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月
摘要:指出了铜仁乡土山地民居是贵州民居建筑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铜仁各民族劳动人民丰富的设计经验广泛地表现在乡土民居建筑中。从景观学的角度,对铜仁山地民居空间景观进行了审视、解读。结果表明:应该把铜仁山地民居中宝贵而优良的布局手法运用到新时期的村镇建设中去,使设计水平在历史传统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以期为促进当地发展的良性循环及进行民居景观保护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铜仁民居;山地景观;选址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1703
1引言
铜仁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贵州省东部,属武陵山区的腹地,故素有“黔东门户”之称。以梵净山为主峰的武陵山脉成为铜仁市东西部的分水岭,全市最高海拔2572 m,最低海拔205 m,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1]。铜仁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人数较多的有汉、苗、侗、土家等民族,在本地民俗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汉、苗、侗、土家文化的融合,正是这些多样性、可能性的存在,使得位于武陵山脉下的铜仁乡土山地民居景观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此外,由于铜仁山地民居的演进过程中缺少建设资源等,故此当地民居的建设对生态自然影响小,与自然环境十分协调。简而言之,缓慢的自然式发展保护了铜仁山地民居避免了过多的人为干预,更能注重与所在环境的有机协调,从而更有助于凸显特定地域的生活特征与风土特色,并能切实体现地方文化特征[2]。
2选址要点
铜仁山地民居村落的落位选址,十分注重环境和风水,建筑不占用良田好地,但靠山面水、坐北朝南,选择优美高爽的自然环境是铜仁民居普遍特点。这里的生活向我们展现出世外桃源的田园景象:层层叠叠的梯田,古朴自然的屋舍,打闹嬉戏的孩童围绕着勤劳善良的父母身边,四处觅食的家禽活动在村落的各处,这样的铜仁山地民居洋溢着勃勃生机。整个地区的民居村落呈现出千姿百态、大小不一的民居形式,但大致总体的设计原则还是相通的,崇尚“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理念,能够和传统风水理论相吻合,同时还能很好的满足生活和生产等功能要求(图1),具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在进行选址时,依山之势,傍水之边,村落的大小分合,房屋的前后错落等不拘泥于固定形式,随着环
境的各种自然条件而生出具有“乡土气息”的建筑。这样的选址条件为人们提供了生活和生产的便利,而且人们对这种地形的心理取向趋于稳定。靠山可以拥有大面积的生产生活的开放空间,且居住建筑前庭空间阳光充足,空气流通,视野辽阔。临水可以利用天然地势近水开池,靠溪跨水。无溪流之地则开渠引水,或凿井取水,或借山泉,临水方式多种多样。充分利用地势地形建造居所,从而取得“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状态。
(2)山地民居村落具体位置的选址,还与铜仁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的特点相关。苗寨为了抵抗和防御其他民族的进攻,往往选址在山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的位置,有些村落为了增强共同抵御外部侵扰的能力,建筑围绕整个坝子或山体,形成相互支持的寨子群;还有些出于攻防或隐匿的便利而进行选址,周围村寨竹木葱茏、流水淙淙,寨前寨后层层梯田。
(3)村落选址还取决于村民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性。形成这种格局是因为在旧社会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们无法主观能动的改造自然环境,只能使自己的居住位置去满足不同的生产特性的要求。如以稻作农耕为主的民族村寨大多建在平地、水网或河谷地带;而以旱地烧耕为主的民族,就不得不将高山、山腰或丘陵地带作为村寨的寨址。
3道路与水系
民居的空间过渡有街、巷、宅3个空间层次组成[3]。道路是串联民居空间序列变化的重要线索,既要满足居民的交通要求,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道路景观空间。覆盖于铜仁山地民居村落的路网系统主要有三类:主路是连接村落与村落之间的交通,而支路、巷道则为村落各户之间提供行人车辆的通行。随着乡村的交通发展,现在许多村落的主路都修成平整的水泥路,而支路和巷道是居民平常生活行走而自然形成的路径,也就保持了原有的石板或者砂石、自然土路等材质。
铜仁山地民居村落中的道路形态受到地形和建筑限制较大,因此,支路和巷道因民居建筑的排列分布,一般多是沿等高線呈行列式布局,方向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支路、巷道与等高线的关联多为平行、垂直或斜交等形式。山地民居的住家有出有进,道路形式也不是直线的,山势的高低产生曲折迂回的走向。这种曲折迂回的路径,往往让人感受到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趣味空间序列,不拘一格、环山绕水,随行感受到“路转溪桥忽见”的场景意境。巷道空间是铜仁山地原住居民生活交往的重要空间,它并非只为交通而设,也供人们生活中的停留与散步。所以,巷道空间的布局往往需要在行进中带给人们视觉和空间的亲切感和舒适感,这一方面与巷道的宽高比、尺度、颜色、材质的质朴之感等因素有关。道路的另一端是行进的目标,需要设置具有可识别性的景观,使人们漫步在这个可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充满变化的巷道空间时感受到丰富、多彩、有趣。
山令人远,水令人亲,所谓远山和近水。在铜仁山地民居中背山临水的地段通常都是风水宝地,这些溪流和泉水形成村镇的边界,还可以利用这些天然水系来装饰环境。但实际上每个村落到河流的可达性不同,因山地的地势因素,有的村落与河流高程距离相差很大,有的村落与周边河流有山体隔绝。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村落都有水塘和水井来保证生产生活的用水,除此之外,村落中公共水井的分布也构成了当地居民集散聚会的公共中心,因此,它们是山地民居中最活跃的、离不开的生活元素。有些村落零星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水塘,结合地形设计成为层层叠落的阶梯状,和梯田融为一体,既起到保水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站在高处俯瞰,村落、梯田、河流,相互交融,风景美不胜收。
4民居庭院空间
在铜仁的民居住宅空间中,确定庭院空间的界限是各种尺度的院墙,用围墙来划分室内外空间,但大多高度较低,要能看到外面的视野,只需要形成一个局部的半封闭空间,这是铜仁山地民居的常见手法。这种半封闭的空间主要用于主人家的农事生活,院中摆放生活用品和农具,要既满足方便农户的使用要求,又能使庭院成为人们集会交流的地方。也有井字形的建筑平面围合的内天井式庭院空间,采光天井可以获得一个光线明亮的庭院,让住户的视线从室内空间的琐碎杂物转移到室外天井的绿化景观,成为家庭生活的美化中心。
院中地面可铺砌各种纹样的铺装,一般用乱石、瓦片,或者用乱青石板铺砌在泥土上。这样的做法比水泥路面或者混泥土砖块地面要优越得多,人们在这样的铺装地面上行走,会感到泥土就在脚下而产生松软的感觉。小草和野花在石头缝隙上生长,也有浓厚的乡土野趣。雨水直接进入到泥土,也不需要集中排水,周围的土壤更不会缺少水分。庭院的边角可以布置棚顶或延长住宅的廊架,从而形成一个过渡空间。不是所有的住户都设有庭院花园,但是一两株花木、葵桃瓜豆、水池,椅凳等都是构成庭院绿化的一部分,果树更是给家家户户带来最有魅力的个性、人、建筑、植物可以组成最和谐的环境。
5房前、屋后、宅旁
铜仁山地民居一直都尊重自然环境。调查中发现,一般小型村落没有公共绿地,但在房屋前庭有居民精心照料下生长的植被,或是观赏花卉、树、石、盆景等用来美化前庭,也就是说住宅的室外空间环境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有機的串联起室内及房屋建筑空间。屋后、宅旁通常用来饲养家禽、家畜,并设置厕所、库房,顺着地势种植蔬菜、果树,形成人工构筑物与外围自然之间自然过渡的柔性边界,整体构成一个舒适的农家生活环境。
村落中通常没有行道树,但有当地祭祀守护的古树名木,而且在支路和巷道中三三两两生长着一簇簇的植物,这些自然生长的植被处于人工环境之间,融合了自然的野性和乡村的生活气息这两种气质,被农田包围,散落在田埂田边,与农田景观自然相融,从而完成对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外围环境等空间序列结构的相互交错和融合。
村落的后山还有祖坟群,历史悠久,而成为当地风水宝地,大多都保存较好。祖坟群的规格不高,错落散布在山林间的空地上。如今,只有本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才能安葬于此。
6启示与思考
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对传统民居文化进行了替代或扩充,部分急功近利的做法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大量乡土山地民居迅速淘汰,或将永久性消失。对铜仁山地民居空间景观的研究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美学和功能的融合,美的景物并不仅仅是视觉的感受,更是与居民日常生活的和谐统一。铜仁山地民居从选址布局到道路水系的走向,以及宅前屋后和庭院的处理恰当、实用,展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蕴含了“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思想。设计者要秉承文化传承,重塑新时期村镇的传统特色风貌,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铜仁市[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dtksyQXSf3EasJ5aZDSyKto2HB1lpCdTG6ZQKUjpU5idgoDv3H ZdTNRkkp4Q5GaHC8TkE7K652hUeaHciwJDwux6d14PcbpUkbl 8LWDhi.
[2]刘晓星.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的有机演进途径及其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7 (3):55~60.
[3]荆其敏.中国传统民居[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