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生“文体能力”内涵研究

2017-03-15 00:07
大连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体学前景英语专业

刘 琦

(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英语专业学生“文体能力”内涵研究

刘 琦

(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文体能力是判断英语专业学生是否能够恰当使用英语的主要评价标准。本文以文体能力构成要素为框架,系统分析归纳这一术语的概念内涵,旨在为学生提供客观、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视角,在多文体阅读、写作以及翻译实践活动中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英语文体能力;构成要素;内涵

0 引言

2000年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中将文体学设为专业选修课、并在对高级英语的课程描述时强调了阅读过程中文体分析的重要性。基于此,2009年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吴显友对中国英语专业的学生做了首次文体能力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的文体学常识较少、文体意识不强[2]。

对于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来讲,阅读、写作和翻译过程中需要培养一种文体意识;对于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扎实系统的文体能力对于欣赏文学作品、恰当地使用语言更是一项急需提高的专业技能。明确文体能力内涵,了解文体能力构成要素的具体分类和意义是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谈到读者对突出性语言特征的识别能力时,里奇与肖特在《小说文体论》中首次提出了“文体能力”这一概念,但是没有明确给出定义。他们认为,与语言能力一样,文体能力是本族语使用者一种无意识的本能行为,但是这种外在表现的能力必须经过长期专门的训练才会获得。而且,受注意力、文体常识和阅读经验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语篇材料的突出特征会有不同的反馈[3]。国内学者张德禄在所著教材《英语文体学教程》的Glossary[4]中也将文体能力列为一个词条,但是在书中也没有针对这一术语进行专门探讨。在吴显友的调查报告中,文体能力指的是“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是语言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如文体学基础知识、文体意识、文体分析方法等”。该定义明确了文体能力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了文体能力构成要素的框架。

基于吴教授对文体能力的定义,本文将文体能力构成要素再细化补充为阅读过程中的文体识别能力、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分析能力,以及写作和翻译过程中的文体意识,旨在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脉络和思路。

1 阅读过程中的文体识别能力

在诸多术语中,文体、前景化、常规是文体学入门的重要概念。

1.1 文体(style)及前景化(foregrounding)

“文体”和“前景化”是文体学的两个基本术语。提到文体,不同的分类标准、不同的语言理论以及界定目的决定对其概念内涵会有不同的解读。

从语言的文学性角度可将文体分为文学文体(包括作家的语言风格)与非文学文体(各类语体)。无论是文学文体还是非文学文体,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层面都有各自突出的语言特点,其研究目的都在于使学者更好地把握内容并且在适当的场合恰当地使用[5]。

根据界定者所依据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不同,文体又被定义为“选择”、“功能”、“变异”、“突出”和“意义潜势”等至少21种[6]。

目前,对文体的定义国内比较流行的是里奇和肖特的“前景化”以及韩礼德的“突出”(prominence)两种观点。

前景化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结构主义发展而来,由加文在翻译穆卡洛夫斯基的《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后被明确使用,引入此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区别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

里奇和肖特认为“前景化”有两层含义:偏离(deviation)和变异(deviance)。其中,偏离是质性的(qualitative),即违反语言使用规则的一种创新型使用语言的手段;变异则是量性的(quantative),它以人们对某一语言使用的“期待频率”作为参照标准,或者过多使用,或者过少使用。

可以看出,前景化的关键词deviation和deviance的词根都是 deviate。在《朗文英汉双解词典》中,deviate的定义是 “to be different or move away from a usual or accepted standard of behavior”。其意义为:无论是偏离还是变异,共同之处都在于对某种规则的“违背”和“越轨”。只有这样某个作家、某类文体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风格或特点。

在解释突出概念意义时,韩礼德将其也是划分为两种。一是“失衡”(deflection),即某个语言单位使用次数是否过频或者过少;二是“失协”(incongruity),意为某些语言单位的使用在语言搭配、语义逻辑是否有“偏离”(deviation)。不难看出,失衡就是变异,失协就是偏离,与里奇与肖特的观点是吻合的。

然而,这些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一致性”和“系统性” 的。也就是说,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并不是孤立存在、也不是作者的一时兴起,而是在形式上衔接、意义上连贯的[7]。进一步讲,某些显著的语言特征是否应该被当作文体特征来研究、是否具有文体价值,取决于它们是否有“文学相关性”(如果是文学文体),或者是否都围绕并服务于语篇的主题意义(如果是非文学文体)。

韩礼德的文体观亦是如此。他认为判断某类语言的文体特征的标准是某个语言单位使用是否被“突出”,而且这种突出是“有动因的突出”,即与情景语境和作者的整体意义相关才可以被算作文体特征、具有文体效果,否则就只是一种心理效果[8]。这与里奇的观点完全一致:无论是前景化特征还是突出的特征必须与语篇的主题意义相关。

因此,无论是利奇与肖特对前景化概念的阐释,还是韩礼德对突出概念的解释,都是语言学家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文体这一概念做出的相似的解释。每一种理论没有优劣一说,在文体分析过程中使用各种理论取决于作者的研究目的。

1.2 常规

对于常规的定义,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见解。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常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常规是一种语言内部系统的规则,比如构词、词序、搭配、发音规则,以及语法、语义和语用规则等[9]。

其次,常规也可以是某一类语篇共有的文体规则。在这里,常规是个统计学范畴的术语,是一个比较而言的度。想要确定某一类文体的常规文体特征,需要与其它文体的语料进行比较,进而总结统计处这类文体的常规文体特征。

或者,常规是某一语篇内部形成的的规范。举个例子来讲,当读者读到《老人与海》中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时,就会根据阅读经验注意到海明威在描写这段场景时多处使用了复杂的长句,这与海明威的小说电报式的短句、短词的文体特点是背道而驰的。在读者的阅读经验中,短句和短词构成了海明威小说内部的文体常规。所以,一旦他的作品中出现了长句和复杂句,读者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长句和复杂句就会被前景化、就会被突出。

1.3 文体分析的理论框架

文体分析的理论框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构建。一是从前景化的两个分类偏离和变异来构建,二是从语言的各个层面来构建。

如果文体分析的对象是文学文体,可以从前景化的偏离和变异来构建理论分析模式和框架,因为早期的文学文体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具有文学价值的前景化特征。国外学者中里奇的《英语诗歌的语言学导引》、里奇和肖特合著的《小说中的文体》、肖特的《诗歌、戏剧及小说的语言探讨》以及桑伯罗和瓦伦合著的《语言模式——语言与文学文体导论》,国内学者中王守元的《英语文体学要略》都是以前景化理论为依托,详细介绍文学文体学的理论分析框架。

普通文体或者功能文体的理论分析框架可以从语音、语相、词汇、语义和语篇衔接机制等层面来构建。对于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来说,国内学者提供的普通文体学理论分析框架(比如修辞格的导入)更容易操作,因为他们更了解中国学生的语言学理论及语法知识体系,对于初学者来说相对简单。这类教材有刘世生和朱瑞青合著的《文体学概论》、王佐良和丁往道合著的《英语文体学引论》、秦秀白编著的《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等,都向研究者提供了非常详细、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里奇和肖特合著的《小说中的文体》、桑伯罗和瓦伦合著的《语言模式——语言与文学文体导论》也为分析者提供了一系列包括文学文体在内的文体分析清单,对于功能文体的分析有着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因为在各类功能文体中,具有“文学价值”的语言比比皆是,比如新闻英语、广告英语和公众演讲等语篇中大量使用暗喻、明喻、仿拟、排比和反问等偏离和平行结构,研究这类文体的语言特征离不开文学文体学的理论分析框架。

因此,没有一种文体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是完全适合于某一类文体,文学文体和功能文体之间的理论框架是可以相互借鉴的。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语篇的功能目的和主题意义构建自己的理论分析框架,有选择性地进行系统、专业的文体分析。

2 阅读过程中的文体研究能力

探究某一类文体或者某一语篇的语言特征,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文体学理论知识判断文体或语篇所属的类别。

确定好文体类别之后,要选择文体研究的方法。文体学早期的研究对象大多是文学文体,研究方法也大多是文本分析,并且有着系统的程序与步骤供初学者参考学习。文体分析最大的特点是深入研究某一语篇内部的语言组织结构,给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主观印象提供客观的语言学理论支撑,让分析者言之有物、有据可依。直至今日,全面、系统的文体分析无论是对于文学文体还是功能文体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培养文体研究能力首先要严格培养的是文本分析能力,并且要求学习者撰写文本分析报告。在肖特的《诗歌、戏剧及小说的语言探讨》和王守元的《英语文体学要略》中,系统全面的文体分析步骤被概括成“描述-阐释-评价”[10]。在描述阶段,分析者主要将自己主观获得的前景化语言特征概括分类,并且选择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加以论证阐释,找到理论依据;阐释阶段主要解释这些前景化特征与意义的关系;评价阶段主要评价这些前景化特征的文体效果和功能。

在文本分析过程中,分析者会使用观察法和直觉印象法将前景化特征归纳概括,再采用一种语言分析模式进行综合描述,与某种语言常规、某一类文体语篇比较之后,阐释这些前景化语言特征的意义和文体功能。这些研究方法在张德禄的《英语文体学重点问题研究》一书中被定义为定性研究,属于实证研究方法和推理法。

在文体学定性研究方法中,还有一种方法叫语言学理论方法。由于文体学是依托于语言学理论对文本的前景化特征进行分析,因此很多文本分析会紧跟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用最新的、或者合适的语言学理论对自己选择的文本进行举例分析。比如,在分析戏剧中人物对话时运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理论,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就可以被概括为语言学理论研究方法。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大多局限在定性研究方法中,这种细致、系统的研究方法对于提高分析者对文体特征的敏感性和解释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前景化特征过程中,如果是少量文章,在测量文体特征频率时可以手动人工测量,虽然略显费时费力,但是只要下足功夫也可以达到文体分析的目标。然而,在文体研究过程中,分析者难免会遇到几十篇、上百篇甚至千篇以上的文章,所以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文体学定量研究方法包括统计方法和语料库方法。文体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理性统计,常用统计软件如Exel,SPSS和SAS等较为简单,适宜文体分析使用。语料库研究方法较为复杂,适用于处理大型语料的文体如新闻英语或某个作家小说文体特征,具体研究步骤包括选择变量、选取样本、标注样本、统计和分析数据,以及阐释数据。

总之,前景化特征既是理论依托又是研究对象,其两个概念内涵偏离和变异决定文体学的研究方法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3 写作、翻译过程中的的文体意识

对于我们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写作过程中的文体意识主要体现在对正式英语和非正式英语,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性文体特征的认识上。秦秀白编著的《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丁往道与吴冰编著的《英语写作手册》以及钱瑗的《实用英语文体学》等书中都系统详细地介绍了正式英语和书面语的文体特征,并介绍了如何在短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选择正式的词汇、标点和句法的方法和技巧。

韩礼德在上世纪60年代曾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了文体与翻译的关系。在中国,翻译过程中要有文体意识最早由王佐良先生提出。他认为翻译过程中要讲究文体对等,不仅仅是词汇的翻译要求词汇的文体功能对等,更重要的是原文中的“偏离”特征的文体对等。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有慧眼发现原作的前景化之处,又要有能力在译文中再现这种偏离效果。关于文学文体的翻译,可以参考冯庆华的《文体翻译论》;有关实用文体的翻译,可以参考王治奎教授主编的《大学英汉翻译教程》和《大学汉英翻译教程》、陈新主编的《英汉文体翻译教程》和顾维勇主编的《实用文体翻译》,这些教材都为翻译过程中要求的文体能力提供了丰富的文体学理论常识和案例分析。

4 结语

与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一样,文体能力是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是判断英语专业学生是否能够恰当使用英语的主要评价标准。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体能力的培养是在基础阶段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翻译实践经验、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能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技能训练,需经过系统的专业的文体学理论研读、大量的阅读、写作和翻译实践才可以获得。培养学生文体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英语专业开设文体学课程,学生可以系统、全面地掌握文体学理论基础知识和文体分析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文体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 吴显友, 罗建婷, 吴素梅. 国内首次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文体能力调查:问题与对策[J]. 外语教学, 2010(5): 47.

[3] Leech Geoffrey N, M Short.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M].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7: 39-45.

[4] 张德禄. 语言的功能与文体[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19.

[5] 王佐良, 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i.

[6] 刘世生, 朱瑞青. 文体学概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5; 35-36; 265.

[7] Leech Geoffrey N. Language in Literature: Style and Foregrounding [M].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8: 31-33;64-66.

[8] 张德禄. 英语文体学重点问题研究[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58; 85-87; 89-105.

[9] Wales, Katie. A Dictionary of Stylistics[M].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11: 292.

[10] 王守元. 英语文体学要略[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6.

On English Majors’ Stylistic Competence

LIU Q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tiy, Shenyang 110034, China)

Stylistic competence is one of the main criteria to evaluate whether an English major is able to make appropriate use of English. With its components as the framework, the thesis attempts to present a brief summary of the meaning of stylistic competence, in order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n objective and systematic analyzing framework and perspective and instruct them to base their subjective impression on objective linguistic theories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stylistic competence; components; meaning

H051

A

1008-2395(2017)03-0128-04

2017-04-11

刘琦(1970-),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文体学与语言教学。

猜你喜欢
文体学前景英语专业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前景的探讨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诗《为国捐躯》的反战主题
量子纠缠的来历及应用前景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