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生+王松婵
【摘 要】基于詹姆斯·玛西亚的同一性理论,可以将大学生职业认同状态划分为职业认同弥散、职业认同早闭、职业认同延缓与职业认同达成四种。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就是大学生向职业认同达成状态转化,度过职业认同危机,确定并努力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具有结构的层次多样性、机制的主观能动性、过程的动态发展性、动力的多元复杂性。高水平的职业认同对提升大学生专业发展水平、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同一性理论;大学生;职业认同;职业认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7)02-0016-04
目前,无论是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还是在高等教育实践探索中,对大学生职业认同的关注度仍然较低,研究问题偏于表征层面。本研究基于詹姆斯·玛西亚(James Marcia)的同一性理论,探讨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内涵、特征与意义,以期能够引起高等教育研究者对大学生职业认同的关注,提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认识,为制定教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一、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内涵
关于大学生职业认同内涵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权威的认识。本研究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大学生职业认同是作为准职业者的大学生对自己想从事何种职业和能够从事何种职业形成清晰而稳定的认识,当大学生拥有高水平的职业认同时,有能力和信心在两难情境中做出恰当的选择。职业是大学生成为职业工作者之后才具有的社会角色,[1]职业认同则是作為准职业者的大学生个体对自己归属于哪一职业团体的认识,是大学生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的融合。
1980年,詹姆斯·玛西亚(James Marcia)提出的同一性理论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是学术界研究同一性(认同)的重要理论。詹姆斯·玛西亚(James Marcia)将“探索”和“承诺”这两个概念作为自我同一性的两个维度,根据个体是否处于决策期以及在职业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的个人投入程度,将青少年后期的同一性划分为同一性弥散(Identity diffusion)、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以及同一性达成(Identity achievement)四种状态,构建了青少年同一性理论模型。[2]本研究基于詹姆斯·玛西亚的同一性理论,按照职业认同(即职业同一性)发展状态的不同,将大学生职业认同状态划分为职业认同弥散、职业认同早闭、职业认同延缓以及职业认同达成四种,并对这四种类型从教育学的视角进行诠释与丰富。
1职业认同弥散
职业认同弥散状态的大学生既不积极探索也没有明确的承诺,既不考虑未来的职业目标,也不投入实际行动以获得明确的职业目标,处于职业认同形成中的最低层次。有研究者将处于此类型中的大学生定位为职业失败型,从价值追求尤其是从教育价值追求的角度而言,如此定义不符合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教育追求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促进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发展亦是如此,大学生处于较低层次的职业认同状态或水平,并不是失败者,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是没有给予合适的教育。
2职业认同早闭
职业认同早闭状态的大学生虽然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并付诸实际行动,但其目标的形成不是自己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而是其他人代为确定的,所以这样的职业目标是否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则另当别论。大学生处于这种职业认同状态或水平,主要是对自己没有清晰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容易受到他人或环境的影响。
3职业认同延缓
职业认同延缓状态的大学生自己会积极地探索,但是没有明确的承诺。也就是说,这种类型的大学生职业目标还在积极的考虑过程中,不过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职业目标,所以没有行动的明确方向。处于这种职业认同类型的大学生,主要是缺乏明确的方向,只要给予合适的引导与教育,树立方向,坚定信心,完全可以实现达到更高层次的职业认同状态或水平。
4职业认同达成
职业认同达成状态的大学生既有积极的探索,又有明确的承诺,已经有了明确且符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的职业目标,并且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向目标职业方向发展,处于职业认同形成中的最高层次。这种职业认同的状态或水平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但是并不能苛求所有的大学生都能达到这种状态,毕竟个人因素等存在客观差异。
如图1所示,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弥散、早闭、延缓以及达成这四种状态是可以转化的。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是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需求和职业心理,从职业认同延缓、职业认同早闭、职业认同弥散状态向职业认同达成状态转化,度过职业认同危机,确定职业目标并努力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特征
认识与把握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基本特点,是深入研究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相关问题的重要前提。[4]大体来说,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一般具有四个基本特点:
1结构的层次多样性
大学生职业认同并不是由单一的要素构成,而是由多种要素构成,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大学生职业认同的结构复杂性决定了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结构具有层次多样性。有研究者提出,大学生职业认同包括大学生职业认知、职业价值、职业情感、职业意志与职业技能这五方面。[5]大学生职业认知是大学生对某种职业的基本认知和对自己职业素养的基本评价;大学生职业价值是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看法;大学生职业情感是大学生是否对职业有稳定的自我需要和稳定的态度,是大学生个体对客观职业的独特感受;大学生职业意志,指让大学生愿意主动选择并长期忠诚于某种职业,支持大学生执着于某一职业的勇气;大学生职业技能是大学生通过大学课程的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与实习之后,所具有的专业技能,能够保障自己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能力。[6]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价值、职业情感、职业意志与职业技能构成了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结构的层次多样性,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就是促进这些构成要素的发展。
2机制的主观能动性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影响内部因素作用的发挥,但内部因素制约着外部因素的发挥,内部因素是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就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机制来看,大学生职业认同是大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受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诸如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以及个体因素等。但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等外部性因素,都需要通过个体因素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也就是大学生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可能形成职业认同。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无论是情感养成还是技能习得,都离不开个体的主观建构。所以说,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是大学生不断反思、审视与选择的过程,是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
3过程的动态发展性
大学生职业认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种认识、情感、态度等移入与趋向的过程。因而,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次性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体现出鲜明的动态发展性。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并且与大学生学习生涯密切相关。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不是特别清晰而稳定,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更是如此。因而,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会随着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条件以及个体认知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大学生学习生涯的不同阶段,大学生职业认同可能体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但理想的、有目的性的教育与引导可以促进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逐渐发展,最终实现职业认同达成。
4动力的多元复杂性
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机制主要在于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但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动力不限于大学生自身,而是具有多元复杂性。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结构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具有层次多样性。与此同时,每个构成要素都是影响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因素。所以,影响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构成要素的动力,都有可能成为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动力。社会变迁引起的职业变迁、家庭环境产生的影响、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的引导、文化传统形成的思维定势、社会舆论形成的价值导向、政府政策形成的导向作用、重要人物形成的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个体的自我反省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动力来源。从动力来源的角度来说,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动力大致可以分为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从动力性质的角度来说,大学职业认同发展的动力可以分为显性动力与隐性动力。无论是内部动力还是外部动力,无论是显性动力还是隐性动力,都是交互发挥作用的,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是多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专业学习水平
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相比,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更为紧密,这也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之一,而高等教育的这一特殊性主要依赖于大学生是准职业者的客观现实。专业是大学里的基本学业门类,是大学培养人才的基本载体,每个大学生都依托于特定的专业而学习。可以说,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影响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又影响着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不同的职业认同发展水平影响个体的投入水平和积极程度。职业认同发展的最高层次,亦即职业认同达成的个体“既有积极的探索又有明确的承诺,已经有了明确且符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的职业目标,并在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向目标职业方向发展”。[7]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而言,具有不同层次的职业认同会影响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投入程度,低层次的职业认同者专业学习投入较低,高层次的职业认同者专业学习投入较高。因而,促进大学生职业认同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也将会促进大学生专业学习水平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2有助于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职业认同就是个体对未来从事职业的预期并为这种预期努力的程度。很显然,个体的这种预期越明确,个体努力的程度也就越高,与此同时,个体达成预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具体到大学生职业认同而言,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水平越高,大学生职业发展好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亦即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与大学生就业质量正相关。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普遍不是很高,这可以从就业满意度和工资待遇两个维度来衡量。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维度来看,根据麦克思研究院近年来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11届至2015届大学生(本科生)就业满意度分别为50%、58%、58%、62%、61%。从总体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基本“及格”,不是很高。从大学生工资待遇的维度来看,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大学生的工资待遇竟然不如农民工,有媒体惊呼大学生贬值,读书无用。[8]也就是说,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和工资待遇两个维度来看,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不是很高。这一方面与大学生自身学业水平、就业环境不好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大学生职业认同研究水平有关。有研究者已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证明,职业认同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工作起薪、职业选择与就业满意度,[9]并且发现职业认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职业定位,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质量。[10]因而,本研究认为促进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可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3有助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自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大学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全国上下一片创新创业教育的繁忙景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双创时代”。大学生是高等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可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也制约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也就是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高了,高等教育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步伐自然也就更快了。然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盲目推进的,也不是要求所有层次与类型的高校都要推进,更不是要求所有的大学生都要进行创新创业。大学与大学之间存在差异,就开展与实施创新创业而言,大学之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各大学学生之间的差异。因而,大学生要不要进行创新创业,进行什么样的创新创业,需要根据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情况而定,亦即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情况影响甚至决定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总之,促进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可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厘定大学生职业认同与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内涵,明确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四种状态与方向,剖析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特征,认识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积极意义,为研究大学生职业认同问题奠定了基础,也为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刘育锋.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教论坛,2004(10):14—18.
[2]李晓东.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南海.论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J].职教论坛,2005(34):4—7.
[4]杨黎明.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1(3):4—15.
[5]魏淑华,宋广文.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5(5):61—66.
[6]陈庆合,侯金柱,李忠.论能力本位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形成[J].职教论坛,2003(16):4—7.
[7]Lease K V, Strauser S H, Yanchak D R. Relation of Disability Type and Career Thoughts to Vocational Identity[J].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2005,48(3):130—138.
[8]新華网.大学生贬值:工资不如农民工读书无用?[EB/OL].[2016-03-01].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5/30/c_124781415_7.htm.
[9]岳德军,田远.职业认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6):76—81.
[10]岳德军,田远.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质量: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J].江苏高教,2016(1):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