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秀
摘要:随着新时期的时代跨越,国内财务体制的改革也逐渐深入到新的发展阶层,亟待完善健全的内控制度适应发展所需已成当务之急。但因种种原因所致,各地相应的内控制度建设的成效不一,究其工作思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结合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乏力的问题纠结、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机制要素的结构界定、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对策思考三方面,给予不同成层次的研究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行政管理;内控制度;研究思考
内控制度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基础性理论,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是在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逐步产生、逐步发展与逐步完善起来的,并兼具鲜明的时代性。它是一种突出强调预防为主的“戒律式”制度,其目的性非常明确,旨在通过完善的约束机制规范内部管理与运作的具体行为,防范杜绝错误与舞弊现象的发生,确保管理效果及效率的综合提高。归根结底在于内部会计工作的具体控制,确保准确、高标准的会计信息综合质量,全面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全面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与规章制度的严谨性,并贯彻执行而系统制定、实施的系统化控制措施、方法与程序。
一、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乏力的问题纠结
(一)内控意识与财务制度相对薄弱的纠结
纵观国内行政事业单位,有的内控意识相对淡薄,甚至内控观念缺乏,眼高手低。其表现为重视事业发展,而对内部管理轻描淡写,甚至对内控常识缺乏最基本的了解。认为内控工作是财务部门办的事情,管理上有财政、会计核算部门分工把关,作为负责人也管不清、理不明,所谓内控制度不过是挂起来应付上级或相关部门检查的,孬与好无伤大雅,抱着无所谓态度的大有人在。因此,有的也是制度上墙的面子工程,尚无行之有效的管理而言。而行之有效的管理,首先离不开制度控制的坚实基础,但涉及基础性保证工作的财会管理,某些行政事业单位还仅限于纸上谈兵,做做报表、装装样子乐此不疲,导致财务制度建设相对薄弱,有的单位至今未制定单独的内部财务制度,其管理随意性较为突出。有的问题严重性已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再麻木不仁则无可救药。
(二)资产管理与控制制度相形脆弱的纠结
财务部门往往只顾埋头“报表”,不会抬头 “算账”,忙绿于 “核算”与“付款”日常应付,对业务的来龙去脉疏于过问,甚至心存芥蒂不想过问。对单位事项的重大决策、具体过程与最终结果不作了解,也懒于了解。尽管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固定资产的购置相应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对使用中资产的内控管理仍然存在制度的约束。行政事业单位中债权与债务存在一定的隐蔽性,不同于企业能够频繁发生,倘若不经常核对难免问题浮出水面。因此业务发生时,只是会计人员登记在账簿上,合上账簿便视为一成不变的铁定财产,但以后是否发生减值、坏账等问题了解的很少。久而久之,形成了“管物不管账、管账不管物”的陈规定律,资产损失现象较为严重。
(三)预算控制与监督考核刚性同失的纠结
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核心性关键环节,担当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最重要的控制职能,要求部门预算必须有规范严格的运行程序与操作系统与之配套。纵观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大多实行了一定的部门预算应用制度,但所涵盖预算范围较为有限。相形之下,应追加调整预算之外的项目空间较大,弹性较强。而越多项目的追加,客观造成预算愈演愈烈的随意性,本应对等的约束力与权威性就相形见绌。就目前而言,内审机构基本与会计部门在编制上平行,大多依附于行政执行机构,应有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无从谈起。而针对审计内容,能够做出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评价鲜有涉及,难以形成应有的工作手段与工作成效,因而导致无法履行资金监督与控制管理职能,导致预算控制形同虚设。而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重考核,轻内控”现象较重,内控制度建设与目标考核脱钩的客观性,也最终导致了问题发生的必然性,很值得我们做出深刻的思考。
二、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机制要素的结构界定
内控机制的主体结构是内部控制,有了合理的結构就能有比较理想的机制。其内部控制结构包括:项目与环境、财会系统和内控流程。
(一)项目与环境的控制针对性
控制项目泛指内控制度的组成基本单位,包括内控系列环节。控制环境泛指影响建立与实施某项属性政策的各种环境因素。具体环境涵盖两方面的针对性:其一,不能将控制环境做无限扩大,必须有针对性地控制与单位的可控范围以内,泛指内控制度则难以操作。其二,单位控制环境受行政影响较大,必须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之下展开工作。
(二)财会系统的操作严谨性
财会系统泛指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系统的业务操作程序与模式。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操作的关键组成环节,是内部控制重要的基础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突出特点,在于依据会计信息展开会计工作,具体履行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活动的规范指导、系统调节与监督约束,并为促进各项工作做出应有的努力,以提高单位工作的行政事业效率与社会综合效率。尽管财会系统具有严谨突出的内控职能,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其主要欠缺在于事前控制能力较弱,受工作性质所限,难以实现工作提前介入,因此,不能将财会制度简单替代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
(三)内控流程的运行规范性
内流程泛指行政管理部门所制定的控制政策方针与管理程序,以运行规范性确保控管的目的。历数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其内控流程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制约的政策性与严密性置于首位,通常很少把成本效率考虑在内。
三、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对策思考
——转变观念,增强领导层“率先垂范”的主体意识。遵照会计法与会计工作规范的要求,作为内控建设第一责任主体的单位负责人,应是转变观念,强化内控工作“率先垂范”的真正领导者,必须对单位财会报告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有担当,对内控制度的实效性与合理性负责任。为达到这样的境界要求,财政部门可组织各单位负责人系统进行相关的学习培训,基层财务部门也要通力协作,打好“边鼓”,吹好“耳旁风”,针对实际工作为领导做好宣传,使单位负责人能够真正确立起内控建设与财会工作第一责任人的主体意识,创造出良好的控管环境。
——啟动思路,形成部门间“齐抓共管”的整体机制。通过内部会计控制的健全完善,切实加强重要岗位与薄弱环节的治理与控制,责任细化,形成制度到人、责任到人齐抓共管的整体机制。首先,必须明确规避岗位与职务不相容的问题,内控人员不得兼任他职;必须明确机构与岗位的对应职责权限,形成岗位与职务间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制衡机制;作为内部控制核心环节的流程控制,具体方法应进一步明确其合理性与实效性,对各项财务性收支,必须严格遵循规定程序予以审批。
——统一思想,完善资产类“面面俱到”的综合控制。对资产管理问题必须建立严格授权审批制,各项经济类业务要在授权审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权利、责任与义务明确细化到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未经授权,对资产严格限制直接接触,对各类物资财产严格履行定期盘点制度,盘点结果要及时与会计记录核对,如有不一致必须及时查找原因、落实责任。对债务与债权要及时清理、核对,必须在规定程序下,经严格审批后方可做出坏账损失处置核销。
——广开渠道,落实预算制“事发未然”的超前介入。要有针对性地拓展部门预算的介入范围,要力将单位全部财务类收支事项囊括其中,并实时对预算做出严格调整,如有可能必须追加程序。预算编制当中要努力实现精预算与零预算,精细核定收支具体额度,精确落实支出的明细用途与方向,对项目资金必须细化到项目各个具体环节。
——环环相扣,规避审计制“亡羊补牢”的监督困惑。要将内部审计“一审、二带、三推促”的作用予以充分发挥。要全面把控内控的薄弱点与易损失环节,及时通过经常、连续的监督跟踪审计,实时掌握审计中的问题动向,切实做到查一处、处置落实一处,不做“亡羊补牢”,但求“补牢圈羊”。
——夯实基础,完善内控制“有备无患”的制度规范。各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自己部门的实际状况,依据国家已颁布的内控制条款,请财政部门当老师,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切合实际的单位内控制度,全面性的覆盖确保“有备无患”。
——警钟长鸣,确立预警制“未雨绸缪”的思想境界。实际工作当中,要通过纵向与横向数据对比,及时捕捉问题苗头,未雨绸缪,及时对潜在风险做出预警,将可能的财务风险化解于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 2005(2):76-81.
[2]蒋晓梅,唐予华.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信息[J].上海会计,2002(3):11:3-5.
[3]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