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丽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文本内在的言语结构与规律入手,更要从学生的认知需要、表达意图和情感体验等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语用训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意识,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具体来说,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关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从教材文本出发,聚焦言语表达的规律;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凸显句式训练的层次。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 语用教学
句子是词语向语段、篇章过渡的语言单位,是低年级后段从词语教学向语段教学的媒介。教师要善于从教材文本中开掘丰富的语言文字材料,引领学生从文本内容逐步向语言形式转变,为学生仿造性练句搭建相应的梯度,从而促进低年级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一、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
句式的仿照练习最大的忌讳就是刻板、枯燥、僵硬的训练。语言如果丧失了感情,也就缺乏了感人的温度,其表现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生命个体的内在表达都有着强烈的动机,引领学生对句式进行仿照性练习,要从学生的表达动机出发,契合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彰显出鲜明的个性。
笔者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充分引领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析文本词语所营造的纯美意境。教学中,笔者认为课文中的比喻句用得非常精彩,值得引领学生在赏析的基础上进行仿照练习。于是,引领学生紧扣“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又随风飘去”一句展开教学。但很多学生对句式的表达精妙感受不深,教师也只能满堂追问:这个写出了什么?那个有什么好处?……原本优美的语句被肢解得破碎不堪,教师教学吃力,学生也学得索然无味。评课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比喻手法的运用是这篇课文最典型的代表吗?学生的仿照,是否是他们内心的真实需要呢?一语点醒梦中人,教师在探寻、引导中自得其乐,而学生的表达情绪却一直处于低潮,他们对于句式的模仿又怎会形成高潮呢?
这一案例的失败,首先在于对言语训练内容的开掘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解读,没有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其次,教师仅仅从文本的视角关注表达效果,而忽略了对学生表达欲望的激发,导致教学事倍功半,所得甚微。
二、从教材文本出发,聚焦言语表达的规律
1.在技能历练中,探寻语言表达的内在规律
经历了以上教训,笔者意识到仿照句式要从课文中开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感知语言表达独特规律的素材。从教学的视角反复研读课文,笔者发现课文“飞过……,穿过……,越过……”这一句式语言简洁、节奏活泼,适合低年级学生仿照练习。这一句式搭配结构相似,但并不是纯粹的并列关系,而是一连串动作的整合呈现,具有鲜明的先后顺序。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以己度人:“你们也常常去聚会,心情怎样呢?如果你们就是这群小蝴蝶,会在山谷里做些什么呢?”学生幻想着去大餐一顿,去唱歌谈心,去跳舞……当他们的心境逐步趋向文本的情境时,引领他们畅快地朗读这句话,并在点评中引导学生加快语速,更好地凸显自己的心情与感受。随后,笔者在范读时,故意将句子中的动词读成了三个“飞过”,学生纷纷表示不能使用同一个词:树林太高,蝴蝶才能在林间“穿”行;小溪里全是溪水,需要跨过去,才用“越”;聚会的心情是迫切,用“赶”字才准确。
纵观这一案例,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性认知展开,通过体验实际生活中“聚会”,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让文本朗读水到渠成。故意读错的设置,更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到作者词语运用的精确性上,深入探寻语言表达的内在密码,为仿照练习奠定基礎。
2.在情境创设中,践行文本语言的表达方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理解是基础,而运用才是最为根本的教学任务。因此,笔者在第三次执教时,对先前的教学环节进行大刀阔斧的删除,在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情韵的基础上触摸文本的言语形式,为学生的仿照性练笔搭建历练的平台。
笔者围绕上述案例中的语句进行了这样的修改设置:首先,延续了原本故意读错的环节,引领学生在深入对比过程中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与妥帖,提升细致辨析的能力;其次,引领学生从语句的整体视角出发,将蝴蝶发出的一系列连贯性的动作过程说清楚,厘清语句内部的逻辑联系和先后顺序,感知作者按序表达的写作方法;再次,通过哑剧表演,再现课文语句所展现的画面,引导学生通过配置“画外音”的方式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描述哑剧所表现的内容,在品析语言、练习观察的过程中提升语言整合运用能力;最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这一句型历练的三种情境,分别为:“急促的上课铃声响了,还在操场上尽情玩耍的我们……”“一大早,妈妈睡过了头,眼看就要迟到了,只见爸爸……”“妈妈下班一回到家,就……”引领学生分别从这三种情境中选择一种,模仿课文中的语句规律进行仿照练习。
这一组设置层次清晰、针对性强,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精准、优美,促进自身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整个设计从感知到运用可谓一脉相承,但学生在最后环节的说话训练时仍旧不够顺畅,主要表现在:内容主体混乱,不够统一;词语表达欠妥当,不够精确;连续动作指向三个事情,不在一个主题范畴内。
三、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凸显句式训练的层次
对之前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追本溯源的反思,就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在于教师的指导缺乏一定的层次性,从阅读感知到写作实践,没有任何的铺垫,没有设置任何的梯度,学生难以从诵读的品析中自拔出来,从而影响了实践运用。鉴于此,笔者再度出手,进行了新一轮的教学实践——
第一板块:紧扣文本语言,在表演中引领学生描述。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的语句:“飞过花丛,越过小溪,赶到山谷。”师:这是多么连贯的动作啊!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事情是需要通过一组动作才能完成的。马上老师来做一做,你们可要看仔细了哦!老师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分为了哪些动作。”第二板块:创设生说情境,在示范中引领学生表达。情境一:急促的上课铃声响了,还在操场上尽情玩耍的我们……师:孩子们,当你们还沉浸在快乐游戏中。此时,上课的铃声响起,你们会做些什么呢?生:收起手中的器材,奔着回到教室,整理好书本,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情境二:一大早,妈妈睡过了头,眼看就要迟到了,只见爸爸……
师:不仅我们会迟到,有时很多大人也会迟到的。你们看到过你们父母要迟到时的狼狈样子吗?他们要迟到时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呢?生:刷牙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有时根本不洗脸,早饭没有时间吃就直接拿在手里;有时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就直接冲出家门,公交车上不管多少人都往上挤……情境三:妈妈下班一回到家,就……师:妈妈最勤劳了!下了班,还有一大堆的家务等着她呢!你的妈妈在回家后会做些什么呢?生:放下背包就冲进厨房,为我们一家准备可口的饭菜,吃完顾不上休息又忙着洗碗刷盘子,还要辅导我的家庭作业,洗衣服……
不管是哪一种情境的设置与创设,都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了辅助性的铺垫。因此,在学生罗列整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进行完整的语句表达,从而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完成对课文语句的模仿与创生性表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翠珍.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4(27).
[2]陈妍.找准切入点,挖掘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J].课程教学研究,2015(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童店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