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稳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发展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徐 稳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从古今中外的各种优秀文化思想中汲取有益的因素,不断与时俱进,科学回答时代和实践所提出的新课题。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多种思潮的交流和碰撞成为思想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发展既面临着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又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发展,主要是从如何对待其理论渊源和与时俱进的特征上来把握。
马克思主义经过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放性发展的根本思想保证。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坚持是发展的前提,最好的坚持就是发展。这是成功的经验,也是继续前进的航向。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而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1984年6月,邓小平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对中国同等重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同样有力地证明了这个道理。改革开放近40年,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和碰撞,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进,干扰着我们的判断。为了避免我们的事业和追求偏离主题和方向,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老祖宗的教诲,这样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可撼动。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动摇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凝聚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失去了思想根基和立足之本,更谈不上开放性发展。
从国际上看,全球化运动持续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处于低潮,全球各种思潮、文化之间的交锋和斗争依然复杂、激烈,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还未息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在进行,这对于我们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利的外部因素。从国内来看,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随着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就业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丰富多样,人们思想活动也呈现出多变独立的特点,差异性也明显增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很活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危机论”等错误论调大有市场。这对于我们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很大的阻力和干扰因素。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当代中国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当前的一些错误思潮也作出了批判性分析。 鉴于当前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局面,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思想上的团结统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建设,自觉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增强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自十七大以来提出的新思想、新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发展的题中之义。从党的十七大到十七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均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整体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协同并进,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的自觉和成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能力提升的见证,体现出新时代的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话语体系的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意义尤为重要而深远。当今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时代已大不相同,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简单遵循历史上的观点和经验,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解答。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页。。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绝对不会脱离时代发展、时代变化和时代特征去理解、认同和实践这一学说,只有通过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特征来认同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峰之上,用一双双慧眼,以拨开云雾见天日之勇气,冷静观察新的时代特征,从而得出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的结论,一再阐明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科学命题,中国共产党人若悖逆这一命题,在社会实践上势必会遭受极大的挫折,在理论发展上也会遭遇误解甚至抛弃,进而失去执政地位。当今的时代变化和时代特征,既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了深厚基础。
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关系的本质而言,所要解决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占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阵地,并指导实践的问题。换句话说,这就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赋予马克思主义活泼的民族形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语言风格。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既有在表现形式上被中国大众所熟悉的任务,也有在内容上和观点上联系实际、贴近干部群众、为干部群众所理解和运用的任务。究其根本,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群众,增强自觉自信,统一思想认识,提振精神,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在社会矛盾凸显、社会观念多变的今天,很有必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联系紧密,应在融合中实现高端发展,在发展中深度融合,相互助推。这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升华,也是发挥其在当代中国指导地位和引领作用的迫切需要。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阐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3页。这个判断释放出一个重大信号,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次理论自觉。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一元化,杜绝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既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一贯明确的态度。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多个“主义”的流行,会导致人的思想混乱。头脑中的混沌状态会动摇原有的信仰、价值观和追求,进而会动摇人的政治信仰,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社会动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动摇。当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盛行,最终导致社会政治动荡。因此,在中国“必须有一套先进的思想体系,这只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每一个社会都有相应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维护该社会统治秩序和政治制度的需要。一个政党或者国家坚持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关系到这个政党或者国家的根本方向,至关重要。思想领域也是一个阵地,我们应该有阵地意识。这个阵地不会是空的,不被马克思主义覆盖,就必然会被其他各种主义入侵。即使一向标榜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来都有其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统治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历来重视思想斗争这一武器,拿破仑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易涤非:《通识教育、媒体责任与美国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第10期。形而上的主义和观点比形而下的军队和武器的渗透力更强、威力更大,更能从根本上摧毁一个国家。这就是说,意识形态的力量甚至会超越武器的力量。这也正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强化意识形态渗透、推行文化霸权的根源所在。任何国家要想维护社会的稳定,就不能忽视意识形态的力量。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创新成果是共产党夺取、巩固国家政权的思想武器,还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黏合剂”。能否坚守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实现。我们允许其他多种思想观念的存在和发展,但必须坚决杜绝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全党全社会的团结统一,凝聚党心民心,实现国家发展。动摇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上的统一,搞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势必造成党和国家政治上的分裂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瓦解。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共产党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瓦解,通常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苏联、东欧发生剧变,社会主义大厦顷刻间坍塌的深刻教训之一就是苏联共产党失去意识形态领导权而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方向出现偏离和严重失误”*徐稳:《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21页。。众所周知,苏东剧变是惨痛的教训。因此,意识形态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研究和把握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作用。
第二,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现阶段,就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提出,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他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有针对性地指出:虽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严重曲折,但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在邓小平的内心深处,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他就是靠着这种坚定信念,不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成就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增强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会走向邪路,就会失败。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改革发展稳定大业处在关键时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尤其重要。还应看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还不少,还要树立远大理想,持之以恒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共产党人若精神上“缺钙”,理想信念就会缺失,就可能导致生活上腐化、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政治上变质,这样就会葬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因此,现在全党和全国人民还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端正立场,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把这种力量汇集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四个自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在实现现阶段近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更远大的目标。
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但没有过时,在当代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至今依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这个武器不能丢,丢了就会丢掉根本、迷失方向。世界形势的变化有时候扑朔迷离,这更需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变化,要站在时代、世界的高度和广度,用马克思主义深度分析新问题,辨析新形势,认清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理论上的坚定和自觉,是政治上清醒、行动上科学的前提。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有些西方学者重新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希望从中寻找到救治当今世界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期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对当代世界发展作出合理的解释。西方国家对马克思主义从否定批判到肯定借鉴,是一个重大的态度转变,这种现象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极强的时代性、预见性、适用性。外国学者的这种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在观察研究社会现象时,要树立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求实创新思维,善于抓住形势的主流。同时,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中国实际相结合就能促进中国发展的历史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在奋斗目标、根本立场、基本原则和思想精髓等方面是一致的,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因此,我们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中,反对闭门造车,反对削足适履,要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开拓新的实践空间,洞察新问题,研究新发现,以新的话语体系、新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思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创新意义。这些新概括、新要求、新观点和新战略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出了新课题,提供了新机遇,明确了新方向,开启了新征程,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发展的空间。
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时代和国际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着力研究和回答时代性、全球性的新课题。任何理论体系只有把握时代变化、跟随时代潮流、回应时代课题,才能不断获得新的创造性发展和影响力。当今时代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这个没有改变,但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种发展、变革、调整的深刻程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正如有的学者所言:“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大国博弈加深、国际安全局势恶化、地区冲突加剧、国际秩序调整加速,和平与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徐娟、金瑞:《当前国际形势演变的十个特点》,《学习时报》2014年12月1日。这具体表现为:多极化趋势明显,世界上主要大国的对外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博弈更加复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发展问题将更加突出;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且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出现重大变化;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新趋势、新特点,大数据科学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范式;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更加密切,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变化息息相关。当今时代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解答,这同时也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素材。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和世界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情况下,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两制关系问题,国际关系、国际合作和国际秩序问题,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共产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问题等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增添新的内容。
第二,正确认识和掌握我国当前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到了新阶段,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经济社会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思想文化观念竞争激烈,出现了新旧矛盾、阶段性矛盾与长期性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上,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重要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论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以当前和今后党与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加强研究,作出有创新性和有说服力的回答。比如,深刻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基本内容、实践要求和理论形态问题;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条件下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和新思路问题;积极破解全面依法治国方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等等。如果我们能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下大气力,有所作为,将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新贡献,也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新贡献。
第三,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需要群众基础,还需要有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能接受的形式和载体,并能够为广大群众带来思想上的启迪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需要适应现实,接近群众,贴近实际,走向群众生活,为群众所拥护且喜闻乐见。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广大理论工作者就要广泛深入群众,全面客观地把握群众的需要、期待、理解力、接受力和欣赏角度,在传播形式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有针对性、有特色、有成效的理论作品。近些年来,中共中央宣传部、地方宣传部门先后组织编写、出版了《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等类似读本,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尤为重要的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应着重加强改革创新精神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研究和宣传,努力把全社会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和思想需要纳入到正确轨道上,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党全社会鼓舞斗志、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形成昂扬向上的和谐精神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强大的正能量。
第四,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的改革开放依靠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实践探索,不是简单地依靠本本和教条。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视实践经验,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僵化的苏联模式的束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发展的历程。这些成功经验的概括和提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容,体现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治国理政新思想”等等,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鲜明的时代特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迎来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新鲜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责任编辑:吴荣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能力研究” (项目编号:15BKS08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特征研究”(项目编号:10BKS018)和山东省高校工委委托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与评价体系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徐 稳,女,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A81
A
1002-3909(2017)02-0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