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冰莹+李永珍
摘要:近年来,国际社会陆续曝出财务报表造假的新闻,国内会计造假事件也频频发生。其中,“达尔曼”公司被称为是史上最完美的造假公司。达尔曼公司以获取资金为目的,通过洗钱、虚增收入、虚造存货、虚假交易等一系列严密的手段,在上市的短短几年内疯狂集资30多亿元,并给投资人和债权人造成严重损失。文章以“达尔曼”公司为例,通过分析“达尔曼”公司造假的过程,总结了“达尔曼”公司造假的方法,分析了会计造假的原因及危害,从外部监督、内部控制等方面提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关键词:“达尔曼” 会计造假 治理 防范
一、引言
会计资料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是外部投资者进行投资、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管理等的依据。它的质量直接影响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近年来,国际社会陆续曝出财务报表造假的新闻,国内会计造假事件也频频发生。尽管我国政府正逐步加大对会計造假的治理力度,但仍有一些公司为了上市而虚报利润,粉饰报表。有的公司已经上市,但却沦为公司高管谋求私利的手段,“达尔曼”公司便是一个典例。“达尔曼”公司被称为最完美的造假公司。它上市的最终目的就是侵吞投资者的钱以及银行贷款,从而中饱私囊。本文以达尔曼公司为例,讨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二、达尔曼案例背景
西安达尔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10月以定向募集资金的方式创立,注册资金28 663.94万元,拥有超过22 亿元的资产。公司的名字取自于英文单词“diamond”。达尔曼公司主要从事于珠宝、玉器的加工与销售,其业务经营范围包括珠宝、玉器、工艺美术品不含金银饰品、包装礼品盒、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加工等。
1996年,达尔曼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并在1998 年、2001 年两次配股。在股市募集资金共7.17亿元,成为中国大陆珠宝首饰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被海内外誉为“中华珠宝第一股”。短短几年内,公司在生产规模、加工能力和销售方面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的生产公司。当时的珠宝行业被认为是一个新兴行业,达尔曼因出色的业绩被称为是中国A股市场上的首支“仙股”。
从1997—2003年的公司财务报表数据来看,达尔曼的收入合计达到了18亿元,净利润合计竟达到了4.12亿元,其资产总额同上市时相比要高出5倍,总资产达到22亿元。公司2003年之前的财务报表一直反映各项数据都均衡增长。然而在2003 年时公司却首次出现净利润亏损,主营业务收入由 2002 年的 3.16 亿元下降到 2.14 亿元,亏损达到了达 1.4 亿元,每股收益更是跌至为-0.49 元。
与此同时,达尔曼公司重大违规作担保的事件以及重大质押被曝光,涉及人民币共8.63亿元,将整个公司推上了风口浪尖。终于因达尔曼在2003年无法偿还银行的2 000万贷款而使整件丑闻曝光。2004年春节前后,许宗林以身体不好出国治病为由,携巨款同家人一起逃亡加拿大。然而这只是个开始,公司其他董事及高管见状纷纷辞职,整个公司陷入一片混乱。2004年,西安西格玛会计事务所宣布无法对达尔曼公司2003年的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并指出达尔曼公司存在违规担保质押以及应收账款的真实性无法确认等问题。2004年5月10日,达尔曼被上海证券交易所做出特殊处理,变更为“ST达尔曼”。这时人们发现身为达尔曼的第一大股东的西安翠宝首饰集团公司名义上是集体企业实际上却完全是由许宗林一手控制。
考虑到达尔曼有巨额的债务没有偿还,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投资者希望能通过拍卖公司相关资产的方式来弥补一部分。达尔曼主营钻石有关的产业,大家在相关电视、报纸上也见到过钻石、玉器押运的场面,结果没想到那些所谓的钻石是用锆石做的,两者看起来十分的相似,但锆石价值远比不上钻石。这时的人们才发现,所谓的钻石生产加工、珠宝销售都是“空中楼阁”。一个令人震惊的造假丑闻浮出水面,引起市场的一片哗然。这个造假丑闻背后所折射的问题令人深思。
三、达尔曼会计造假分析
(一)会计造假的概述
会计造假,是指会计活动的当事人,通过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欺诈舞弊的手段,使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会计活动事项,以达到特定利益的违法行为。会计造假分为有意造假和无意的过失。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的当事人因利益而故意编制虚假会计信息伪造经济活动。达尔曼公司以圈钱为目的,以虚增收入、虚造存货为手段集资30多亿元,侧重于有意造假。
(二)会计造假者的界定
会计造假主体分为“主谋”“执行者”“共犯”。会计造假不仅对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事前还要经过周密的安排。会计造假的主体包括指挥者、操作者、实施者。
指挥者,实际是会计造假的策划者,决定并授意财会人员进行会计造假活动。他们非常关心企业的“发展”,密切关注着企业的盈利状况。为了获利,主动充当着会计造假的策划者、领导者。他们大部分是企业的领导者或是高层负责人,是特定利益的直接受益者。许宗林在达尔曼事件中扮演着首要的角色,事实证明,他控制着整个造假流程的实施过程。公司的其他高管尽管也参与了造假,但是每个人只控制着一小部分,即便是有人察觉出问题,也因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
操作者,是指那些具体制定造假方案的部门主管、负责人。他们与实施者的最大区别是这些人不是直接进行财务造假活动,而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造假方案,为会计造假出谋划策,是造假活动的“设计师”。
实施者,是指利用自己能够接触到企业的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会计资料的职务便利,进行会计造假活动人员,是造假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它主要是会计人员,也可以是出纳、仓库的管理人员、采购人员等。他们在造假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在事件中,达尔曼公司的部分会计人员根据管理高层的授意,在会计信息中造假,但是有些人却并不知道这些信息将起到什么作用,不易让人察觉。这便是许宗林的“高明之处”。
(三)达尔曼会计造假的方法
1.伪造销售业务,虚增销售收入。许宗林利用从职工借来的几十张身份证,通过上市公司做担保从银行贷款数亿元,成立多家“空壳公司”,再利用这些空壳公司去购买上市公司所谓的珠宝。由于是现金收入,产生的盈利都是真金白银, 致使整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上所体现的收入都十分可观,给投资者造成公司盈利的假象。
2.以缴税来减轻纳税机关的怀疑。既然有如此多的销售收入,那么必然需要许多的销售发票,这些发票都是纳税的直接依据。许宗林在造假之余,仍按时向税务机关缴税,曾一度被评为西安优秀纳税大户,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税收,还让有关部门对其放松警惕,可谓是“一举两得”。
3.存货造假。财务报表可以造假,但是存货(尤其是钻石)不容易造假,尤其是达尔曼公司对外声称具有1个多亿4.5万克拉的钻石存货。达尔曼公司利用与钻石外表极为相似的锆石来冒充存货,而且存货进出库都做得十分正式,甚至有武装押运。再加上前去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缺乏专业知识,无法鉴别真假,仅从外表判断。达尔曼也因此蒙混过关。
4.造假环节严密控制。上市公司的造假活动有时会被内部人员察觉出来,通过检举信揭发公司的造假行为。许宗林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他把造假分为许多环节,分到各个不同的部门,每个人只负责自己的一小部分,整个核心系统也只由许宗林一人掌握,其他人很难察觉。就算有人察觉出问题,也会因证据不足被许宗林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
四、会计造假的原因及危害
(一)会计造假的原因
1.利益驱动是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从经济方面来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连续两年亏损,就会被戴上“ST”的“帽子”,如果再继续亏损下去就会面临退市的风险。这样必将不利于公司的筹资、融资。为了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一些已经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便通过虚增利润等手段粉饰报表,用以显示出本公司的稳定业绩和良好的发展状况。有时为了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有些公司少报利润,篡改会计信息,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而那些未上市的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进行一系列的会计造假行为以美化报表,达到相关政策的上市要求。
从政治方面来看,IPO热潮的掀起使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数量急剧增加。自2005年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将上市公司的数量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标准。有些地方政府为了“门面”,暗中授意企业“在财务报表上多下一些功夫”,提高地方政绩。所带来的后果是公司上市了,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政绩,而那些公司却在上市后出现利润下滑的现象。某些应该退市的“ST”公司迟迟不退,与地方政府的“默许”有关。这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使得市场因政府的过度干预而出现失衡的现象,不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2.相关部门的监督不力是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
(1)从审计监督方面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内部审计监督不力,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使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形同虚设。对于外部审计,为了保持审计的独立性,通常由民间审计担任。但是有的民间审计单位为了留住所谓的“老客户”,伙同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报告,出具不实的审计报告。或者即使有疑问,但过于听信公司高管的“合理解释”,又考虑到对方支付的不菲的审计费用,不去实地盘查,造成重大审计失误(比如毕马威事务所与施乐一案)。
(2)从会计监督方面来看,由于其本身受雇于公司,本应该起到监督作用的会计部门会迫于上级的压力在面对一些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时而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严重削弱了原有的监督功能。对公司的财务收支活动不能很好地起到监督的作用。
(3)从执法监督方面来看,虽然每年都有执法检查,但大部分看起来很认真,实际是走个过场,这样一来即使有问题发现的也不会太及时。即便是发现了,按往常的惯例“雷声大雨点小”,对查处的问题没有进行严肃处理,也会造成会计造假事件的不断发生。2001年,西安市证券委员会主任杨永明因受贿罪而锒铛入狱。在检察院发现的行贿名单中就有达尔曼公司董事长许宗林,其行贿时间在达尔曼上市前夕即1996年,这之中的猫腻大家一目了然。但奇怪的是在对达尔曼的违规操作现象和行贿事件披露后,市场反应却很平淡,许宗林及其公司也并没有受到什么太大影响,依然照常运行,仿佛大家已经见怪不怪。如果当时监管者能负责认真的追究到底,也许就不会有“达尔曼事件”的发生了。
(4)会计人员本身的业务素质与水平高低是会计造假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如果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技术水平较低,那么造成错账、假账的可能性就更大。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的高低与是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因为一位财会人员若是没有必备的专业素质与技术,那么“错、乱、漏、假”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有没有真才实学,是会计造假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造假的收益大于处罚成本也是会计造假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發展还属于初步发展阶段,各方面的体制建设并不完善,比如缺乏透明度、执法不严。上市公司造假被及时发现的概率较小,在进行追查时往往出现“前紧后松”的懈怠行为。处罚不彻底、不透明、不具体,让公众难以了解到处罚的结果,也让真正的造假者难以受到严厉的处罚,不能很好地震慑到造假者。当披露虚假信息的事情曝光后,责任往往都会被归于上市公司,而让真正的“肇事者”逍遥法外。这样一来,上市公司从造假中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造假所受到的处罚,成为造成会计造假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二)会计造假的危害
会计造假不仅会对投资者的决策、债权人的相关利益产生影响,还会使市场信息失真,影响到国家的经济秩序与社会的稳定。它主要体现在:
1.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资源配置。公司上市有时是为了更好地筹集资金,但虚假的会计信息往往会给外部投资者造成误解,无法区分企业的质量,从而使真正想筹资的企业无法获取资金。只有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才能保证资本市场有良好的运转环境。投资者能根据会计信息获取自己想要的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会计信息的公平性。达尔曼造假事件使证券市场遭受虚假信息的冲击,引起证券投资市场的动荡,扰乱了金融秩序,不利于社会稳定。
2.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达尔曼事件中,许宗林携款12亿元出逃,给证券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让广大的中小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3.违背了会计行业诚实守信的原则。“人无信而不立”,诚实守信是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是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诚信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很重要,没有哪个投资者会投资于一个善于欺骗的企业,更不会有人与其合作。没有诚信的企业不可能会在社会上生存发展下去,其结局只能是破产倒闭。
4.影响会计行业可信度。会计造假会使社会公众对会计产生信任危机,有损会计人员的形象。尽管会计人员有时会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参与造假活动,但是身为会计资料的制造者,如果编制虚假会计信息、隐瞒会计事实,就会误导证券投资者,损害社会公众以及中小股民的利益。
五、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如何让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会计造假的治理与防范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一)完善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会计法律的相关内容
针对有些部门对会计违法违纪行为的监管不严、治理不力,要加强会计相关法律的建设,不断完善会计制度。通过严厉打击造假行为,使造假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不为造假收益留空间。
推进相关会计法律建设,保护财会人员的合法权益。因为现实社会中,大部分财会人员是受雇于公司企业的,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被动造假,考虑到自己的饭碗或者被打击报复的可能性,通常只能选择接受,不能提出反对的意见。若是有完善、强有力的法律作为他们的后盾,让他们不必担心自己的工作问题及人身安全,就可以从会计资料的源头很好地遏制住。
(二)在涉及非会计领域的测量考核时,需要有相关专家来鉴定
在“达尔曼丑闻”中,人们之所以被那些所谓的“钻石”资产所欺骗,是因为参与审计的人员不是专业人士,不具备相关知识,使得公司以假乱真,以锆石代替钻石,以至于最后资产抵押使债权人与投资者损失惨重。
(三)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一个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培养会计人员以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提升企业职工的道德水平,树立诚信意识。达尔曼事件中,整个造假的流程虽然只有董事长许宗林一人知道,其员工每人都只负责一部分的造假工作,但是当发现问题时,企业内部的相关部门若是及时进行调查,发现问题,或许可以避免。
(四)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
外部监督尤其是民间审计作为比较独立的第三方,应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这要求外部审计人员要有丰富的经验与熟练的技能。除此之外,构建舆论监督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强舆论监督,能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会计形象。若是出现造假现象必会被社会摒弃,不给造假行为留下任何生存空间。
(五)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沟通
对于达尔曼事件,上市公司更换了数家会计师事务所,而且都是在关键时刻。在其更换之前其实就已经发现了问题,但是没有机会去深究,若是前后两个事务所之间做到充分沟通了解,可能就会发现造假问题。
达尔曼事件已经过去十二年,它的造假手段让它被称为是“史上最完美的造假公司”,研究此事件的价值在于它所给以后的投资者、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的警示作用。尽管当时达尔曼事件带来了恶劣影响,但最后却没有严惩相关人员,这也是饱受诟病的地方。经过此次事件,我国相关监督审计部门或事务所也发现了制度的漏洞,并在不断的完善。这也告诉世人,只有严抓严打,切实落实惩罚制度才可以震慑违法造假行为,否则再完善的制度也无济于事。
会计造假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及国家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治理、防范的力度。會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是需要社会共同努力的,只有各相关部门、利益相关者各司其职,才可能防范会计造假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薛静.关于会计造假问题的研究——基于达尔曼公司的个案研究[J].经济师,2010,(7).
[2]马军生,高垚,董君.达尔曼财务舞弊案例剖析与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6,(3).
[3]郝凯.中国的地方IPO热潮:上市业绩与官员政绩——基于地区政治能量指数的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14.
[4]吴燕.如何从上市公司年报中识别财务造假——以博元投资为例[J].商业会计,2016,(16).
[5]熊蕾磊.浅谈我国企业会计造假的动机及其治理[J].企业导报,2013,(8).
[6]邢德新.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J].商业经济,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