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慕课方式优化民族理论“五个认同”教育

2017-03-13 19:17大连民族大学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大连116605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族理论评价

孙 岿(大连民族大学 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05)

以慕课方式优化民族理论“五个认同”教育

孙 岿
(大连民族大学 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05)

“五个认同”包含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之中,与民族理论政策教育紧密相关。以慕课方式优化“五个认同”教育,关键在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创建网络课程载体,增强吸引力和针对性;改进教学方法,保持时代感和亲和力;培养自学自评习惯,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微课视频、翻转课堂和自学自测题库,构成民族理论“五个认同”慕课教学体系。

信息技术;民族理论;深度融合;慕课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民族理论政策课做为“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的特殊需求”,为民族地区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核心内容是“五个认同”教育。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促进各族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对教育技术、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的全方位创新。因此,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民族理论政策教育的全过程包括:(1)创建网络课程载体,增强吸引力和针对性;(2)改进教学方法,保持时代感和亲和力;(3)培养自学自评习惯,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这三个环节分别对应微课视频、翻转课堂和自学自测题库,构成民族理论“五个认同”慕课教学体系。

一、创建网络课程载体,增强吸引力和针对性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信息技术与民族理论政策课融合,可以发挥信息资源直观鲜活优势、优化使用体验,增强民族理论教育的吸引力。优化“五个认同”教育效果,首要任务是提升民族理论政策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1.紧盯移动技术前沿,突出网络教育新特点

近年出现的慕课(MOOC)是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的突出代表。慕课是2011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模式,挑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强,个性化更鲜[2]。慕课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准”“新”“微”“快”的特点。“准”就是要恪守思想政治理论准确、权威、专业的政治原则,关注理论前沿和实践前沿,准确传递认知导向、价值导向和政治导向,为大学生提供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新”就是要创新内容表达、丰富呈现形式,推出各种样式和形态的移动微课产品,比如,手写版、动画、教师出境、虚拟人物对话等表达方式;“微” 就是要提供短小精悍、鲜活快捷、微言大义的微信、微课视频;“快”就是要及时将党和国家最新方针政策信息传达到用户。当下为适应人们碎片化阅读和移动化阅读的信息接受习惯,慕课采取7分钟左右的短视频,要求内容更精炼、更通俗易懂。所以,将信息技术融入民族理论政策课程,不是简单的技术或方法的改进,而是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的改变。

2.遵循信息技术发展规律,强化教材的针对性

新媒体运作逻辑反映了“用户为上,内容为王”的理念,当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时,也必然体现为“学生为上,内容为王”的教育理念。民族理论政策采用慕课方式,首先是教材内容的改进。

(1)精准传递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实现“五个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目前,高校把马克思主义“学理化”甚至“原理化”,使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脱离实际和远离现实,用理论解释理论,用原理叙述原理,“大道理、兜圈子、画大饼”。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讲透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是讲懂它的基本立场、思想方法和价值理念。例如,马克思主义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立场与价值理念,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重要发现和突破。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是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基本出发点。唯物辩证法让我们科学看待民族多样性与共同性,准确把握“一”和“多”的关系,这是理解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基本方法。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把民族问题纳入社会结构系统来说明和阐释社会性质,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实现各民族大团结,这种立场观点区别于西方国家把民族问题归为族性或民族文化特征,进而避免了落入“种族隔离”“民族同化”的陷阱。所以,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来的特质和精神,把最重要、最有特点、最有意义价值的东西发掘凸显出来,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精准传播。

(2)紧跟国家方针政策,讲好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内涵,是“五个认同”的现实基础。民族理论政策教材不能停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理论政策,不顾前沿理论,回避现实问题。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认识,深刻地回答了民族理论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遗憾的是,至今这些重大理论观点还未融入全国统编教材。2015年,大连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教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本中心)在制作慕课时,根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辅导读本》《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两本书,设置了八个专题24个微课,分别阐明统一多民族是中国的重要财富和优势、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涵,民族政策创新发展的正确导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两个结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个方面、八个重点”,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地区干部队伍“三个特别”标准等最新内容[3],由此形成了“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民族理论政策阐释”的慕课教学模式,使教材内容更紧凑,重点更突出,目标更清晰。此外,还将《中国民族报》《中国民族》《民族画报》的最新信息引入教材案例,弥补了实效性不足的缺陷,增强了“五个认同”教育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保持时代感和亲和力

慕课给学生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在线课程,但慕课主要的教学手段是“人机对话”,缺少师生间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特别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民族理论政策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重在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慕课+翻转课堂”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倡导“知识教育在课下,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教育理念,对改进民族理论政策教学方法很有启示。

(1)适应网络时代的教学变革。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数字化和信息化,搭建了慕课在线教育平台,丰富了信息资源,增强传播效果。但是,随着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终端的广泛使用,新媒体应用中的自媒体传播,当代大学生不仅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且成为信息发布者和再造者,同时,“互联网+”教育的出现,也为学生提供了除课堂以外的教育获取途径,使得传统课堂教育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面对海量、多样、复杂、变幻甚至相互冲突的网络信息,最需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多样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出独立、清醒、正确的判断。因此,民族理论政策课要从“灌输式”“说教式”转变为问题式、讨论式、对话式、案例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才能让价值观教育成为建立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基础上“清醒的理论自觉”。

(2)增强价值导向的体验化。“五个认同”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做到“知”,更要做到“信”。破解这一难题的办法是借鉴翻转课堂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之间形成双主体的平等合作关系,把教材、教学内容、信息作为教育客体,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的“合作共育”过程。

一是洞察学生需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关键在教师的“转型”。以往传统课堂存在说教过度问题,主要表现为讲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多,往往一开头听众就知道结果,让教育对象感到自己是在被教育,容易影响“五个认同”教育效果。翻转课堂创始人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说:“只有学生卡壳了,需要我们特别帮助时,才是他们真正需要我现身的时候。他们不需要我一直都留在教室里,对着他们喋喋不休。”[4]教师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者,要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或从网络平台讨论区、APP手机软件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阐释力与说服力,有的放矢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是强化交流互动。“五个认同”教育是有灵魂的,有情感的,是人格信念的培养。优化“五个认同”教育,要把宏大的政治理论分解为一个个具体问题,以自主课和展示课的方式,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有助于增强教育的认同感。例如,本中心把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分解为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经济方式、管理成本、交通条件等具体问题,让学生讲述家乡真实事例的“点”,教师讲述民族地区发展来龙去脉的“线”、师生共同讨论国家扶持政策与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的“面”,以互动交流促成共同观点的达成。此外,还在各族学生中培养评论员、主持人,让他们到课程平台上开办原创栏目,培育品牌公号,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红”。

三是采用案例研究方式。实现“五个认同”价值观教育要“见人、见物、见事”,即用经典的故事传递主流价值观,用亲历的故事赢得彼此的信任感,用“点赞”的故事弘扬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理论阐释力与说服力。例如,本中心在慕课网站建立案例分析区,用《百年之殇:边疆裂变的“遗产”》中帝国主义分裂中国边疆的具体事例,讲述国家与各民族共命运的关系,用朝鲜族作曲家郑律成先生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故事,讲述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的贡献;以乾隆皇帝《土尔扈特全部回归记》,讲述各民族对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认同;以《彝海结盟》故事,讲述长征时期我们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初心,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以《民族团结誓词碑》,讲述中国共产党实践平等团结民族政策的过程,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培养自学自测习惯,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

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至今还没有明确标准。大数据使教育效果数据化测度成为可能,促进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有机统一[5]。民族理论政策慕课平台通过运用大数据测量、统计、系统分析等方法与技术,立即显示学生对理论观点的接受程度和认同程度,保证教学方法创新与“五个认同”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达成。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评价不是简单地对学生成绩做出数值评价,而是对学生成绩形成过程的评价,极大地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引导教学效果朝着理想目标前进[6]。

(1)建设自学自测软件系统。信息技术与教育评价融合,考察重点放在是否能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的的基点上,促进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这是教育评价理念的重大突破。如何把丰富的课程资源转化为学生的观点,要求教师在自主学习任务清单和自我评估测试软件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设计自主学习任务清单,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为精确可衡量的学生的“达成目标”,让学生看到自主学习任务单,就清楚知道该怎样做,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按照微课视频-测验-深化理解-课后作业-案例讨论的流程,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反映,任务清单是获取重要知识点和考点、知晓重大前沿问题、了解本学科的新方法或新思想的重要途径。二是建立自评自测题库,主要是考察学生通过纷繁复杂的信息,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尤其是提高开放环境中思想政治上的辨别能力、选择能力、免疫能力。自测题主要以选择题、判断题为主。当学生能够答对一套十道题后,软件才会提供程度更高一级的题目,这种“满十分前进”的模式,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自豪感。主观题以材料题或案例分析题为主,侧重考察学生在涉及重大价值取向问题上做出的认同性、倾向性和行动性的决定。而总结性评估(期末考试)是从平时测试和自主学习任务中随机抽取试题,使得真正的教育效果得以体现。建立自学自测系统后,学生在网上课程的注册率为100%,在课下时间用电脑或手机上观看视频、完成线上“听课”、完成自测题的比率为80%,参与讨论为20%,实现了过程教学与认同教育的有机结合。

(2)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监控。登录民族理论政策慕课网站,学生的线上线下活动,都可以用数据计算来传输和展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认知、认同、情感、体验也能够通过数据来掌握,这就为教育效果评价提供了依据。一是教育评价的方式更科学。大数据支撑的教育评价不再靠经验式的,而是依托大量的数据“归纳”反映出教育活动是否符合规律。例如,在慕课管理平台上,教学任务、教学知识点都变成了一行一行不同颜色的图像、图表,每一行是一个学生的学习数据,每一列是一个概念,绿色表示学生已经掌握,蓝色表示他们正在学,红色表示他们有困难了,需要教师指导与帮助。当学生遇到的困惑,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化解难题,缩小红色区域,获得良好的评价。二是教育评价的依据更多元。依托评价功能设置,课程管理实现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例如,根据自主学习任务清单完成率、参与讨论区发帖率、自测正确率等多方面表现形成学生的综合性评价,而非传统意义上仅借助期末考试成绩和教师主观感受来评价,使课程评价跳出了结果评价的窠臼,实现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例如,民族理论政策慕课效果评价中,观看微课视频并完成自主任务清单占30%,完成自我测试占20%,参与讨论或表明态度占10%,总结性评价占40%。

四、结 语

民族理论“五个认同”慕课教学体系,是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包括配套学习资源(含微课)、翻转课堂教学和自学自测系统在内的三大模块,它将信息技术嵌入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中,打破现在比较呆板的教育方式,让“五个认同”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能够彰显出来。但慕课、微课等信息技术并不能解决“五个认同”教育所有难题,“五个认同”教育还涉及到更多因素,例如,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地域差异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针对个体、群体差异性问题,采取更精准的信息分析、信息投递方式等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总之,无论哪一种信息技术,只有在解决教学教育问题时,这项技术才称得上是教育技术。

[1] 李林英.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N].人民日报,2017-01-10(7).

[2]瞿振元.以MOOC发展为契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4(6):1-4.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4]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19.

[5] 付安玲,张耀灿.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维变革[J].学习论坛,2016(10):169-175.

[6]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

(责任编辑 刘敏)

Cultivating“FiveIdentities”inEthnicTheoryviaMOOCs

SUNKui
(Research Institute of Northeastern Minorities,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The “Five Identitie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thnic theory and the policy education, are included in the right way to solve ethnic proble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key to cultivating “Five Identities” via MOOCs lies in how to integrate the new media into the whole teaching system. It is proposed that a course online should be created to attract the students; teaching methods be improv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self-assessment habits be developed to maintain the initiative of the students. These three ways respectively correspond to the micro lecture, the flipped classroom, and the self- test bank, which constitute the teaching system of "Five Identities" in ethnic theory via MOO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thnic theory; fully integrated; MOOCs

2017-10-09;

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705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50211);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2BMZ003);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项目(2017BJMZTJJY0222)。

孙岿(1968-),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2096-1383(2017)06-0534-04

G642.0

A

猜你喜欢
民族理论评价
我们的民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