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协娜,栾晓峰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103)
习近平的统筹治理思想初探
宋协娜,栾晓峰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103)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回答“什么是治国理政,怎样治国理政”这一历史命题,创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中国发展的现实需求,秉承中华文化的统筹哲学传统,吸纳治理概念的精髓,创新性地建构起了统筹治理思想理论体系,对治国理政所需的理念—价值—方法论的观念创新,目标—战略—手段的实践应用,时间—空间—人群的客观条件进行整体性统筹,实现主客观与现实环境的整体统一,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成功、优化与良性循环相协调的发展大道。
习近平;治国理政;统筹;治理
我国正处于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关键时刻,“三期叠加”的巨大压力,全面治理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使命,要求我党必须对“什么是治国理政,怎样治国理政”作出回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作出的新判断,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极为宏大的系统工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场国家治理领域的革命。国家治理的革命性变革,需要在瞬息万变、千头万绪中抢占先机、抓住要害,更需要“统筹兼顾”、“统筹协调”、“统筹衔接”、“统筹落实”,“统筹”国内与国外两个大局,在实践中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习近平同志在不断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积极回答当代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性治理难题,其治国理政思想体现出鲜明的统筹意蕴,“统筹”与“治理”在这里得到有效整合。学习研究习近平同志的统筹治理思想,推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将对国际国内总体进步、长远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一)统筹与统筹兼顾的文化基因
“统筹”一词由“统”、“筹”二字组合而成,“统”是指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各类信息进行全面收集、系统分析与择取选用,“筹”是为实现期望目标、依据主客观条件制定决策与组织实施的思维活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表述为统一筹划或通盘筹划。从文化渊源看,统筹兼顾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思维模式,作为统筹思想的运用,其思想渊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我党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运用统筹兼顾方法,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统筹兼顾作为我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也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实践表明,理清利害关系、搞好利益协调,是统筹兼顾的关键。统筹兼顾的方法,能有效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繁荣昌盛的家园。由此可见,统筹思想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各级领导的决策之中。
(二)治理与统筹的思想交汇
“治理”在西方国家语境中,意指多个主体参与的协商互动过程,虽然注重过程的时间维度和环境资源的空间维度相统一,往往更强调多主体的互动与参与,突出人的多主体性作用,其内涵凸显各利益相关者围绕相关事务进行谈判、协商以及执行中的协调性、顺畅性,从人的多主体层面突出公平性、程序性。中国语境中的治理是什么呢?中国的治理是否可以叫作统筹呢?从哲学上看,“统筹”这个概念衍生于中国几千年的整体性哲学思维与文化传统,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展现的是东方人的智慧,得益于对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从统筹学视角看,“统筹是针对被管理对象的整体全局所作的首要的和统一的筹划”*刘天禄:《统筹学概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页。,“统筹的深层涵义是为实现期望目标,对构成事物统一体的主体、客体和环境所进行的总体筹划”*朱国林:《统筹学》,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从实践过程看,重点在于“统”,强调领导者对人、时、空以及资源条件进行全局性、整体性的调配与规划,将有限的资源实现最有效的安排,以整体有效的最大化产出,实现领导、规划、预前、资源与利益的优化整合。可见,“统筹”与“治理”是东西方国家不同时空条件下对国家治理方式的不同抽象和概括。“统筹”与 “治理”,存在于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背景,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下,“治理”成为各国政府国家统治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以统筹为鲜明特征的整体统一思想已被视为21世纪的主导思潮*刘天禄:《统筹学概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页。。从实践应用看,“统筹”已超越“治理”的系统思维局限,中国的“统筹性治理”抑或统筹治理,源于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吸收中西方优秀思想,体现时代性要求,有效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论与实践,成就有利于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新理念。
通过整合分析发现:获得实习护生尊重和喜爱的带教老师必定德才兼备,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