题,结合十二项扶贫重点任务,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全心全意解民之忧、帮民之困、急民之需、做民之盼,逐步赢得帮包村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开创了“村庄换新貌、百姓笑开颜”的良好局面。
强班子带队伍,增强村班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工作组充分利用支部会议、党员大会等时机,将党的大政方针,特别是扶贫惠农政策传达到党员干部中,提高他们的党员意识,增强他们的党性修养;在修路、发展产业项目等村内重大事情上,让村党支部走在前台,第一书记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切实带领村班子坚持公平、公开、公正,让老百姓心服口服。
定制度立规范,落实依规管党治党要求。缺少制度和规范是大多数贫困村共有的通病,针对这一问题,工作组立足村内实际,逐步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四议两公开”制度,帮助村内制定了财务公开制度、重大建设项目公开招标制度等一系列规章。
建队伍育新人,为村庄培养后备力量。针对帮包村班子成员年龄普遍较大的现象,工作组注重培养发展村里年纪轻、有本领、威信高的积极分子入党,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让村庄发展后继有人。经过两年悉心培养,5个帮包村发展党员6名,入党积极分子10名。
道路修建——满足群众最迫切愿望。5个帮包村连接到主干公路的进出村道路及村内主干路年久失修,坑洼遍地,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入户调研走访时,老百姓提的最多的要求就是修路。工作组利用行业扶贫政策及向省财政申请的专项资金200万元,为5个村修建了村村通连接道路及村内主干道路54公里,硬化户户通路面6.5万平方,让老百姓出家门就走上了水泥路。
饮水灌溉——解决村里燃眉之急。5个村虽然都通了自来水,但有3个村是与其他村共用饮水井,水压较低,管道老化。工作组积极筹措资金,为于垓、候垓、聂厂建设300米深吃水井3眼。同时,向省水利厅专门申请了50万元小农水专项经费,为帮包村打造灌溉井52眼,疏通河道9条,极大缓解村里浇地难的问题。
文化公益——打造美丽乡村。工作组根据村里需求,为每个村都新建了村办公室、文化大舞台、农家书屋,配备了健身设备。为美化村内环境,安装路灯420盏,栽种了12000多棵绿化树苗。老百姓高兴地说:“村子变亮了,绿了,干净了,一下子前进了十几年!”
因地因势制宜,选准选好产业项目。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是开展精准扶贫的最有效方式,工作组利用争取来的5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先后发展了肉鸡养殖、食品加工等14个致富产业项目,为贫困户特别是留守妇女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参与项目的贫困户每年可增收15000元以上。
充分利用社会政策,精准滴灌助力脱贫。一是利用低保、五保、临时救助、残疾人补贴等政策,为189户困难群众和132户残疾人提供资助,确保他们不愁吃、不愁穿;利用派驻单位爱心捐款7.8万元,为42户特困户提供棉衣、棉被、粮油、慰问金等物资,确保他们安全过冬。二是利用小额扶贫贷款政策,为帮包村43个贫困户争取无担保无利息贷款215万元,解决了贫困户发展蔬菜大棚种植项目资金短缺的问题。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驻村以来,作为省教育厅选派的第一书记,工作组充分发挥自身单位优势,多次到帮包村学校调研走访,积极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协调沟通,努力为帮包村学校发展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在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图书设备援助、幼儿园建设、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展现了教育部门选派第一书记的独特优势。
近两年来,工作组为帮包村协调落地及多方争取的扶贫经费累计达到3500万元以上,彻底改变了贫困村落后面貌,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广泛赞誉,省教育厅第一书记的良好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驻郓城县张鲁集乡第一书记工作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