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娇+陈倩
摘 要:一座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聚落,在其自身成型、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无不是经历了诸多融合、千般变化才呈现出今天的特色形态。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分布着的许多传统聚落都是当地最本质化乡土精神与精湛营建技艺相融合的结晶。和顺古镇作为中国第一魅力名镇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传统聚落的妙义。
关键词:和顺 聚落 军屯 宗教信仰
和顺,古名“阳温暾”,意为气候宜人,寄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和顺古镇位于腾冲西南4公里处,四面环山,海拔1555米,面积17.4平方公里,是古代中印陆通的商贸重镇和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和顺的民居多为晚清时期至民国初年的建筑,房屋依山而建,高低错落。这些建筑无不用材考究、典雅别致、工艺精良,有着很高的审美品位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这里民居和环境景观相辅相融,体现着云南著名侨乡独特的韵味。
一、和顺聚落的发展与变迁
和顺聚落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不同历史阶段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历史、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对云南进行了招降和讨伐。鉴于云南的特殊情况,朱元璋命沐英率领数万军队镇守云南,并在此部署相当规模的兵力以维持长期的稳定。为了解决粮铜需求的矛盾,军队实行屯田制,把从内地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广泛传播,大大提高了当地的劳动力生产水平,为和顺之后600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康熙以后,交通状况的改善,大大促进了腾冲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往来,同时也促进了滇缅贸易的扩大,并使腾冲成为滇缅商贸的重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由于耕地太少,人口众多,不得不寻觅新的生存之路的和顺人为衣食所驱使,不断涌入邻邦缅甸为商,使一个长期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聚落,在乾嘉以后,逐渐发展为以侨商经济为主的侨乡。随着侨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顺的殷实富户也就不断增多,从而促进了这个聚落多方面的发展。在国外挣了钱的和顺人,回到桑梓除了买田置地、起房盖屋外,还集资营造村落环境,培补风水,兴建寺院,建盖宗祠,倡办教育,发展文化。纵观和顺聚落的发展历程,明代正统年间的军屯开创了它新的历史;清代大量和顺人的侨缅,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当地人口增长给土地造成的压力,而且侨商的经济增长使和顺逐渐趋于繁荣。经济的繁荣,又加速了和顺文化教育的发展。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加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使这个古老的聚落成为闻名遐迩的华侨之乡。
二、和顺聚落发展的文化背景
腾冲是一个在特殊的地域、特殊的经济、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城市。和顺聚落的产生和发展深深地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1)宗教文化:和顺自古至今,经历了儒、道、释等多种宗教文化的洗礼,成了一个海纳百川、贯通融合的聚落。明代末期,和顺人建立了祀奉魁神的魁星阁,在当时“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观念里,魁星为广大读书人所崇拜,反映出和顺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儒家文化的追求。
(2)“走夷方”:和顺人到缅甸最早出现在明朝时期。和顺人的出国原因,首先是由于生活的迫使。和顺面积不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狭小的耕地面积不足以满足当地人的生存和发展,而缅甸相对来说地多人少,物产丰足。其次在于国内的政治变动。受时局动荡、政策苛刻的影响,民不聊生,百姓在變动中不能正常地生产和生活,只好另谋出路。尽管走夷方十分艰辛,和顺人仍旧没有放弃,对他们来说,只有走出去才能够扩大生存空间,增加人生机遇,兴家立业。这种价值取向在和顺成了一种生存观念,并具有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这些在外经商的商人对和顺家乡的乡村建设、文化教育和带来先进科学技术方面所做出的诸多贡献,也使和顺成为西南边陲著名的侨乡。
(3)抗战文化:滇缅抗战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由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美英盟军和抗日民众对日本军国主义实行的歼灭战。①和顺的滇缅抗战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由民间出资修建的抗战博物馆,馆内有上千件二战时期抗日军民遗留文物。它的设立对于研究和铭记抗战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和顺后期的修缮有所影响。
(4)反哺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和顺厚重的文化积淀得益于它的经济基础。目前和顺居住人口约六千余人,然而侨居在外的和顺人却有万人之多,分布于13个国家和地区,形成“海外的和顺”②。这里的每一尺、每一寸,栏杆、月台、闾门、洗衣亭……都是华侨们捐献经费点点修建,无不饱含着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关怀与思念。他们的成就感不仅仅表现在自己获得了与努力相应的财富,同时还表现在对贫寒发家的艰苦奋斗历程的念念不忘及对后辈文化教育的重视,他们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以报乡恩。
三、和顺聚落的社会组织结构
社会组织结构是指居住社会的主体(包括个人和群体)之间的一定的生活关系。主体的生活关系一般都与社会组织紧密相关。这也就意味着,聚居区社会结构不同,会导致居住社会主体生活居住形态的不同。在自然崇拜及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和顺社会结构受到了地缘关系、屯兵、宗族关系和行政管理的影响。
(1)地缘关系:在相同的区域之内,生活环境基本相同,易于形成聚合效应,也使得在同一地区的人易形成认同感。腾冲的山势走向、高低陡缓、动植物、水土资源等物理特性都深深影响和限制着聚落的选择和发展,它是和顺聚落社会形成的基本要素。
(2)屯兵:在云南边陲地区,屯兵也是影响传统聚落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顺有着600年的开垦史,大多数先民是军屯移民。从历史演变的进程来看,在朱元璋统一中国之后,军队被分设为不同的卫、所,负责驻防京师和全国各地。为了保证卫、所的稳定和兵源,全国军队开始实行“军户”和“军籍”世袭制。腾冲作为滇西前线的军事镇防要地,军户们携带家小戍守在此,平时开荒耕地种植水稻谷物上缴给国家作为军粮,待战事爆发时则拿起兵器归编作战。军户不允许随意迁动,如果该军户一家都阵亡或去世,则从其原籍调其家中族人来充抵。
(3)宗族关系:宗族是有着共同先祖和宗族谱系的若干个近亲家庭组成的联合体。由宗族血缘关系所构成的凝聚力是传统民居聚落存在的基础,其中以家庭、宗族结构的同族聚落为最普遍的形态。和顺十大姓(寸、刘、李、尹、贾、张、杨、训、许、赵)中有八大姓建有宗祠(除许、赵外)。无论是木方建筑还是石仿建筑,这些宗祠都表征着“子孙后代萃于一堂,联之一心”“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祖于家庙”的规制。这种由家族形式组成的社会基本单位,一来可以抵御外来入侵,二来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同感及满足社会成员的情感交流,它不仅是社会和经济的基本单位,在军事上也构成了民防的基本单位。
(4)行政管理:和顺地方虽不大,只有水滩、十字路、大庄三个行政村,但由于当地经济文化昌盛,在行政建制上便由“乡”直接升为“镇”。因此镇一级的行政权力基本上可以直接到达以家庭为单位的基层,而村级的组织如村支部和村委会,则用来协助镇里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在这些村级的自治组织中,存在著一些受过教育、有文化知识的老者,他们凭借在和顺当地环境中长期生活和经验的积淀而形成的传统及威望,或多或少地间接参与和影响着和顺事务的决策过程。
四、和顺聚落的信仰体系
在和顺,原住民佤族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汉族到来后将中原文化以及各种祭祀活动也带到了此地。随着汉族对原住民的驱赶和融合,和顺的宗教信仰也逐渐形成了佛、儒、道、民间信仰共存的状态,甚至将三教的神明同时安置于同一庙宇中进行祭祀,宗教开始被普遍接受并世俗化。
和顺人的宗教节日和祭祀活动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家庭祭祀以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为祭祀的主体,其中春节祭祀为一年中最大的祭祀,其他包括清明节、端午节、鬼节、中秋节等祭祀活动;人生礼仪类祭祀活动如丧葬、婚嫁、生子、建房等也是和顺家庭主要的祭祀活动。集体性祭祀则是以一个特定的群体为单位进行的祭祀活动,是自愿结合或者以一定血缘关系集合而成,这个群体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如宗祠祭祖、佛教会期、玉皇会以及和顺特有的祈求一方境土平安的“打保境”等活动。
① 杨芬:《抗战文化彰显腾冲精神》,《云南人大》2013年第3期。
② 杨大禹:《走出来的和顺侨乡名居》,《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 陈倩.传统聚落形成机制研究框架——以云南滇西北地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0(5).
[2] 杨大禹,李正.历史和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梁洁.人类学视野中的和顺侨乡[D].中央民族大学,2009.
[4] 段家开.浅析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侨乡宗族活动的社会功能[J].中国市场,2008(35).
作 者:谢天娇,设计学硕士,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景观设计;陈倩,清华大学博士,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艺景观。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