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玲
摘要:历史课程是中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而当前不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益低下,教师的教学热情不高,不能为学生诠释更为客观全面的历史知识,而学生则缺乏学习热情,只是热衷于背诵重点,忽视了历史本质更深层次的探究。
关键词:学历史 高效课堂 教学情境
一、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创建最佳教学效果的基础。初中历史课程内容枯燥,学生往往会失去兴趣,提不起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创建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有显得特别有意义。要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景,教师就要从中学生的特点入手加以分析,满足他们好奇、好动的需求,精心编排课堂内容,做好课堂的活动组织,以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著名学者斯卡纳金曾说过:“如果孩子毫无学习欲望的话,就算我们编排好一切想法、方案、设想最终也是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这样看来,兴趣是提升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只有充分调动,才能促进他们创造性的提升,让他们在民主化、宽松化、和谐的氛围下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积极的课堂氛围不仅要求有宽松的学习氛围,还要有融洽的师生交流和松紧可控的教学节奏。
二、初中历史教学要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中学生素质教育下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点就在于课堂上对历史现象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及对历史争议结论的论证,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依靠传统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必须首先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客观历史原貌基础上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教师还应给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视角观察和分析统一历史现象。这个过程中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此时教师就要重视学生“角度创新”,让学生重新审视教科书的结论,并做出角度的分析,启发学生站在不同位置分析历史现象,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结论。
三、重视观念的转变,树立科学规范意识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和学习都处于传统阶段,陈旧、无新意,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学生都要对现况建立正确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思路,树立起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学习理念。第一,教师要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教学意识。在开展教学时,重视兴趣调动和引导,让学生可以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针对学生的求知欲、民主性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第二,全面引导学生建立参与意识。教师要注重学习过程中鼓励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等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参与到学习中,更加全面的认知历史,创建自己的历史见解。第三,和谐教学氛围,建立起雙向沟通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两者之间除了要加强交流,教师还要营造辩论、讨论等教学形式,让学生抒发见解,展示自我,同时这样能让教师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强化教学的针对性。
四、学习方式要多元化
高效课堂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并实现“教而获知”向“学而获知”的转变,其中关键点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及主动学习都是可以采用的形式,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让学生学习实现质的转变。学者庞国维曾对自主学习做出过“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9字总结,道出了自主学习的真谛。但无论教师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具有学习的欲望,有学习的目标,可以积极、认真的并投入思维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就达到了高效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教师要想达到学生体验、感悟和融入历史的学习状态,那就要课堂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起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使其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师教学并一定要拘束课堂上,也可以将课堂搬到历史名迹前,让学生对历史有具体的视觉冲击,产生更感性的认知。
五、完善体系,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课堂教学包含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但三个阶段相互关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必须做好没环节的考量,才能保证高效课堂的实现。第一,课前准备要充足。课前,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建立起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认知框架,从而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第二,授课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课期间,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并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加强互动和讨论,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程度。例如在讲解文景之治时,教师可利用《汉武大帝》电视剧观看、网络资料搜索、历史文献查看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了解和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第三,注重课后的知识拓展。为了拓展学生思维,开拓视野,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会等,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历史,丰富学生的思维。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的实现教学策略是一个重点,但坚持不懈的实践也是关键,因为实践出真知。清代画家郑板桥对绘画艺术追求不懈,并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繁冗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因此,任何事情贵在坚持,历史教师要实现高效课堂,也要坚持将优秀的经验应用到课堂上,并锲而不舍的对教学反思和探索。在这期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它既是保障教师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教师获得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辉煌的教学成绩的重要推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S].2011.
[2]牛金亮.高效课堂在细节中生成[J].新课程.中学,2011,(06).
[3]马艳萃.和谐课堂创造高效[J].课外阅读(中旬),2013,(06)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三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