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2017-03-14 15:49付丽吴珩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3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深度融合创新模式

付丽+吴珩

摘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媒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行业的巨大变革正在倒逼着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文章以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从教学内容的整合、课外实践的开展、校企合作的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体,“课上课下”深度融合

(一)以行业前沿动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过去“填鸭式”的单向性授课方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实际。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对其进行启发性、互动性的教学,在强调知识建构自主性的同时,注重构建建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即师生之间形成双向、交往、理解的关系。因此,增强教与学的粘合、互动与理解,充分引导、挖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基础,是学生实践创新的源泉。新闻传播学院建立学生学理论研究会,开设了“荟文有约”“荟文讲坛”等主题活动,邀请学界、业界一线人员做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拓宽专业视野,进而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审视,对行业和职业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并根据行业及职业需求进行自我学习的调整,从而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此外,学院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学生学理论课题立项,项目期间均有科研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近五年,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均有学生申报成功。

(二)第二课堂:做“专业”的志愿服务

新闻传播实务课程在教学方式上除了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视实践操作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融合,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开辟专业时间的第二课堂对于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十分必要。

结合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和精神培养,新闻传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定期组织学生走进清滨小学开展别具特色的第二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结合播音发声、新闻写作等专业知识,对小学生进行口才、写作等方面的训练。不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建立了与该小学的长期志愿服务,培养了学生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该项目还连续两年成功申报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希望工程星光行动项目。除了志愿活动“专业”化外,学院学生通过考核进入校史馆担当解说员或者进入校有线广播台担任记者、主持人,既锻炼了自身的新闻采访能力、增强了播音主持技巧、提升了仪容仪表等,还培养了学生爱岗爱校的服务意识,将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正能量传递下去。

二、以专业为依托,打造品牌学生活动

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为了引导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优质学生活动平台,新闻传播学院坚持以专业为依托,创新学生活动形式,打造与专业相适应的品牌学生活动。

(一)广告学——黑龙江大学广告创意文化节

2002年创办的黑龙江大学广告创意文化节是东北三省高校创办最早的广告节。它最初只是学院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凭借对专业的热爱而举办的,而这一办就是14年。每年一届的广告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或团队创意的平台,在学院的支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热情参与下,其影响已从黑龙江大学扩展到省内各主要高校,其独特的创意和文化也吸引了世界顶级广告公司的目光,让拥有激情的“创意先锋”们得到业界的认可。

现如今,黑龙江大学广告创意文化节已经成为了包含启动仪式、策略单宣讲会、广告创意大赛、饕餮之夜、专场招聘会、学术讲座、闭幕式暨颁奖典礼等多个环节的品牌活动,为广告学专业学生及爱广告、有创意、想表达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提升素质、了解行业的良好平台。

(二)广播电视编导——朗诵节/青春诗会/微电影展映会

为了扩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课外延,提升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学院近年来打造了多个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活动——2013年的户外朗诵、2014年的朗诵大赛、2015年的“五四”青春诗会和已经连续举办4年的微电影展映会。

朗诵大赛和户外朗诵成为学生走出课堂实践的新舞台。朗诵节期间,以系主任、专业教师组成的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专业教师结合电视节目主持、文体播音等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并邀请黑龙江人民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与专业教师共同担任评委。户外朗诵这种自由、无拘束的新型竞赛形式,使学生以更加轻松的状态进行表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素质,更为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成专业实践搭建了平台。

微电影展映会作为专业课《电视摄像》与《非线性编辑》的考核环节,也成为了每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所期待的一次机会。在微电影展映会上,学生分组拍摄的微电影将面向全体专业师生展播。而这些微电影全部都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行完成后期制作的。通过微电影展映会的形式,学生锻炼了自己的策划、统筹、编剧、拍摄、剪辑和表演等方面的能力,也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有了更好的落脚点。

(三)传播学——网络新媒体平台

新闻传播学院现拥有拉片室、录音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和演播厅,学生坚持内容为王,借助新技术,利用专业平台,将所学、所想付诸实践,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最大程度的结合。

学院借助网络与新媒体技术,以及传播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的培养侧重,创办黑龙江省高校首个以学院为单位的微信公众平台——黑大新聞传播学院。在微信公众平台中,突出体现学院特色的新媒体、校友、映像、学院微电影团队等特色板块构成,及时更新学院学生会、青协、理研学生组织、创业团队的动态。此外,在研究生实践教学层面,学院组建硕导团队,由青年硕士生导师带领研究生团队创办了“黑大新闻传播研究”,传递学界动态、学院教师、研究生科研成果以及学术论坛信息等;广告文化创意节组委会也创建了“黑龙江大学广告创意文化节”,日常更新广告行业前沿,广告文化节期间推送活动重要信息等。这三个不同角度的微信平台,学院微信平台申请了创业教育学院的创新实验室课题立项。“黑大新闻传播学院”公众号已连续推送1 029期(截至2016年11月22日),3 500余人次关注量,单篇阅读量超2 000次(需要更新数据),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这正是专业课教学中的“内容为王”创作理念的真实体现,也是学生网络与新媒体理论与技术活学活用的实践成果。

(四)新闻学——主题摄影比赛/“老梁”新闻评论人才实验班

针对于新闻学专业新闻摄影的实践教学要求,学院已经连续3年举办了“我与图书馆合个影”主题摄影比赛,以赛促学,以学助赛。在“我与图书馆合个影”主题摄影比赛中,学生用镜头记录自己在图书馆学习、与图书馆“亲密接触”的精彩瞬间。这不仅有利于打造优良学风,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新闻摄影技术。

2014年,新闻传播学院92届毕业生,著名媒体评论人、出版人梁宏达(老梁)回到母校,为在校的学弟、学妹带来讲座的同时,还捐献了“老梁”新闻评论人才基金,设立“老梁优秀新闻人才培养基金”,以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为目标,以激励广大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勤奋学习为目的。学院也于2016年4月份完成了首期“老梁新闻评论班”学员的选拔工作并开始了专门学习。学院将充分发挥其在新闻评论学界和业界的优势对评论班学员进行重点培养,努力打造媒介融合时代下的有竞争力的传媒人才。

三、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校内校外联动共赢

(一)实习基地:建立订单式培养计划

实习基地是学生检验专业学习的练兵场,专业的实习平台不仅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而且对学生顺利就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学院应积极建立与优秀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目前学院已经与国内排名前十的广告创意企业中的3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署实习基地的合同,每年选派学生去北京、上海实习,考核合格的可进入公司工作,提供专业的实习基地为专业优秀的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就业平台。其中,2014年北京电通公司推出实习生项目“小鬼计划”,在全国高校选拔39名学生参加训练营,其中11名来自黑龙江大学广告学专业学生被录取,占比近30%。

(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技能:拓展就业新渠道

当下,国家大力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大家创新创业。创业成为大学生谋求生存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渠道。作为高校,需要在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乐于实践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闻传播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对新闻政策信息的接收具有较强的敏感度,学生的思维大多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探索能力较强。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通过自己的创意、专业技能投身创业。借助黑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早、发展成熟的优势,学院光影之恋、U创影视、臻境传媒、不是照相馆、黑大映像等多个学生创业团队入驻黑龙江大学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園,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展学生创业活动。学院也在学生创业环节进行培训指导,给每个创业团队、创业项目配备专业教室专门指导。学生在校园创业具备学校政策的支持、师长的指导、学生团队的合作等优势,也为一些毕业想创业的同学提供历练自己、积累经验的机会。同时,这也是对专业课学习的一个综合实践,成为了检验教学成果、提升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主体深度融合创新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