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保护红线工程与牧区可持续发展关系探讨

2017-03-13 19:17龚哲文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605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牧区红线草原

龚哲文,马 林(大连民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草原保护红线工程与牧区可持续发展关系探讨

龚哲文,马 林
(大连民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草原保护红线工程是以草原红线和生态工程的基本内涵为依据,以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以生态、产业、文化传承三大功能为基点,根据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涵盖多类型工程项目的一个复合系统,与中国牧区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在深入分析草原保护红线和牧区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社会、民族四个方面全方位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草原保护红线工程的意义,为牧区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展开提供新的思路。

生态保护红线;草原保护红线工程;牧区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21号)明确指出,牧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牧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生态保护问题的态度和决心。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但是,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中国牧区发展之路充满曲折,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农业区与工业区,且其发展基础——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挑战。同时牧区作为一个具有特定生态意义的区域,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促进民族团结、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协调发展来说都有重大意义。所以思考如何促进中国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2]。

草原作为牧民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牧区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出了草原保护红线工程概念,它与牧区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微观方面,草原保护红线工程是解决草原环境问题、改善牧民生活条件的有力举措;宏观方面,草原保护红线工程的建设直接关乎中国的生态安全格局。

一、草原保护红线工程的内涵分析

草原保护红线工程属于中国草原生态保护工程中的一种,以草原红线和生态工程的基本内涵为依据,以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以生态、产业、文化传承三大功能为基点,是根据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涵盖多类型工程的一个复合系统。该系统可以确保区域乃至更大范围内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本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生态建设为起点,通过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3]。

2017年,为了遏制和扭转中国持续恶化的草原生态环境,以“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为主题的第56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吴双战说到,“中国90%左右的天然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度和重度退化达到30%”。中国草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着草原保护红线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规划,全面实施。草原保护红线工程建设要从区域划分和发展规划入手,按照生态规律组织经济活动。利用气象卫星或资源卫星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监测与评估,摸清生态本底状况,建设宏观资源与环保信息系统。设计编制生态功能分析地图,例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水资源保障程度、交通网络与城镇化趋势等图表,全面分析和掌握改善中国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因素。编制生态功能区划,制定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指导经济布局和生态建设。

二、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

牧区是由人口、牲畜、草场资源、环境资源以及物资、资金、科技等复杂要素复合而成的系统,是畜牧业生产和食物安全的重要基地。结合可持续发展方法将牧区划分为经济、生态环境、社会三个子系统。牧区可持续发展不单单是经济发展问题或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际上是该区域内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实行整体协调全面发展的战略问题,是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整体作用[4]。

1.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合理的畜群、畜种结构和畜牧业产业化程度。提出牧区的可持续发展方针为以牧为主、加速转型,科学利用草地资源,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生态产业是从根本上治理牧区草原生态环境退化、保证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最终实现牧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2.牧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牧区生态可持续发展包含牧区生态、环境、资源、气候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牧区人口压力大,对土地、草场资源“取多给少”,难以避免对土地、草场资源造成过度利用,从而导致牧区生态不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人畜增长过快,草原超载现象严重;水资源短缺,干旱严重;生态观念淡薄,滥垦、滥伐现象严重;不合理的围栏导致草牧场退化;开垦草原或引入农业生产模式;游牧变为定居,等等。牧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是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既保证当代牧民们的利益,又能保证其满足后代牧民们的需求。

3.牧区社会可持续发展

牧区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从作为社会主体的政府和自然人的角度提出政策、办法来促进整个牧区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牧业自然村的“解体”,是草原牧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是草原牧区实现城镇化战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推动畜牧业、林草业的发展,为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5]。

三、草原保护红线工程与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牧区是由人口、牲畜、草场资源、环境资源以及物资、科技等复杂要素复合而成的综合系统,是循环的基础,是保障畜牧业生产和食物安全的重要基地。中国牧区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分布有藏、蒙古、哈萨克、鄂温克等几十个少数民族。而草原保护红线工程又是以生态、产业、文化传承三大功能为基点的复合系统,其工程实施地点也主要分布在中国草原牧区,其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牧区的可持续发展。

1.草原保护红线工程是牧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生态文明建设也被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由此可见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之高。与耕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一样,草原牧区在中国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作用,涵盖生态、环境、资源、气候等多方面的牧区生态可持续发展也是整个草原牧区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首要环节。不合理的土地、草场利用方式,粗放型的畜牧方式,工业污染面向牧区延伸等使牧区出现了生态环境日趋薄弱,牧区草原草场退化、沙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草原生产能力和牲畜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状况。据统计全国牧区90%的可利用草原已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在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6]。

由此可见发展以牧为主、加速转型、科学利用草地资源、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态产业,是从根本上治理牧区草原生态环境退化,保证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最终实现牧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而草原保护红线工程中的两大功能基点便是生态和产业,并且把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加大封育禁牧和牲畜舍饲半舍饲力度,全面系统实施沙源治理、生态重点县建设、天然草场保护等子工程建设,始终强调要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道路,如此便能够在确保中国畜牧业产业良好发展的同时,保障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实现牧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给予保障。

2.草原保护红线工程是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牧区建设的大规模开展,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使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牧区发展也进入了新时期。但大发展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依然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草原牧区的社会经济矛盾开始逐步显现,如何快速创新牧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步实现牧区发展与非牧区工业化文明的有序对接是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进程中必须面对并应着力解决的现实难题。

草原保护红线工程将发展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努力寻找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融合点,从宏观管理出发,建立低污染、低生态消耗的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和产业群,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冲击。结合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经济和生态经济,扭转水资源严重浪费的局面,确保生态用水,有效控制农业水源污染。合理发展生态旅游,在环境优势转化为资源和经济优势中减轻环境压力,使牧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在着眼于生态效益的同时,又推动了生产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从而为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草原保护红线工程是牧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社会子系统在经济、社会子系统的配合下,主要承担牧区人口再生产的功能,并通过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民风习俗、服务管理等方面来体现以人为本的牧区社会可持续发展[7]。

中国牧区多处于边疆和偏远地区,相对比较封闭,教育资源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对于牧民来说,其所在牧区的草原就是他们惟一的依靠,只能从中获取资源。要改变这种情况,不能仅仅依靠自然层面的解决。文化传承作为草原保护红线工程的三大基本功能点之一,通过宣传教育,人文科普及完善牧区社会保障体系,从社会文化层面上帮助牧民认识和解决草原生态环境问题,增强风险意识,以此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发展,为牧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社会文化支持,进而促进牧区向现代社会多层面、全方位转变,为牧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载体。

4.草原保护红线工程的实施是解决牧区民族问题的基石

人既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样在一定意义上也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负担,尤其是在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极其多元化的群体中,这一现象更加显著。中国草原牧区少数民族人口过千万,实现牧区可持续发展须首要面对的就是多民族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近年发生的一些民族冲突事件,表面是宗教和政治问题,但根源却是牧区经济、社会、生态、民族等多元系统失衡而引发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

草原保护红线工程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上都对牧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尤其在文化方面,草原保护红线工程的构建考虑到草原牧区定居的少数民族在民风、民俗、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独特性,通过宣传和保护等手段让牧区少数民族文化得到继承与发扬并使之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主流文化相融合,让民风、民俗成为牧区各民族人们的精神支柱。充分发挥主体民族在实现牧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可持续发展意识。经济上,在尊重不同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前提下,通过增强牧区产业竞争力,维护生态平衡来不断提高牧区各民族群众收入,消除贫困,改善生活环境,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从而形成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因此,草原保护红线工程的构建确保了牧区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对于解决牧区可持续发展中的民族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1] 谢永明,李文军,刘援.再论可持续发展、生态健康与生态文明[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6):146-148.

[2]严双宏,张洪礼,刘伟,等.生态文明建设与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4,21(1):23-25.

[3]刘昱霞,赵成章.北方牧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创新研究[J].生态经济,2005,21(11):79-82.

[4]马林,张扬.中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3,35(2):104-109.

[5]王亮,马林.中国牧区可持续发展:模型推演、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14(4):329-332.

[6]叶兴艺,马林.内蒙古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14(6):561-564.

[7]马林,张扬.内蒙古牧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14(4):304-307.

(责任编辑 赵环宇)

RelationshipbetweenGrasslandProtectionRedLineand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PastoralAreas

GONGZhe-wen,MAL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Grassland protection red line project is based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grassland red lin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regards ecological priority as its basic principle and has the major functions of ecology, industry and culture. It is a complex system covering many types of projects according to regional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 in China.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from the economic, ecological, social and ethnic aspect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pastoral areas and grassland protection red line. The significance of grassland protection red line is further elaborated, aiming to provide new thought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grassland protection red line proje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

2017-09-13;

2017-10-2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MZ0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50101);大连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重大培育项目(20160602)。

龚哲文(1994-),男,湖北鄂州人,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及大数据分析研究。

马林(1957-),男,回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E-mail:malin@dlnu.edu.cn。

2096-1383(2017)06-0564-04

F205

A

猜你喜欢
牧区红线草原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一两江湖之红线引[连载一]
内蒙古牧区旗县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不能突破“公平竞争”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