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杰
家乡的歌者——读纪实文学《楚雄出平湖》
鲁 杰
读张学康,读张学康的文字,是从他的诗集《大地的舌苔》、小说集《山道上的父子》、散文集《自己的声音》始。印象中,他的文字细腻温婉、拙朴灵动、简洁干净、气韵绵长,散文里有诗,小说里有散文。近年来,他把笔触更多的伸向了纪实或报告文学,相继出版了《铜魂交响曲》《天地有正气》《滇西旱码头》《创业者的足迹》《楚雄人防》《筑基铸剑英雄谱》等,几乎一年出版一部。他追踪岁月回响,探摸时代脉搏,为地方记史,为时代录影,为劳动者塑像,为创业者作传,生活视野渐次壮阔,笔意随之雄健。
从张学康的文学世界里,让我更进一步了解了他的现实世界。
前些日子,张学康又寄来长篇纪实《楚雄出平湖》,展卷阅读,扑面而来的是张学康字里行间传递出的对家乡壮丽山河的敬畏和热爱,是对水资源利用的忧患和思考,是对劳动创造者诚挚而由衷的歌唱。他是家乡不倦的歌者,更是一位用真情拥抱生活、用心血写作的作家。
在张学康的文学作品中,楚雄是个砖上绿苔,石缝长松的地方;是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所在。就像俗语说的那样:一个人从小喝了哪里的水,吃了哪里的粮食,呼吸了哪里的空气,说了哪里的言语,记忆的血液里就会奔腾着那个地方的气息,性情的基因里就储存了永远无法更改的密码。就终生与那个滋养他的地方产生了割舍不断的情感纠葛。张学康作为一个生于斯、成长于斯的作家,每执笔,情思自然而然就会在自己的家乡飞扬,魂牵梦绕(他的多部纪实或报告文学俱取材楚雄的风物和人事)。在《楚雄出平湖》中,他以楚雄人民攻坚克难、兴修水利工程为记录物景,目光镜头所及,一幅幅苦绝壮美的画卷迎面铺展开来:从州政府到村委会,从部队指战员到每一位村民,从江河堤岸到崇山峻岭或羊肠小道……再现的是楚雄民众一代代,一辈辈治理水患、抗旱屯水,造福子孙的大禹梦;再现的是楚雄水利人为避水之害,用水之利,历经15年,历尽艰辛,呕心沥血,举全州之力在楚雄市龙川江上建一座大(二)型水库的卓越历程。这一历程在楚雄水利史上前所未有,仅所用时间、资金和移民数量就前所未有。
《楚雄出平湖》从“三山鼎立,二水分流”的描述中拉开帷幕。熟悉云南地理的人都知道,楚雄地区山高谷深的地貌,造成境内地质情况复杂,区域地质稳定性差,常有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灾害发生。境内中生界泥岩出露面积占总面积的87%,泥岩虽对水利水电工程防渗有利,却容易风化流失,造成库区淤积和边坡稳定性能差。北部金沙江流域为南北向长梁状山、河相间地形,可以依山筑库,沿河灌排,但盆地耕地集中,水源不足,有的需跨流域调水补充;南部元江流域,受支流切割,多为走向不一的条状山地,水利工程修建难度大。
千百年来,楚雄人眼巴巴看着金沙江自北入境浩荡东去,礼社江绕哀牢山蜿蜒南流,却难以开发利用,只能望江兴叹。好在金沙江和元江上游支流众多,人们把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目光投向了两水系的众多支流上。生息于这方水土的人们,年年祈愿风调雨顺,有个好的收成,过上平安生活,但常常事与愿违,风调雨顺的年成少,旱灾连着洪涝的年份多。
数千年来,洪涝与干旱,乃是栖居于这方水土上的两大祸患。从某个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抗击自然灾害的奋斗史。所以中国自古就有“治水如治国”之说。
不能治水,怎么能够国泰民安呢?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鲧、禹父子治水,鲧用堵的方法,禹用疏的方法。“堵”与“疏”之争,是治水之争,也是治国方略之争。鲧用“堵”的刚性方法失败,而禹则采取“疏”的方法获得成功。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采取什么方略治理水呢?
张学康是写散文和诗歌的好手,他的纪实或报告文学除了描摹楚雄大地上壮观的自然景物之外,把更深情的笔墨探触到不屈不挠的楚雄人民治水用水、抗灾自救的篇章中,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楚雄州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活动。全州上下,东西南北,千军万马齐上阵,村村寨寨修水利。每到冬季,规模空前的水利建设,在千里彝山“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各族人民,不分山区和坝区,积极响应“团结治水”“全民动手大办水利”的号召,自带口粮,自带工具日夜奋战在水利的工地上。有的村庄,除老、弱、病、残者外,凡能上工地的男女劳动力(包括学生)都上水利工地参加劳动。在劳动工地上,随处可见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劳动竞赛”的感人场面。
“工棚林立,人马欢叫,机器轰鸣,尘飞扬。人工挑土,马车运土,人来车往,昼夜不息。”这些词语,是当时劳动场面的真实写照。
几十年来,为了彝州的水利事业,有多少人流血流汗!有多少人伤残,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又有多少人留下了感人至深的英雄业绩!像蔡春芬、非有章、席洪文、王文玉这样为楚雄州的水利事业流血流汗,奉献青春,奉献智慧,奉献生命的人,在楚雄境内治水治旱,兴修水利的建设史上数不胜数,这里所记述的不过是秋之一叶、沧海一粟。正是有了这些成百上千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人,楚雄州的水利事业才得以不断向前推进。
当今天我们游览一个个雄伟的水利工程,看大坝横空,青山环翠,绿水凝碧,云水烟波的时候,是否记起先辈的奉献。饮水思源,在我们享受水利泽惠之时,我们不该忘记,我们不能忘记先辈们的奉献!
张学康是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作家。讲述楚雄州水利史实之间,多次提及节约用水。提及江河是众多生命的母亲,江河是人类文明之源。提及人类逐水而居,在江河流域繁衍生息。江河使很多生物得以生存和延续,也养育着人类的智慧。这定是出于他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水资源的珍惜。记得他常把自己比喻成一颗挂在树梢上的水珠,对水的爱惜,在张学康来说,是自觉的。他提醒人们:中国是一个贫水的国家,楚雄是一个贫水的地区,鹿城是一个贫水的鹿城。但贫水贫到什么程度?一直以来鲜为人知。楚雄境内虽有元江、金沙江穿流而过,但很难开发利用。长期以来,人们只能望江兴叹。对于楚雄水资源的短缺,一些业内人士和领导心急如焚,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事不关己,漠然处之。或许他们不知道,也不屑于知道。在楚雄,很少听到有人谈到水资源的问题,总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楚雄的大街小巷,常常看见水管漏水没有人管,房顶太阳能或水管渗漏无人修,冲厕所,城市绿化,景观用水年年月月用的大多数是饮用水(世界上那些发达的富水国家几乎全部使用回收的再生水),许多家庭做饭洗菜、洗衣服就让水管哗哗地流淌着,一点也不心疼!
一滴水微不足道,但是不停地滴起来,据测定,一小时可集2.9公斤,一日可集60多公斤水,足以供给一个人的生活所需。而那些哗哗不断的“跑水”,一小时即跑掉670公斤水,一个月可跑掉500吨水。因管道修缮管理的缺位,我们的城市管道到处存在着跑,冒、滴、漏的现象,根据统计,仅这一现象每年要耗掉城市全部用水量的15%,但我们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我们有多少人能够认识到:水属于资源中最珍贵的资源。
以色列人惜水贵如油,他们买一瓶水的钱能买10升汽油,4瓶牛奶。而我们却在一条河一条江地污染。龙川江水,因污染早已不能饮用,现在楚雄市的生活用水是花巨资从团山、九龙甸、西静河等水库引来的,挤占的是业已紧张的农业用水。
如果我们不爱惜水,不保护水,不节约用水,我们修筑再多的水库也难满足我们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为此,文中张学康呼吁每个人:爱惜水,珍惜水,节约用水!爱惜水就是爱惜我们自己,珍惜水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如果哪一天我们没有了洁净的水喝,我们将失去干净的环境,我们将失去健康的生命。文中对楚雄及中国乃至世界水资源现状的探寻梳理,振聋发聩,让人警醒。他对水资源的贫乏及过度开采利用和污染,条分缕析,作了极具说服力的数据展示。他想以此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并成为人们日常的自觉实动。
而移民工作,是水利工程中最重的工作,被称为当今世上最难的工作之一。书中对移民过程作了详细而温暖的描述,既写了移民工作的艰辛,也记述了移民的生活及心理所承受的冲击和无奈。而无数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水有多长,山有多远;水有多深,山有多高。为一座城市记录历史,不那么容易。为一座城市的山山水水做记录,更是不容易。历史就像一匹骏马疾驰而去,只余下荡起的烟尘和岁月。张学康创作《楚雄出平湖》这部长篇纪实文学,犹如一个醒目的丰碑,向人们述说着楚雄水利事业发展的非凡征程,刺激着渐行渐远、正在淡忘的岁月。10多万字,无数心血,想象张学康在无数个不眠的创作之夜里,放笔疾书,心潮澎湃,不能自已的情景,令人感叹。在楚雄的山山水水里,张学康找到了自己的感情寄托,他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歌者,化笔为弦,为朴素的劳动歌唱,为坚韧智慧的水利建设者歌唱,为家乡的雄山丽水歌唱。并在歌唱中把苦绝的劳作演绎为壮美。
《楚雄出平湖》虽是一部关于水利的文字,却是楚雄大地的一腔热血,一册山河。
(作者单位:山东省作协)
责任编辑:杨 林
一夜新雨 国画 杨跃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