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需要怎样的阅读

2017-03-16 15:51丁学东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教材文章

丁学东

阅读很重要,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一所学校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影响巨大。这里的“阅读”就是读书,读好书。

阅读很重要,它对于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意义深远。这里的“阅读”也是读书,读好书。

一般认为,前面两段的“阅读”是一个概念,说的是一个意思,甚至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也默以为是。实则不然!这两个“阅读”是不完全一样的。为了方便区别,前者(第1段中的“阅读”)姑且称之为一般性阅读,后者(第2段中的“阅读”)称为语文阅读。

语文教学需要的是语文阅读。

什么样的阅读是语文阅读呢?

我们阅读的作品基本都是由三个要素组成,即内容、思想和写法。文章叙述的事件、情节、人物、环境都属于内容,作品蕴含的道理、作者的观点、读者的感受这些属于思想,作品的布局谋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遣词造句这些是写法。从语文的角度看,内容和思想是“人文性”范畴的,指向的是文章“写了什么”;写法是“工具性”范畴的,研究的是“怎么写的”。一般性阅读,阅读的关注点在作品的内容和思想,任务指向“写了什么”,其意义是:文以载道,由文悟道,因文生道;阅历增加,视野逐渐开阔,思维能力增强,人格精神得到提升……朱永新说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道理就在于此。语文阅读,阅读的关注点和任务除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外,还更要关注写法,也就是关注作者的语言形式,研究“道”的同时,还要研究“法”,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具体一些,如,“这段写了什么”“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这句话有何深意”“这个词语好在哪里”……其意义既有一般性阅读所具备的,还有对优秀作品写法的学习,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阅读,语文阅读是语文课真伪的分水岭。《中国石拱桥》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关注到内容——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或只关注思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而忽略或弱化对文章中的说明结构、说明方法的学习,这样的课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是伪语文,假语文,或者说是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中,如果将学习的主要目标定位在“环保”,这样的课堂就成了政治课、地理课,而不是语文课。现实教学中,这样的课很多!缺少语文阅读的阅读课,没有语文味,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深圳语文特级教师刘俊祥在讲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中两处写法的学习上。

一处是: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他晚上七点钟回来。”母亲摸摸我的脑袋,笑着说。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另一处是: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目的很明确,刘老師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富于变化的人物对话描写”和“刻画人物心情时的艺术性表达方法”。这个教学设计不是在教参中学来的,是教师“读”来的,这个“读”是教师备课时对教材的语文阅读。只有教师不停留在一般性阅读层面,才能在关注作品的内容、思想的同时关注到写法,并能从中选取最有价值的部分(刘俊祥老师称之为阅读训练的价值点),让学生来学习实践。显然的,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是通常所说的“把教材当成例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只有这样的课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训练,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这样的课语文味浓,是最值得推崇的语文课。

歌德有句话: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和别的老师不一样,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就要有这个本领,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他告诉我们读文、作文,要重思想和情理,文道原本一体。他又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喻说了阅读别人文章从中通晓内容、习得写法对于自己作文至关重要的道理。这两句话结合起来,正是对语文阅读以及语文阅读重要性最好的诠释。

猜你喜欢
语文课教材文章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