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琦,付成芳,张宇林,何晓凤
(淮阴工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移动教学模式中大学生学习力提升策略探析
尹晓琦,付成芳,张宇林,何晓凤
(淮阴工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移动互联网+教育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展了知识来源和信息沟通的范围。在教育信息化理念演进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力,才能培养信息化时代有竞争力的人才。简析了学习力的内涵和移动互联环境下的学习模型,探讨移动互联环境下以多元路径、自主协同学习为基础的提升大学生学习力的有效策略。
学习力;移动互联;协同教学;自主学习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作为当今世界的互联网大国,“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趋势,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走向,推动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业界的共识[1]。2016年,中国教育信息化正式步入了“十三五”,预计之后几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
在移动互联环境下的协同教学模式中,学习者从不同角度来确认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制定出相应的学习计划,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学习;教师则提供对学习安排、学习进程等提出建议,作为指导者参与协同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其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用移动电子资源代替教材,学习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利用开放的移动互联教育平台,开设学生乐于接受的移动云班课程,把智能手机引入课堂,课堂考勤采取“一键签到”代替传统点名的方式,师生互动问答采取随机抽取的“手机摇一摇”方式,并将其计入课堂表现中。教师通过手机APP软件实现课堂教学资源共享,利用学生自带智能设备,快速组建起即时反馈的互动网络,随时发送通知给班课学生,并可以将课程信息、进度安排、教学课件及题库等课程资源推送到学生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并通过在线答疑、在线作业、在线考试等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知识内化能力,从而让这些移动设备成为学习的便利工具。
这种学习模式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而其学习效果则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包括学习者的年龄、性别、学习背景以及人格、态度、能力、情绪及动机等心理特质;从外部环境因素来说,互联环境下的学习行为需要良好的通讯网络作为保障,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网页打开缓慢、文件无法下载、视频中断等情况,则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影响其学习效果,甚至会放弃在线课程学习的方式。
移动互联环境下自主协同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3个阶段:制定计划阶段、学习行为控制阶段、自我认知与评价阶段[2]。自我认知与评价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在线学习行为的监控与评价,学生能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根据反馈结果改进学习策略,并对学习行为进行自我约束。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后台监控学习者登录在线学习平台的时间来记录其学习情况,对于学习者学习进展情况等信息,也可以通过系统后台监控各单元课程内容的网页浏览次数和时长等记录进行数据统计。在完成课程的相关学习后,将这些信息统计数据纳入课程考核标准中。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应注重评价的范围及有效程度,综合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三个方面形成一个总的评价,其中,教师评价占主导因素,包括平时表现、考试及在线学习状况。平时表现包括作业、考勤、实验等,其中,作业完成情况反映了学习者对于教学的各个进程中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能够客观地反映学习者对知识体系内容的总体掌握情况;在线学习状况主要依据学生的登录课程时间及网上答题量的统计结果,考查学生是否参与了在线课程的自主学习,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评价,并将评价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反馈,供教师和学习者查看并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学习力是大学生面临就业所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软素质,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个体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当今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强。大学生要想成功就业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参与竞争的各种能力,包括学习力、创造力、抗压能力等。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人才的培养,每一个人才的背后,需要很强的学习力作为后盾。互联环境下知识的传递、获取更加便捷,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更快,只有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力,才能培养信息时代有着就业竞争力的人才。大学生应根据社会需求不断优化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个人学习力,以增强自身在职场上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能,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力势在必行。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将学习力表达为“学后必有新行为产生的学习,是超越了传统学习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层面,通过获得新思维、新行为,重新创造自我的过程”[3]。个人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包括知识总量、知识质量、学习流量及知识增量等[4]。知识总量是学习内容包含的深、广度,知识质量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学习流量是指学习行为的执行速度和吸纳、扩充知识的能力,知识增量是对学习内容的创新和知识价值的提升程度,侧重于知识转移的能力。
从构成要素来看,学习力包括学习的动力、毅力及能力,其中,学习动力是指内在驱动力,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和情感;学习毅力是指为实现既定目标支配其学习行为的状态,反映了学习行为过程中的个人意志;学习能力是指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力,来源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包括记忆力、感知力、注意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等。
移动互联环境下的协同教学是一种传统与创新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线下传统教育模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能够利用很小的成本,实现大范围的教育。互联网+教育改变了学习方式,扩展了知识来源和信息沟通的范围,其广泛应用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演进,在移动互联环境下大学生自发形成虚拟的学习共同体。这种方式将隐性知识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显性化,并进行知识的传递、共享及创新,其特点是以互联环境为依托,以多元路径自主协同学习为基础,以提升学习力为目标,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借助多元路径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激励学习行为的必要条件,学习者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其乐无穷,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才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所创新。在互联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应确立以兴趣为价值取向的观念,将课程内容与互联网不断更新的科技发展前沿信息紧密联系起来,避免知识的单向传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使学习成为身心愉悦的行为。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知识获取路径的多元化以及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环境,学习者可以借助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微课、翻转课堂、MOOC、SPOC、移动教学等,对知识信息进行主动筛选、获取和创造。在系统平台上发布的课程信息、学习要求、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以及教学语音、视频等教学资源,可以即时传递到学生的移动设备和电脑上,为学习者在线学习提供帮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利用开放的互联教育平台,安排好课前预习、课中交流互动,课后作业等环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加了信息量,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力。
2.创设协同学习环境
协同学习是学习伙伴为获得共同的学习成果以群体形式进行互助合作学习的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由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5]。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为建构主义理论所构想的理想学习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互动的关系,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在互联环境下已经无法垄断“话语权”,他们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的陈述者变为网络学习的支持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担当帮助、指导和督促的职责。
在这种界面直观形象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各种信息资源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刺激多重感官。师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建立相应的协同学习小组以加强合作交流。在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面对虚拟的学习空间,可以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网络上展开互助讨论,教师可以就共性问题在网络上给予共同指导,个性问题则可以一对一地辅导。通过协同学习能够促使小组成员掌握学习内容,获得共同的学习成果,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种互联环境下的协同学习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描述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行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力。
3.提高心智成熟度
所谓心智模式是指人们的思想方法、思想习惯、思想风格、心理素质的反映[6]。若人们的心智模式与事物发展的认知相符,则能有效地指导行动;而若我们的心智模式与事物发展的认知不符,就会使自己的愿景目标无法实现。反思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有效方法,发现自己内心世界深处隐藏的成见、假设、逻辑、规则,使这些图象浮现出来,藉此可以对其有效性加以检视。互联环境下的信息更新便捷而迅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主动地反思,积极地面对问题、困难与挑战,积极地分析原因,尤其是反思自己内心的心智模式,是提升个人学习力的重要手段。
衡量一个人的学习力大小,取决于其是否有顽强的意志、渊博的学识以及明确的目标。互联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学生既是监控的主体,又是监控的对象,因此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自控能力。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中,自控能力是人的非智力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控能力强的学生,记忆和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较高,注意力相对集中。要培养学生在互联环境下学习自控力,一方面在使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加强对自控能力的训练。
4.培养创新意识
大学生是我国精英人才的资源储备库,其创新能力对国家的创新水平以及创新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也表现为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以及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而互联网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教师首先要改变原来的知识型教育理念,推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突出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发展创设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种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中,科学研究能力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网络优势,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情境,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求知创新的意识,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恰当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其敢于大胆设想、敢于产生质疑,并提出有创见性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和内化,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互联网+教育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学习方式,大学生在精英教育的背景下,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力,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敢于迎接新的挑战,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有一定的社会竞争力。
[1]吴媛.基于“互联网+教育”技术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93-96.
[2]尹晓琦,杨玉东,皇甫立群.基于移动互联环境的自主协同学习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12):66-67.
[3]于振杰.辅导员学习力:内涵、价值诉求及路径建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7):35-37.
[4]王建萍.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提升大学生学习力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科技广场, 2013(8):171-177.
[5]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77-80.
[6]梁迪,胡芬.有效提升大学生学习力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9(6):82-83.
Abstract:Mobile Internet+ has changed students’ study patterns by extending the scope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The 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can cultivate competitive talent by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learning ability and model of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is discussed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ased on autonomou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methods in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Key words:learning ability; mobile Internet; collaborative teaching; autonomous learning
Strategy of Students’ Learning Progress with Mobile Teaching
YIN Xiao-qi, Fu Cheng-fang, ZHANG Yu-lin, HE Xiao-fe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 China)
G642
A
1008-2395(2017)04-0067-04
2016-12-10
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2015JSJG130);2015年淮阴工学院校级教改课题(JYC201505);2015年淮阴工学院校级教改课题(JYC201504)
尹晓琦(1975-),女,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与无线通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