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思潮视野下的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

2017-03-14 15:47鱼慧洋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3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高等教育

鱼慧洋

摘要:女性主义(Feminism)是以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女性的压迫为政治目标的社会运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已经形成了很多思想流派。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女性主义的各种思想已深入到教育领域,其目的大多是为了争取女性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文章从女性主义视野下研究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从女性主义思潮的背景、女性主义教育观等方面来分析中国当今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所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中国女性;高等教育

著名女性主义思想家西蒙所说的女性的“第二性”地位在社会结构中是非常普遍和持久的,她们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于美国兴起,即使流派众多和思想体系错综复杂,但关注的都是女性教育问题,批判现实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本文从总体上分析女性主义背景、教育观等方面把握其教育理论,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健康和谐的平台。

一、女性主义思潮及对教育的影响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包括了众多流派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想,从女性自身的独特视角来分析和考察当今高等教育问题,包括女性对教育的培养要求和对课程设置的理解、女性如何更公平地接受教育机会、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方法等。

(一) 女性主義思潮的背景

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起源于西方国家。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三大运动为女性主义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性别观念和女性自身解放进行思考。新西兰在1894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女性在政治上获得权利的国家,自此女性为争取自身的平等权益掀起两次女性主义运动的浪潮。

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20年代,在争取教育权利时,各国女性纷纷提出自己对教育的主张,同时还涌现一大批女子学校。20世纪六七年代出现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这次女性主义运动的特点从多学科的视角和材料围绕如何理解女性的形成问题,论证了女性作为第二性存在是由当代政治、经济和教育支持下的社会分工模式和结构所决定的。

(二) 女性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尽管两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都有消除两性间不平等待遇的共同目标,在如何实现两性平等的实践过程中却形成了各异的流派,不同的女性主义流派对教育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引进了新思想并运用新方法加强改革教育的不平等性。

凯勒1992年的论述证明了社会性别概念的重要意义:“观念上的双重转变构成了当代女性主义的理论标志——首先是从生理性别转向社会性别,其次是从影响男女发展的性别力量转向描绘他们所居住的社会和自然界的文化图景的性别力量。”针对教育领域,以社会性别作为切入点深入到更多层面。

在教育研究领域,女性主义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揭示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教育问题,女性主义者运通过描述个人生活成长史、思想发展史和学校切实经历从而达成自我转变。更有学者将自传方式应用于教师研讨会和管理中,强调其自传的社会性特点与政治性特点相结合的新形式。

二、女性主义教育观

女性主义在不同时期对教育实施改革的思想也形成很多流派,但她们关注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并解决教育中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目的是一致的。以下主要对自由女性主义教育观、激进女性主义教育观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教育观进行简明阐述。

(一)自由女性主义教育观

自由女性主义者认为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应关注高校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课程的设置、学业的评判标准以及学生行为的转变等问题。

首先,自由女性主义者认为长时间的性别刻板印象会产生累积效应,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价值观。通过整理研究美国早期出版的中小学教科书发现教科书中表现出性别不平等,在如此教科书中学习累积下来的不良反应导致女性产生内部的性别自卑化。

其次,自由女性主义者认为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频率、分配课堂作业及提问和评价都存在着性别不平等。为改变女性在学科中的处境,自由女性主义者亲自体验或推动相关政府和一些实践团体,采取了一些干预措施,如邀请女科学家访问学校,为学生介绍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使女生勇于选择科学和数学课程。

(二)激进女性主义教育观

激进女性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而兴起的,她们在解决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方式是进行单一性别分班或创办单一性别学校以保障女性的教育权。同时激进女性主义还批判了女性教师在父权制教育体制中的遭遇,一种男性管理者领导女性教师的学校模式开始出现,而且大多数一直持续到今天。

激进女性主义者提倡通过个人反思和意识提升来改造学校课程,将个人日常生活与女性主义思想联系起来。学校中的女教师必须通过反思和提升意识来批判并建构她们的意识模式,女性用提升意识的过程看待她们自己和世界。

(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教育观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从资本主义的宏观社会结构来分析父权制的意识形态以及女性长期受压迫的原因,她们认为学校是再生产劳动力和社会性别分配的重要场所。在教育中,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一直试图从阶级关系、文化和价值来分析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女性教育。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教育中应该贯彻实施平等机会政策,所有的女性教师都有权利表达自己,拥有学术自由。她们坚持教育系统应是自由的和国际化的,课程中也要反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她们同样关注通过对隐性课程和父权制及资本主义等制度因素加以分析,揭示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边缘地位。

三、女性主义视野下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女大学生在校人数有大幅度的提高,专门为女性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都取得很大发展,总体来说,中国女性的高等教育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不仅有利于女性提升自身素养适应社会,提升女性参政议政机会和就业机会,还有利于改善中国男女教育结构。尽管如此,面对当今新时代女性理论的提出,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做出相应改善措施。

(一)女性主义视野下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提到的女性主义思潮与教育观,从女性主义视角去分析目前中国女性主义高等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存在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和阶级差异,城镇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远比农村要高,经济条件较好、父母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女性子女上大学的机会明显高于层次低的。

其次,由于早期女性被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没有机会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且早期的建构模型都是男性,而后研究直接用于女性而造成相对公平正确的理论缺失。虽然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但課程设置并没有跟上步伐,女性主义所研究的成果没有很好地应用到高校发展中去,女性学科依旧边缘化而没有入驻主流学科中。

最后,自中学出现文理科分科现象,高等院校中各个专业的男女比例开始出现分布不均匀。女性主义认为专业男女比例分布不均是早期男性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占主导所导致。当今社会的就业市场存在所谓的“重男轻女”现象,这使选择专业时就从根本上产生了与社会的阻碍,在招聘中容易出现性别歧视等教育回报不公平的对待,一些企业甚至机关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规定“只收男生”,以至于女性从专业选择开始就偏向文科专业,从而在职业选择也倾向于文秘、教师、护士等“女性职业”。

(二)改善措施

针对上述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出现的问题,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应做出共同的努力,从专业的角度关心女性受高等教育的问题。为改善此状态,必须在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做出改变并提出可实施的方案。

一是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教育投入。国家和社会相关部门应提高教育投入在经济中的比重,制订和保障贫困地区女性接受教育的经费。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可加大资金投入中西部地区的网络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和网络化,让中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女性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对待。

二是加强对女性主义和女性学的认识。社会和个人都应从女性学角度研究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和相关专业课中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价值观。促进女性在高等教育中建立自强自立的品格和精神追求,以便更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是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建立健全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监督机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情况,充分关注女性高等教育,通过教育法制化使得女性享受平等的高等教育权。不仅缩小城乡与城市女性入学的差距,同时保障女性享受平等的就业权,努力减少并消除就业招聘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根据单位和企业的经济发展条件,可依法制订相应的奖励政策吸引鼓励女性就业。

参考文献:

[1]黄志成.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李钰靖.浅谈西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理论前沿,2009,(3):5.

[3]敬少丽.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机会均等[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高等教育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