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 金葵 吴海珍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两种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法在ICU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IUC进行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间断吸引、冲洗的方法,治疗组采取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断冲洗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呛咳3例,吸引管堵塞0例,VAP 2周以内4例;对照组患者,呛咳12例,吸引管堵塞5例,VAP 2周以内11例,临床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呛咳、吸引管堵塞及V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VAP发生时间为(8.1±3.2)d,机械通气时间为(16.2±5.1)d,治疗组患者的VAP发生时间为(13.2±4.4)d,机械通气时间为(9.4±3.4) d,治疗组患者的VAP发生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气管切开患者采取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联合间断冲洗方法,不但可以将气囊上方的滞留物给予彻底清除,同时还可以使VAP发生率明显减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法; ICU; 气管切开; 应用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4.0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4-0092-02
气管切开术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主要措施,然而机械辅助通气会对呼吸道的正常解剖和功能产生破坏,在置入导管过程当中,残渣、血块及分泌物等会积储在气囊上方,进而产生滞留物,是引发VAP的主要诱因,所以,一定要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1]。本文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ICU进行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94例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ICU进行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7例。治疗组:男34例,女13例;年龄18~74岁,平均(45.2±3.1)岁。对照组:男35例,女12例;年龄19~75岁,平均(46.1±3.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间断吸引、冲洗的方法,每隔2 h对声门下吸引及冲洗,冲洗之前首先将声门下的滞留物吸出干净,之后在声门下注入3~5 ml生理盐水,间隔3~5 min以后连接负压吸引冲洗液,一直反复进行,一直到出现澄清的冲洗液为止[2]。
1.2.2 治疗组 治疗组采取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断冲洗方式,每隔4 h断开,持续声门下进行冲洗,在声门下注入3~5 ml生理盐水,间隔3~5 min以后连接负压,之后仍然给予持续性吸引[3]。
两组吸引负压全部为15~20 kPa,每次冲洗之前全部向气囊当中注入1~2 ml气体,同时采取气囊压力表对其中压力进行测试,使其压力在25 mm Hg以上,以免冲洗过程中冲洗液流入到下呼吸道中,冲洗结束后将之前注入的气体完全放出,使其气囊内部的压力维持在20~25 mm Hg。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的14 d以内的VAP、呛咳及吸引管堵塞给予记录和对比。(2)对两组患者的VAP发生时间和机械辅助通气时间给予记录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14 d内VAP、呛咳及吸引管堵塞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患者,呛咳3例,吸引管堵塞0例,VAP 2周以内4例;对照组患者,呛咳12例,吸引管堵塞5例,VAP 2周以内11例,临床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呛咳、吸引管堵塞及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VAP发生时间和机械辅助通气时間比较
对照组患者VAP发生时间为(8.1±3.2)d,机械通气时间为(16.2±5.1)d,治疗组患者VAP发生时间为(13.2±4.4)d,机械通气时间为(9.4±3.4)d,治疗组患者的VAP发生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气囊当中的滞留物会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建立人工气道,对患者呼吸道的正常生理及防御功能产生破坏,使其口咽部位与下呼吸道屏障遭受破坏,使清除的能力明显降低,同时机械辅助通气的患者大部分需要置入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使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及吞咽反射明显减弱,在气囊上会存在大量的分泌物[4]。这些滞留物会沉积在气囊上,当气囊压力在20 mm Hg以下时,滞留物就会通过导管与气囊壁中的间隙流入到下呼吸道,并且因为刺激会出现大量的滞留物,最终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在临床中是最为严重的院内肺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相对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声门下的滞留物是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诱因,目前对滞留物主要采取声门下吸引术进行引流[6]。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采取持续声门下进行负压吸引,能够有效防止滞留物在气囊上滞留,能够降低其含菌量,进而降低或者避免气囊压力在20 mm Hg以下时滞留物会进入到下呼吸道导致细菌种植,使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减少,从而使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率明显降低,同时也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出现时间进一步延迟[7]。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间断的负压吸引虽然能够将其滞留物给予彻底清除,然而在间歇过程中均有气囊滞留物,随着时间的进一步延长,仍然会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所以,持续声门下负压吸引能够进一步延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出现时间,使机械辅助通气的时间明显减少,进而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8-9]。除此之外,持续声门下吸引不但可以将其滞留物彻底吸除,并且能够保证吸引导管通畅,进而有效避免堵塞导管[10]。本文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呛咳3例,吸引管堵塞0例,VAP 2周以内4例,对照组患者,呛咳12例,吸引管堵塞5例,VAP 2周以内11例,临床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呛咳、吸引管堵塞及V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VAP发生时间为(8.1±3.2)d,机械通气时间为(16.2±5.1)d,治疗组患者的VAP发生时间为(13.2±4.4)d,机械通气时间为(9.4±3.4)d,治疗组患者的VAP发生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ICU气管切开患者采取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联合间断冲洗方法,不但可以将气囊上方的滞留物给予彻底清除,同时还可以使VAP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向明芳,卢蓉,付正英,等.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对恶性肿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5):523-524.
[2]程华,刘帆,陈弟洪.两种气管切开导管抽吸囊上积液对机械通气患者影响的比较[J].华西医学,2010,25(12):2271.
[3] Leder S B,Pauloski B R,Rademaker A W,et al.Verbal communication for the ventilator-dependent patient requiring an inflated tracheotomytube cuff:A prospective,multicenter study on the Blom tracheotomytube with speech inner cannula[J].Head Neck,2013,35(4):505-510.
[4]王亮朝,赵苏.两种气管上滞留物引流方法对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1):115-116.
[5]金艳,张春和,郭爱兰,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9(11):1439-1441.
[6] Secke M.Implement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guide-lines to minimize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Semin Respir Infect,2014,15(2):272-276.
[7]余繽虹,杨青敏,李孙美,等.定期声门下滞留物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观察与护理[J].天津护理,2010,18(1):6-7.
[8]金艳,张春和,郭爱兰,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0(11):1439-1441.
[9]赵秀云,史秀宁,于振萍.减轻气道吸痰对动物呼吸道黏膜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3(1):88-89.
[10]侯改英,马杏云,张玉英.球露式负压引流装置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1(8):1559-1560.
(收稿日期:2016-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