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政府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的策略研究

2017-03-13 03:19贺靖舒
吕梁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谣言网民政府

贺靖舒

(忻州师范学院 政治系, 山西 忻州 034000))

《现代汉语词典》对谣言的定义是“没有实施根据的信息”。从谣言产生的条件来看,需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和谣言有关的事件本身存在或有存在的可能,二是公众主体不具备相应的甄别能力,所获取的信息不足以支撑自己做出正确判断。网络谣言属于社会谣言的一种,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而产生,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转发触手可及,导致网络谣言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影响危害大等,逐渐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潜在威胁。

早期的网络谣言大多发生在出现重大社会危机、重大自然灾害等之后,利用民众在敏感时期的恐慌心理引发某些不理智行为和社会恐慌情绪。随着民众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和媒介素养的提高,几年前流行的“灾难类”、“惊天黑幕类”谣言,逐渐已经失去市场。反而是一些煽动情绪或是披着“理性”、“客观”、“科学”外衣的谣言,让民众不胜其烦,如生吃酱油会致癌;WiFi对人体有危害等。还有一些谣言,针对社会上的某些热点问题,在传播的过程中歪曲事实、断章取义,扰乱社会秩序,中伤他人。如何有效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问题,让网络舆论突破“传谣-辟谣”怪圈,用优质内容为网络“正本清源”,已经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重要课题[1]。

新媒体技术既是网络谣言的载体,也是应对网络谣言的有效手段。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天然地具有“草根”特性,即普通大众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的受众,信息的收集、汇总乃至传播都具有了自下而上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受到一定削弱,社会信息容易受各种谣言的影响,出现“失控”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不稳定埋下隐患[2]45-164。

因此,各级政府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创新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做好监测、侦查、疏导、防御、删除、治理等工作,显得更加必要。

一、国内外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现状

在国际上,对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已经被各国政府广泛重视,一方面,各国都普遍高度重视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美国部分州的法律规定,记者等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与普通民众享有不同的信息处理和发布的权利。对于普通网民来说,任何缺少证据、私自散发和传播的不实言论,都可能会被定性为造谣诽谤,在法律上给予严惩。另一方面,各国政府重视运用技术手段纯净网络环境。美国建立有专门的技术人才队伍,由国土安全部、国防部、联邦调查局等部门联合构成的网络安全监管机构,既相互独立,也经常联合行动。还设立了一批“辟谣网站”及时澄清事实。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意识到防范网络谣言的重要性。譬如,泰国近年来开始加大信息监管的建设力度,国防部、信息与通讯技术部、内政部等部门,都成立了专门的网络监管单位,有权隔离、删除和关闭各类网络谣言和不良网站。

我国在应对网络谣言方面,也大多采取上述方法手段。在立法方面,拥有一定的基础。2014年颁布的《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服务时,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进一步为防止网络谣言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同时,现有法律也存在执行难的问题,如怎样依法监督、纠正和惩处违法行为,怎样举报、立案、取证、审判、惩处违法行为,以及具体实施中的程序与机制等,均未做出具体而细化的规定。单纯依靠法律规定来纠治网络谣言问题,效果有限。在运用技术手段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方面,我国政府也显得不够成熟。虽然绝大部分政府机构目前都拥有自己的官方网页、政务微博,但交互性差、时效性弱,本质上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政务组织方式,与新媒体技术“人人都是媒体”的特性不符。

另外,我国政府在主动公开信息方面不尽完善,很多工作不能做到足够的透明公开,也是引发网络谣言的一个因素。例如,“郭美美事件”、“躲猫猫事件”之所以会在网络上放大成网络谣言,都与政府及相关部门信息不公开透明有直接关系,尤其是事件发生之后相关部门推诿、辩解和“捂”、“盖”的信息处理方式,更加剧了信任危机,由此导致民众对公共权力的普遍质疑,引发了公众在网络上的大范围以讹传讹,直至引发网络谣言。

二、网络谣言的发生和传播情况

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在《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个人意见的表述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一般会在表述前观察环境意见,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互联网作为网络谣言这一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由于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观察周围人的意见和看法,其在影响公众意愿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在缺少权威机构如政府、官方网站等引导舆论的情况下,一旦谣言形成,就会在网民中形成舆论环境,很多网民因迫于环境压力而继续保持沉默或者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使得网络谣言难以自行消失。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媒场模型指出,大众传媒是包括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传播效果的各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3]80-210。如图1所示。

图1 马莱茨克大众传媒场模型

马莱茨克所示的大众传媒场模型,通过引入“场论”的研究思想分析大众传播过程中诸种社会关系的群集和总和,他认为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的,而且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显示其传播的性质和作用。按照这种模型来分析,在当前新媒体技术广泛发展的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同时受到社会环境、政府政策、全民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同时存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媒介,任何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都会通过上述两个渠道传播,因此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是一个综合的工程。在中国由于广泛存在的“广场广播”,个体利用新媒体发布一条谣言之后,由于网络的广播效应,即使网络中看到这一消息的个体不是很多,依然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在舆论主导中不够积极主动,监管不够得力,即使一时控制了谣言的流传,依然可能产生新的信息源,使得在新媒体网络上各种谣言“此起彼伏”,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三、外部的机会和威胁

外部的机会主要在于,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居世界前列,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58%,能够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水平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网络谣言早发现、早处理。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思维的养成,政府部门以及行业自身对网络谣言的认知和辨识度提升,网民的整体素质也获得长足进步,为应对网络谣言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和公共服务职能可以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技术保障。

外部威胁一方面来自国内外复杂的社情民情,这为网络谣言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源头和基础。譬如周边国家与我国的领土摩擦,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以及对社会不满的人群滋事,都会成为新生网络谣言问题的导火线。另一方面,随着自媒体平台的急速发展,网络信息准入门槛低,一些人为了吸引眼球、营销炒作,制造网络谣言来获取非法利益。最后,现在有许多谣言制造水平不断升级,不再是简单的凭空捏造,而是在一定事实基础上进行再加工,欺骗性和传播力都更强,常常让网民防不胜防。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往往是信息资源的不对等,话语权的严重失衡。倘若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谣言势必就会满天飞[5]186-235。

四、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的策略选择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处置网络谣言方面,优势与挑战并存,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取得预期效果,重点在于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社情舆情的有效应对措施。笔者结合社会实践调查的结果,以及SWOT分析,从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网络谣言防范和治理的角度,区分城市和农村地区,提出意见建议,以期为有效开展工作提供借鉴[6]50-180。

(一)建立法治化导向的综合防治体系

1.做好依法治谣工作。建立和完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公众守法的法治化格局,使民众的上网行为有规可循,信息的发布和共享有法律保障,对于不实信息的传播加以法律法规治理,惩治网络谣言有法可依,推进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正规化建设。

2.加强技术防范与保障力度。一方面,要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建立完善防范和保障网络谣言的基本技术设备,提高监听、侦查、删除、引导、防范的技术保障手段;另一方面,要建立专业人才队伍,政府各相关部门都要适当编配专业人才,建立常态化技术防范措施,提升工作实效和水平。

3.政府治理与民间行动相结合。针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自媒体”的传输特点,要高度重视群众在治理网络谣言中的“自我净化”作用。首先,政府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能够做到及时发现谣言、有效应对谣言,在谣言还没有爆发之前就能够为社会民众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建立公开畅通的沟通渠道,确保政府的决策、民众的诉求能够有效传递、快速传达;第三,要在发布信息时树立权威意识,政府自觉做到不发布虚假信息、模糊信息,提高政府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公信力。

4.提升网民素质。要持续深化文明上网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网民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增强网民对网络谣言的辨别力与免疫力。特别是针对一些接触网络等新媒体频率不高的人员,要高度重视初次教育的意义,形成文明上网习惯、浓厚文明上网氛围,从源头上肃清网络环境。

(二)城市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前文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身处一线城市的公众接触互联网等新媒体较多,日常从这些媒体获取的信息量在所有信息中所占的比值比较大。政府应当在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督上下功夫,将主要工作放在净化网络环境、提升网民素质上。一是加强地方政府网站的吸引力。从目前我国政府的应用现状看,在使用新媒体方面还停留在如何更有效发布信息上,对如何更好地使民众接受自己的信息做得还不够好。因此就一般群众而言,更加倾向于访问非政府网站,部分地方政府建立的网站访问量与庞大的网民基数相比,差距比较大,因此影响有限。虽然政府网站天然地需要正规、权威,但可以在形式上更加灵活。比如本区域的时政新闻,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动态和关心的实时动态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增加新闻的可视程度。可以建立互动专栏,将本地网民对政府的意见建议、信访内容在网站进行公示,使网民能够在网站上看到国家国际大事的同时,也能够看到身边人、身边事,进而增强地方政府网站的吸引力。二是加大对非官方网站的监管力度。新媒体时代,政府的行政职能在监控网上舆论方面必然会有所减弱,更加需要强化新媒体技术手段,提高技术防范能力。要持续加强对网络谣言出现的监测力度,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对一些访问量比较大、影响比较大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加以关注和监督,运用行政力量纯净网络环境,从源头上把牢关口。三是在提高网民素质上下功夫。人人文明用网,自觉不听、不信、不传网络谣言,是解决网络谣言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村地区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我国农村地区是当前我国社会构成的主体,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的50%左右。近些年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地区信息获取和传播的速度也加快,但由于农村人口的知识水平的局限,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比城市人口低,加上口口相传的影响较大,谣言更容易形成和产生区域效应,因此政府的舆论引导更加重要。建议政府在积极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乡镇以及行政村政府公务人员的素质建设和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建设,及时发现谣言苗头,有效采取应对措施。加大文明上网行为的教育引导力度。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地区的民众来说,新媒体技术引发的信息革命正处于起步阶段。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由于缺少成见,各种正面的宣传教育能够取得最积极有效的效果。建议政府适时组织专门力量,宣讲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有关知识,坚持早行动早受益,宣传网络谣言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如何识别网络谣言、如何应对网络谣言,使抵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成为公众的自觉,引导公众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从源头上杜绝网络谣言在农村地区的滋生。

[1]江晓弈.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究[J].东南传播,2009(4).

[2]雷米·里埃菲尔.传媒是什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汪明生,胡象明.公共管理实用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谣言网民政府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谣言π=4!
谣言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