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当代路径

2017-03-13 00:47杨宏伟
理论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

杨宏伟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当代路径

杨宏伟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面对复杂的世界形势和日益突出的全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历史“新常态”作出有力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对全球问题的必然选择,蕴涵着包容互鉴、合作共赢、持续发展、共同繁荣的丰富内涵,彰显着旨在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价值诉求,是人类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当代选择。世界各国加快自身发展、积极建立和自觉遵守国际新秩序、努力推进一体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实践路径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资源枯竭、生态危机、暴力恐怖等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类发展的范式,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维,探索实现人类共同价值与共同利益的新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积极倡导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危机和挑战。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积极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是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解决全球性问题、化解全球性危机的迫切需要。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历史“新常态”的有力回应

当今世界,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也不论先进落后、主动被动,都不可能置身于全球化洪流之外,“冷战”思维、阵营对抗、零和博弈已不符合时代潮流,不能适应全球化的国家将逐渐失去发展的机遇和动力,世界各国正日益形成利益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人类迫切需要树立命运相连、合作共赢的共同体意识。

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各地区、民族和国家间闭塞或半隔绝状态被打破,国家民族孤立的世界结构彻底成为过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页。。

我们必须看到,以工业高速增长为标志的传统现代化在为人类带来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资源枯竭、发展失衡、生态恶化、粮食安全、恐怖主义、疾病蔓延等,这些全球性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人类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化解危机、促进发展的共同体机制。

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国家民族间交往与融合日益紧密。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社会主义体系和资本主义体系结束了长期的对抗状态,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彼此借鉴、竞争发展,世界历史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这一“新常态”要求世界各国紧密团结起来,共同应对人类命运的机遇和挑战,树立合作共赢的共同体意识,开创人类发展的共同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世界历史“新常态”的有力回应,它号召世界各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树立合作共赢的共同体意识,建设一个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强调:“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30页。,全力推进国际社会共同和平发展。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凝聚世界和平发展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离开世界而独自发展,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罔顾他国而独善其身,这需要世界各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共同应对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挑战,建立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共同体机制,携手并肩共同解决全球问题,实现国与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对这些事关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性问题的关切中提出来的,主张世界各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务实合作的态度积极探索建立共同体机制,通过体制机制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实践中,中国通过发起建立“亚投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全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同时,当今国际社会仍存在一些威胁世界和平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如霸权主义、地区性冲突等,这些不和谐因素的解决同样需要树立共同体意识、建立共同体机制。我们必须认识到,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彼此和谐相处、平等相待,都应该互尊互鉴、相互学习,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唯有如此,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面对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变对抗为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在维护世界和平、协调国际争端、增强政治互信、推进全球治理等方面都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国梦”和全世界人民的梦想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价值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追求共同发展的愿望,这一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价值观,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经济上跨越区域障碍,倡导建立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经济共同体。经济全球化让国际社会利益彼此交融,形成无法分割的整体。十八大报告指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每个国家的核心任务,所有国家,不管大国还是小国、富强还是贫穷,都有着共同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共同发展是唯一出路。各国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要顾及他国利益,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只有义利相兼才能合作共赢。

政治上摒弃“冷战”思维,倡导建立包容互鉴、和平共处的政治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与时俱进的外交新理念,超越了国际关系中大国争夺主导权的传统思维,是关于国际秩序的新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具有不同传统和观念的民族国家互相沟通、加强理解,彼此尊重、平等相待;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中国向来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张,在新形势下,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包容互鉴、和平共处,以对话、协商等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合作,努力实现安全稳定。对此,习近平强调指出:“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各国都应该对世界和平承担责任,这样才能更好地谋求共同发展。

文化上超越民族界限,倡导建立兼容并蓄、共同繁荣的文明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大家庭,不应一枝独秀,而要百花齐放。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的交流对话,尊重和保护各民族国家文化的多元性,在竞争对比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繁荣。习近平指出:“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各国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摒弃文明冲突的思维,高举文明对话的旗帜,以平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彼此在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鼓励不同国家文化兼容并蓄、和谐共存,推动各国文明交相辉映、竞相绽放,让文化差异成为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动力。

生态上跳出区域藩篱,倡导建立全球治理、持续发展的自然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全球治理观,它将人类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人类发展趋势。当前,在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中,在愈益突出的全球问题尤其是环境生态问题的倒逼下,不管资本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这些问题非一国之力所能解决,而必须携手共同应对,人类团结协作捍卫整体利益的要求日益凸显。从根本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世界各国之所以能成为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各国之间具有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协作,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和造福人类,“人类命运共同体”广泛凝聚共识,促进各国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诉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以高度的战略眼光关注人类共同利益和前途命运,表明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诉求。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着力应对日益突出的全球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发展困境提出来的,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危机为最终指向,深切关注人类现实利益。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指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在当今世界依然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又成为当前世界结构新的基本特质。不仅如此,人们还面临着诸多新的生存困境,譬如局部战争引发的难民危机、大众媒体与通信技术的发达威胁着信息安全、金融危机导致各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贫富差距拉大不断引发国内国际冲突等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从维护全人类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当代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倡议构筑“中非命运共同体”、“两岸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及“亚洲命运共同体”等,并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清楚地表明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价值诉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利益、把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同世界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朝着“自由人联合体”最高理想迈进,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和全人类根本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界限,以维护人类利益、关注人类命运为价值诉求,中国为世界未来发展打造的这一方案,体现着自身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优化治理体系,着力推进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自“冷战”结束以来,人为相互割裂的历史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日益一体化的世界。随着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在全球的加速流动和扩散,随着资源消耗及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一系列全球问题开始凸显或恶化,一些事关人类福祉且只有靠全球治理方可克服的全球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加以认真对待的时候。然而,现今的全球治理机制却明显滞后,主要问题是:“冷战”的零和博弈思维与傲慢的“历史终结论”心态仍在国际关系中挥之不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总体上主导着全球治理,各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发言权严重不平等,占全球人口七成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国际话语权与自身规模不相匹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存在着严重分歧甚至对立,等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使国际社会各成员日益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问题面前,各国需要以胸怀天下的世界视野探索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制,各国应该而且能够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追求和实现共赢。

马克思认为,国家终将消亡,人类终将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而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由民族国家组成的现实世界结构中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在两制并存、矛盾纷繁复杂的当今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有助于人们清晰把握世界历史过程中复杂的矛盾关系,正确处理全球化时代的诸多矛盾,求同存异,重构当代世界秩序,使全球治理体制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国际安全与世界和平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中国从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出发,为国际社会贡献出了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了全球治理体制的发展,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勇气与担当。

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人类解放的目标,积极倡导联合与合作的世界观。马克思指出:“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裂和对立日益消失”,“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9、422页。。这里,马克思强调了国际合作在人类解放道路上的重要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紧紧把握时代潮流,突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积极倡导联合与合作的世界观,使世界各国在解决冲突、对抗及分裂等问题时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价值。当今时代,全球公共问题的兴起促使任何一国都不能孤立于国际社会而发展,都必须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现实世界结构前提下的一种新联合,是理想与现实、可能性与可行性的高度统一。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现实选择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9、422页。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著作中以不同方式多次阐释了他们的这一思想,并以“自由人联合体”指称人类理想的未来社会——共产主义,强调“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与共产主义社会是等同的,它是人类理想的生活形态”*陈东英:《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主要来源和发展阶段》,《哲学动态》2010年第5期。。不过,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现“自由人联合体”需要具备非常高的前提条件,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极大丰富的物质资料以及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7页。。然而,在当前生产力发展尚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私有制仍然存在,特别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长期共存的条件下,人类如何既可以踏实立足现实又能够坚定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信念?或者说如何建立“必然的现实世界”与“自由的未来世界”之间的链接?显然,“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们提供了当代选择。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趋势和规律,然而历史发展至今,社会主义并没有完成对资本主义的取代。不仅如此,“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发生的许多新变化以及“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表明,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仍将处于两种社会制度共存的格局之中。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共同体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两种社会的共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格局的一种回应。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高远目标,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必将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在今天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如若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去构建“自由人联合体”,难免会被认为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但有力回应了认为“自由人联合体”即为“乌托邦”的错误观点,而且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找到了现实路径,是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当代性的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言,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因此,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将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紧密结合,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理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思想,都深切关怀人类共同利益与命运,二者在追求理想社会共同体上具有一致性。共同利益是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基础,在当代世界,尽管各国也都认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但一旦涉及到国家和民族具体利益,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便层出不穷,严重制约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很好地解决了在现有世界体系中民族国家间交流合作的问题。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各国之间建立互信、减少冲突,更好地增进多元价值间的理解和认同,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开辟了更加切实可行的当代路径,设定了更加清晰的阶段性目标,是对马克思国际共产主义理论的时代化发展。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基于把握时代脉搏、洞悉国际形势新变化所提出的,是对当代人类命运选择作出的历史性回答,它将世界各国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必将推动人类文明和国际社会的进步,为人类走向“自由人联合体”提供了当代选择。

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作为维护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奋斗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抽象飘渺的而是现实具体的,通过各民族国家自身的不断发展及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是可以逐步实现的,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普遍赞誉就说明了这一点。

首先,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加快自身发展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发展仍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先天不足并遭遇瓶颈,成为现存世界体系中的“低谷”,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而西方发达国家作为现行世界体系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居于世界体系的“高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通过共同发展,使低者增高、高者更高。基于此,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发展机遇,努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自己,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发达国家要坚持互利共赢,在开放市场、技术合作、减免债务、增加投资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使得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在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运动中,发展中国家既要努力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抵制国际资本独霸世界市场,扭转不利局势,维护自身权益,争取经济增长空间,又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前进之必然,积极加入这一潮流,迎接挑战。发展中国家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努力实现国家富强。一是要正确判断国际经济形势,防止决策失误;二是要根据国情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模式;三是要想方设法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本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援助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减免有关国家债务、建设“一带一路”、设立“亚投行”,等等。尽力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竭尽全力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与决心。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一种包容多元、反对霸权的价值理念,这就要求各国必须更加国际化,看待世界要更具包容性。一个国家真正的富强,不仅要能给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还要能为世界提供先进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等,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价值。各国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指导理论和政策制度,促进公民综合素质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凝聚民族精神与激发创新意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的文化和价值支撑。各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要不断宣传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减少和化解矛盾,增进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和践行。

其次,各国在自觉遵守国际新秩序中加快一体化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建立和遵守国际新秩序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容,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任何国家都应自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切实维护并尊重联合国作为当代世界体系最高组织机构的地位与权威,反对一切国家或国际组织漠视、架空、取代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在国际新秩序体系中,国际法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规范国际秩序、促进国家间合作,能有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全球各国及各国际组织必须牢固树立国际法意识,增强利用国际法的能力,充分利用国际法解决国际争端,使国际法的作用惠及全世界。

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和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61页。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都需要树立同舟共济的意识,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战”结束以来,区域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一体化组织纷纷成立,区域一体化的建设使更多地区经济实现了均衡增长,促进了地区之间经济合作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

当今,国际组织已成为左右世界局势及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卫生、妇女儿童等多个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领域。积极建立和发展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的国际组织,能够有效解决全球性问题。2015年,由我国倡议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必将在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

[责任编辑:裴传永]

本文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16LZUJBWZD005)的阶段性成果。

杨宏伟,男,法学博士,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当代中国发展。

A8

A

1002-3909(2017)02-0017-06

猜你喜欢
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
命运的更迭
对于联合体EPC总承包模式下成本控制的得与失
命运秀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创新思维——打造智库联合体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