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院校本《中国古代史》订误

2017-03-13 03:19崔广哲
吕梁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华书局儿子教材

崔广哲

(1.吕梁学院 历史文化系,山西 离石 033001;2.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朱绍侯先生主编的十院校《中国古代史》教材,自1979年作为试用教材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正式出版,先后修订6次,改版5次,至今30余年。 这部教材嘉惠学林,受到学者好评不断,正如臧知非所说,“自1979年以来至2009年三十年间,出版的各种《中国古代史》教材不下50种。教材的分量或多或少,质量有高有低,使用范围或者限于编写单位,或者仅仅在本校使用,有的仅仅昙花一现,用做全国高校教材者长期使用的只有少数几种,而自1979年以来一直作为高校历史系本科教材使用的则只有朱绍侯先生主编的十院校本《中国古代史》。”[1]7笔者也是这部教材的使用者与受益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有不足之处,遂笔而记之。兹将2010年第5版十院校本《中国古代史》中存在的问题按页码顺序列出,并请同行指正,以期推动十院校本《中国古代史》的更新与完善。

一、错误之处

(一)上册

2.上册第294页“成帝时曾大罢郡国侯神方士使者所祠祀的神庙475所。”查《汉书》“是岁衡、谭复条奏:‘长安厨官县官给祠郡国候神方士使者所祠,凡六百八十三所,其二百八所应礼,及疑无明文,可奉祠如故。其余四百七十五所不应礼,或复重,请皆罢。”[2]1257故“侯神”中“侯”字应为“候”。

3.上册第345页“东路军由王玄漠率领,也渡过了黄河,围攻滑台(今河南滑县),但他军纪败坏,又虐待部下,大失人心,最后失利,被迫撤退。”据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5第99页“秋七月庚午,遣宁朔将军王玄谟北伐。”《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2第52页“秋七月庚午,遣宁朔将军王玄谟拒魏。”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年版)卷125第3946页“秋,七月,庚午,诏曰:‘……可遣宁朔将军王玄谟帅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镇军咨议参军申坦水军入河……’”。俱证“王玄漠”应为“王玄谟”。

4.上册第371页“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矩为帝(文帝),都长安,史称西魏(535-557)。”查《周书》载“闰十二月,魏孝武帝崩。太祖与群公定策,尊立魏南阳王宝炬为嗣,是为文皇帝。”[3]13故“元宝矩”应为“元宝炬”。

5.上册第373页“先洗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据《周书》载,“先治心”[3]382。 故“先洗心”为“先治心”。

6.上册第376页“546年,突厥可门可汗击溃高车,把高车5万多落并入突厥汗国统治之下,从此高车又成为突厥的附属国家。”查史书突厥无可门可汗。据《周书》卷50《突厥传》载,“时铁勒将伐茹茹,土门率所部邀击,破之,尽降其众五万余落。”[3]908故“可门可汗”应为“土门可汗”。

7.上册第389页“起自耕农,终于醯醢(xī hǎi,希海,即酱醋),资生之业,靡不毕书”。查《王力古汉语字典》“醯”字为“醋”[4]1501;“醢”为“肉酱”[4]1498。故应为“醯醢(xī hǎi,希海,即醋酱)”。

8.上册第391页“三月三,又名修褉节,上巳节。”“褉”字从衣旁,读“xiè”[5]335,“襦也”[5]1120,与祭祀无关。查《王力古汉语字典》“禊”字读“xì”[4]834,解释为“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在水滨兴行祓除不祥的祭祀。”故“褉”应为“禊”。

9.上册第393页“据《日本书纪》卷一四记载,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285年),百济人王仁带《论语》10卷,《千字文》1卷去日本,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文字。”查此事载于《日本书纪》卷十《应神天皇》“十六年春二月,王仁来之,则太子蒐道稚即子师之,司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达,故所谓王仁者是书首等之始祖也”[6]103。《日本书纪》卷十没记载王仁带《论语》10卷与《千字文》1卷,而《古事记》中卷应神天皇条第五则《吉野国主之歌和百济》对此有记载“按照命令贡上来的人,名叫和迩吉师,随同这个人一起贡上《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共十一卷。和迩吉师是文首等的祖先”[7]128, 按:和迩吉师即《日本书纪》王仁。故“《日本书纪》卷一四”为“《日本书纪》卷十”,再加上《古事记》的记载才是教材文中表达的内容。

10.上册第407页“冀州刺史赵煚(jǐng,憬),为了推行新度量衡制度,‘为铜斗铁尺、置之于肆,百姓便之。上闻而嘉焉,颁告天下,以为常法。’。”查阅字典“煚”字读“jiǒng”[8]2209。

11.上册第408页“据《通典》记载,北周定元三年(581年),隋夺取北周政权时,仅有3 599 604户。”据《资治通鉴》载,581年正月“周改元大定”[9]5535,无定元年号。《通典》载“后周静帝末授禅隋,有户三百五十九万九千六百四”[10]73。故“定元三年”应为“大定元年”。

12.上册第423页“孟海公占据周桥(今山东定陶)赵义”中“赵”字应为“起”。

13.上册第459页“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至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并注引《旧唐书》卷一二0《郭子仪传》。查原文为“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11]3457。“至于相土”中“至”字,原文为“经”,故改为“经于相土”。

14.上册第473页“饶州浮梁在文宗太和年间,‘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是最大的茶叶产地。”材料的注引自,“《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饶州浮梁县》。”《元和郡县图志》为唐朝李吉甫(758-814)所著。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该书成于“元和八年”即813年。元和(806-820)为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太和(827-835)为唐文宗李昂的年号。由此可知,“文宗太和”应改为“宪宗元和”。

15.上册第485页“咸通九年(868),其女同昌公主出嫁,懿宗‘倾宫中珍玩以为资送,赐第广化里,窗户皆饰以杂宝,井栏,药臼、槽匮亦以金银为之,编金缕以为箕筐,赐钱五百万缗,他物称是。’”据《资治通鉴》卷251载此事为咸通十年(869)正月丁卯[9]8261。故“咸通九年(868年)”改为“咸通十年(869年)”。

16.上册第488页“乾符元年(875年)底,濮州(今河南范县南)人王仙芝领导几千民众在长垣(今河南长垣)揭竿起义。”按乾符元年为874年,乾符二年为875年。据《资治通鉴》载:“是岁,濮州人王仙芝始聚众数千,起于长垣。”[9]8296故王仙芝于乾符元年(874年)起义。

17.上册第494页“天祐元年(905年),朱全忠派人杀死宰相崔胤等,逼昭宗迁都洛阳。”按天祐元年为904年。据《资治通鉴》卷264载:天祐元年正月“戊申,朱全忠密令宿卫都指挥使朱友谅以兵围崔胤第,杀胤及郑元规、陈班并胤所亲厚者数人”[9]8744;同年四月逼昭宗迁都洛阳[9]8749-50。故天祐元年为904年。

18.上册第494页“同年八月,又杀昭宗,立其第九子年仅13的李柷(chù,怵)为傀儡皇帝。”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年版)卷265,第8755页“柷,昌六翻”。根据古汉语“平送仄不送”的原则,应读zhù。或见徐复等编《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1页,读zhù;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73页,读zhù。故“柷(chù,怵)”应为李柷(zhù,祝)。

(二)下册

1.下册第86页“当年九月,为押送官郑虎拉杀于贬途中。”据《宋史·贾似道传》载“有县尉郑虎臣欣然请行……八月,似道至漳州木绵庵……拉杀之。”[12]13787故应改“郑虎”为“郑虎臣”。

2.下册第124页“铁木真偷袭王罕于折折却运都山(在今蒙古克鲁伦河上游之南),经三天三夜激战,击溃王罕主力,王罕逃入乃蛮,被杀,其子桑昆至曲先(今新疆库车)亦被杀。”据《元史》载“及至,即以二使为向导,令军士衔枚夜趋折折运都山,出其不意,袭汪罕,败之。尽降克烈部众。”[13]11故应改“折折却运都山”为“折折运都山”。

3.下册第129页“1235年,窝阔台在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决议远征欧洲钦察、斡罗斯等未服诸国,命各支宗室均以长子、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也以长子从征,以术赤长子拔都为帅,实际主将是速不台,窝阔台长子贵由、孙子海都,拖雷长子蒙哥等均随军出征,军队人数约15万,史称‘长子出征’。”按术赤长子为斡儿答,次子为拔都。据拉施特《史集》(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二卷第114页载“第一个儿子斡儿答,第二个儿子拔都,第三个儿子别儿哥,第四个儿子别儿哥彻儿,第五个儿子昔班,第六个儿子唐兀惕,第七个儿子不哇勒,第八个儿子赤老浑,第九个儿子升豁儿,第十个儿子沉白,第十一个儿子马合谋,第十二个儿子兀都儿,第十三个儿子秃花-帖木儿,第十四个儿子升古木。”第115页载“术赤汗的第一个儿子斡儿答,由他的正妻弘吉剌惕撒儿塔黑所生。在父亲生前和死后,他都极受尊重。虽然术赤的继位者为第二个儿子拔都,但蒙哥合罕在他决定和决议时写上名字的诏中,把斡儿答的名字放在前面。斡儿答是同意拔都继位的,并且正是他让拔都登上了父亲之位。他掌管术赤汗的军队的一半,另一半由拔都掌管。”故教材中“术赤长子拔都”,表述有误。

4.下册第129页“1246年夏,乃马真氏召开忽里勒台,推举其长子贵由为合汗(定宗)。但贵由继汗位不到三年就死了,由海迷失皇后称制,欲立其子失烈门。”据拉施特《史集》(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二卷《记窝阔台的子孙》第7-28页载:贵由生三子,即忽察-斡忽勒、脑忽、禾忽,其前两子为海迷失所生;并载有失烈门为阔出之子。故失烈门不是海迷失之子,教材表述有误。

5.下册第176页“明代以前,主要有萨斯迦(俗称花教)、噶举(白教)、噶当、宁玛(红教)、啬解、觉宇、觉囊、布顿(又称夏鲁)、格鲁(黄教)等派,各派还各有小的宗派。”宗喀巴(1357-1419年)是格鲁派的创立者,“一般认为1409年为格鲁创立之年。”[14]285由下册第236页亦可知格鲁派创立于明初,“明初,青海湟中藏族僧侣宗喀巴(罗桑扎巴)在西藏创立格鲁派。这一新教派的僧侣要戴黄帽,俗称黄教。”故教材中“格鲁(黄教)”应删去。

6.下册第177页“除了江南张天师嫡系正一教(符篆派)外,在北方活动的主要是金熙宗(1135~1140年在位)天眷年间(1138~1140年)道士肖抱珍创立的太一、金初刘德仁所创大道(蒙哥时改名真大)、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所创全真、旧道教(丹鼎派)及浑元教等。”按金熙宗在位为1135年至1149年,故应改为“金熙宗(1135~1149年在位)”。

7.下册第233页“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达延汗死后,蒙古又分裂为四十余个独立的领地,其中以土默特部领主俺答汗最为强大。”据王钟翰《中国民族史》和珠荣嘎《阿勒坦汗》载,达延汗卒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在位时间为1480-1517年[15]621-622。故“嘉靖二十二年(1543)”应改为“正德十二年(1517年)”。

8.下册第286页“万历二十九年(1610年),他获得了进京谒见神宗的机会,献上自鸣钟等礼物,神宗同意他留在北京。”按万历二十九年为1601年,1610年为万历三十八年。《明史·意大利亚传》载“其始生汉哀帝元寿二年庚申,阅一千五百八十一年至万历九年,利玛窦始泛海九万里,抵广州之香山澳,其教遂始沾染中土。至二十九年入京师,中官马堂以其方物进献,自称大西洋人。”[16]8459可知此事发生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二、欠妥之处

(一)上册

1.上册第441-442页“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在魏知古、王毛仲等人的支持下,先发制人,率禁军杀死太平公主门下宰相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人,太平公主亦被赐死于家。不久,睿宗将帝位传给李隆基。李隆基继位后,改元开元,是为唐玄宗,亦称唐明皇。”据《资治通鉴》可知,李隆基在先天元年(712)八月即位,而非在处死太平公主后即位。此处教材表述欠妥。

2.上册第479页“回纥诗人坎曼尔在其诗中说;‘古来汉人为吾师’,反映了回纥人民与汉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此材料为伪材料,学界已经考证清楚,参见杨镰《<坎曼尔诗签>辨伪》(《文学评论》1991年第3期),鲁嘉《一桩蒙蔽了史学大师的作伪事件――<坎曼尔诗签>现形始末》(《博览群书》1993年第7期)。

(二)下册

1.下册第198页“每王食粮万石,辖军三护卫,有兵16 000人。”据《明史·诸王传》载,“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16]3557,可知每王拥兵数量不是16 000人,故笔者认为这一数字欠妥。

2.下册第243页“崇祯九年(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底到八月,后金武英郡王阿济格等受命入边后,对北京周围的顺天府、保定府的一些州、县发动速攻,共克12城,俘掳人畜近18万。”据《清史稿·太宗本纪二》载“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号礼,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号曰宽温仁圣皇帝,受朝贺。”[17]55国号已改,而文中仍用“后金”,实为不妥。

除上述问题外,笔者还发现教材中存在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如上册第371页“高欢自称勃海蓚县(今河北吴桥)人”与第423页“蓨县(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同一地名不一致,应改“蓚县”为“蓨县”。再如上册第371页“接着,他进兵洛阳,杀节闵帝,立元脩为傀儡皇帝(孝武帝)”中“元脩”与第396页“杨坚父亲杨忠,是独孤信的部下,随魏孝武帝元修入关,帮助宇文泰建立政权”中“元修”不一致,应统一为简化字“修”。

[1]臧知非.回归本然:朱绍侯先生对中国古代史教材的思考与实践[J].史学月刊,2011(11).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4]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K].北京:中华书局,2000.

[5]中华书局编辑部.康熙字典(检索本)[K].北京:中华书局,2010.

[6]舍人亲王.日本书纪[G]∥日本汉文史籍丛刊(第二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7]安有侣.古事记[M].邹有恒,吕元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8]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K].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

[9]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0]杜佑.通典[G]∥文渊阁四库全书60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3]宋濂.元史[M].中华书局,1976.

[14]陈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5]王钟翰.中国民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6]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7]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猜你喜欢
中华书局儿子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打儿子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