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2017-03-13 19:17:52李英震宋宝剑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5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650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农民融合农业

李英震,宋宝剑(1.东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 .大连民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李英震1,2,宋宝剑2
(1.东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2.大连民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

通过对国外三产融合概念的发展进程、产业融合类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关系以及中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实现路径、模式类型等方面的前沿理论的总结梳理,综合阐述了在中国积极推进三产融合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三产融合;产业融合;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一、国外三产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但较发达国家还相对薄弱。农业生产组织经营化程度较低,农业发展方式较粗放,对农民增收致富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在推动农业进步、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上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距离同步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以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将三产整合成一个综合性的新型产业,实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顺应市场需求的新常态。

1.三产融合的概念及其发展进程

三产融合概念最先是由Rosenberg在一篇有关美国机械设备的演化研究中提出来的,将这种因制造不同产品而采用相同技术的现象称为“技术融合”[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Negrouponte在分析计算机、出版印刷和广播电视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在三者重叠的交叉处发展最快,将会成为最大创新点的产业融合区。

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普遍接受并开始将融合现象扩充到世界行业之间的融合。Yoffie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定义产业融合,认为企业之间若想将产品融合,就要采用新的技术战略和发展路线,并提出具体的CHESS模型来分析企业融合过程中的各种因素[2]。

进入21世纪后,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大面积普及,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技术变革引发产业边界重新界定。Lind同时还建立了一个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来分析产业融合的现象[3]。此后,有关产业融合的概念变化就一直吸引着大量学者的关注。

目前,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世界愈发的形成一个整体,当初亚当·斯密所提出的专业化与分工的现象将不再明显,产业之间的区别将逐渐消失,一二三产业之间将会互相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2.三产融合的类型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开放,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比例降低,合作比例升高,导致产业间边界模糊的现象。对于三产融合的分类角度在国外以往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二种是按产业融合的过程分类,将三产融合分为功能融合和机构融合。即:如果消费者在日常的消费过程中,发现两个产业的产品之间形成替代关系或互补关系,则称这种现象为功能融合;如果企业认为两个不同产业的产品间存在联系,并同时生产或销售这两个产业的产品,则称这种现象为机构融合。

第三种是按技术融合产生的创新性程度分类,Hacklin认为依据创新性程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应用融合、横向融合和潜在融合。应用融合是指将两种以上的已知技术融合产生的成果能够创造更多的附加值;横向融合是指一种及以上的已知技术和一种及以上的新技术融合;潜在融合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新技术融合产生了新的技术概念,并带来了技术发展上的累积性进展。

3.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增长

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三次历史性的转变,即两次工业革命和新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壮大起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重心由农业转化为工业,大量的机械化代替了手工生产,加快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技术的创新,强化了第二产业在世界总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同时将通讯部门带入第三产业,使得重工业的产值比重超过轻工业,成为经济的核心。根据Maddison[5]的统计数据从1820-1998年,世界GDP平均增长率为2.21%,而过去的900年间,世界平均GDP增长率仅为0.22%。

19世纪开始的新技术革命主要以美国的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为主导技术,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三产业都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1950年美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0%,1960年英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0%[6]。

克什米尔蓝宝石被誉为蓝宝石中的极品。克什米尔蓝宝石的颜色通常称为矢车菊蓝,是指一种不含其它色调的中等深度的鲜艳的纯蓝色。此外,克什米尔蓝宝石还由于含有微小的尘状的内含物对光线散射形成象绒布般的光泽(也称为天鹅绒效应)。

随着经济增长,Lind提出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世界从一个农业就业率占80%比重的状况下降到10%左右,整个全球也从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现代化社会。在金融危机前,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去工业化”策略,将本国的工业、制造业移到劳动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国家,使得本国就业迅速从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到完全依赖第三产业会使本国经济虚拟化。因此,为了增强本国在制造业的就业人数,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计划,德国提出了“工业4.0”计划,这也使得日后的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和规律更值得广大学者去关注。中国在金融危机后,由于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的竞争压力加大,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出现经济新常态,为了缓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产业融合十分重要。

二、中国农村三产融合研究综述

2016年末,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这表明,三产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在此进程中,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推进中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其必然要求。

1.中国农村三产融合的提出

中国农村三产融合理论是由六次产业化延伸而来。学者崔振东通过分析农业六次产业化的理解与做法,总结和归纳农业六次产业化的特点及本质,解释了六次产业化的政策含义,提出了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应选择以外生性为先导,逐步推进内外混合发展模式的建议[7]。 其后,徐哲根通过农业“六次产业化”不断修改的概念中总结出农业“六次产业化”可以定义为:“在农村地区内, 充分有效地利用农村地区资源,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基本,综合发展农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和农产品直销、饮食业、休闲农业等第三产业等农村各产业有机整合的过程。”[8]

2.中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

姜长云教授认为三产融合从根本上属于产业融合。是基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就是依托农业,立足农村,惠及农民,重点在县和县以下,关键在创新[9]。赵海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各类农业产业组织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利益机制,打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相互割裂的状态,形成各环节融会贯通、各主体和谐共生的良好产业生态。从融合主体划分,可分为内源性融合和外源性融合,从融合路径划分,可分为组织内融合和组织间融合[10]。

3.中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

姜长云教授认为中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应该更宽,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均应支持。但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经验的借鉴应本着客观、谨慎态度。要尊重城乡产业分工规模,注意引导农产品初加工、特色加工和旅游消费型经济在农村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外部植入型经营主体通过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本土化的经营主体增强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更好地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层次[11]。学者林建华认为中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平台和载体是农民家庭、农民合作社和农村家庭农场。在此基础上,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看,非常关键而重要的问题是靠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来解决三次产业的融合[12]。

4.中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孟春、高雪姮认为优化产业结构是中国实现三产融合的前提条件,并要坚持三项基本原则: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户承包土地的合法权益;要明确三产融合的前提是增加农民收入,否则即不可为;地方政府要作好农民的保护伞,提高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能力,坚决打击企大欺农、店大欺农等现象,努力开创农村工作的新局面[13]。李静,盖志毅认为建设有效地农产品流通体系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必要途径。流通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确立政府监管者的地位,保障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其次,优化中国农产品流通载体,建立适当的农业产业组织,通过建立现代公司制度,进行公司化的结构治理,以法人制度为基石,建立起管理有序、秩序公平、监管有序的统一交易场所,使分散的农户能够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易,通过委托代理制度来规范市场交易,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功能,加强交易市场的硬件设施建设,为农产品流通体系提供交易载体,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14]。

5.中国农村三产融合的模式及类型

王铁军认为中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正试图通过市场化手段,将传统农业、农村、农民所构成的庞大社会基础,改造成为空前庞大的国家战略空间,形成经济带+产业集群+社区的国家战略模式[15]。赵海通过对其以往的调研情况,整理出四种一二三产业融合类型,即农户主导型、农民合作社主导型、龙头企业主导型以及“互联网+X”型[16]。何钦在福建农村的调研中发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存在“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户”——新型经营主体造就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公司+农户+基地”——龙头企业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园区引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助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农业+品牌”——品牌效应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等多种形式[17]。

三、中国农村三产融合研究存在的不足

国内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农业三产融合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今后三产融合的发展和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些的有价值的成果,但在具体的问题研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

1.在如何增加农民就业密度上,缺少可行性制度安排

要实现农村三产融合,首先是要增加农民就业的密度,在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完全消除,特别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第一产业就业的比重,很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提高而相应下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到了,如果农业劳动力的有效利用不充分,这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要把农业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推行新型城镇化,一定要为这一部分人找一些事情干。

2.在如何创造农村留人环境上,缺少微观的具体举措

新形势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并存,谁主导比较关键?一种以农民为主导,一种以公司为主导。政府要解决单个企业不能解决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比如钱的问题,地的问题。要通过政府的行为导向使各个利益主体联系更加紧密,政府要创造一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这比直接安排钱、具体项目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3.在如何激发农民积极性上,缺少长远的激励机制

就目前情况来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数是企业在干,企业租了大量的地,搞得轰轰烈烈,很漂亮;但是农民在旁边看,农民在观望,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如何确保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十年后政府不再去扶贫?就要解决如何保障农民在三产融合中的权益问题。村庄是农民世代居住的社区,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现在村庄的概念变化很大。农民外出打工,村庄空心化,但是一些地方把村庄环境整治后,打美丽牌,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如何让农民参与,让农民在这中间当主人,发挥主体作用,值得思考。

[1] ROSENBERG 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1840-1910[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63, 23: 414-446.

[2] EUROPEAN COMMISSION.Green paper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R]. http: //www. ispo. cec. be, 1997.

[3] ONO R,AOKI K.Convergence and new regulation frameworks[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1998, 22(10) : 817-838.

[4] GREENSTEIN S,KHANNA T. What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 mean? [C]∥Yoffie, D(ed.) :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 Boston, 1997: 201-226.

[5] MADDISON A.2001.The 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M]..OECD Development Centre,Paris.

[6] R.费罗德.1700年以来的英国经济史[M].London:Eduard Arnold,1996:271.

[7] 崔振东.日本农业的六次产业化及启示[J].农业经济,2010(12):6-8.

[8] 徐哲根. 日本农户增收的产业路径及其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1(5):50.

[9] 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18.

[10] 赵海.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6):27.

[11] 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7):9.

[12] 林建华. 在“三产融合”中发挥农机化作用[J]. 农机质量与监督,2015(8):46.

[13] 孟春,高雪姮.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发展研究,2015(1):8.

[14] 李静,盖志毅.日本农产品“地产地消”流通模式对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路径优化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5(11):71.

[15] 王铁军.六次产业背后的国家战略意图[J].农经,2015(6):28.

[16] 赵海.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6):27-28.

[17] 何钦.福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调查与思考[J]. 当代农村财经,2015(12):45-47.

(责任编辑 董邦国)

OntheDevelopmentofThreeIndustryIntegrationinRuralAreasofChinaLIYing-zhen1,2,SONGBao-jian2

(1.School of Marxism,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Liaoning 116025,China;2.Dalian Minzu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50,China)

This paper presents a summary of the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industry integration concepts abroad as well as the types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as well as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influence, approach, mode type and other aspects in China's three industry integration. Significance for propelling the three industry integration is stated and problems are pointed out.

three industry integratio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2017-08-14;

2017-09-23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MZ009);大连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50101,20150304,20150601),大连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重大培育项目(20160602)。

李英震 (1975-),男,黑龙江海伦人,助理研究员,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研究。

2096-1383(2017)06-0568-04

F205

A

猜你喜欢
农民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融合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