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宗教观实证研究
——基于大连地区八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2017-03-13 06:46戴艳军张远航侯达森
关键词:宗教观意愿马克思主义

韩 轶 戴艳军 张远航 侯达森

(1.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4;2.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辽宁大连116024)

当代大学生宗教观实证研究
——基于大连地区八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韩 轶1戴艳军1张远航2侯达森2

(1.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4;2.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辽宁大连116024)

基于大连地区八所高校大学生宗教观的问卷调查,从宗教认知、宗教情感、宗教意愿三个维度分析了大学生宗教观的现状。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总体上能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但也存在相当程度上的模糊错误认识。大学生宗教观具有同质性,具体表现在有一定的宗教认知但不够深入,宗教情感的倾向性不强,宗教意愿比较单纯。大学生宗教观具有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不同地域、民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出身、学科背景、学历的大学生宗教观具有显著差异。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情感疏导、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党的现行宗教政策和法规教育是做好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关键。

大学生宗教观实证

一、引言

大学生宗教观,即大学生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看法、基本观点,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宗教问题上的集中反映。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阐明了在宗教文化传播、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的情况下,重视并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那么,大学生宗教观的现状如何?他们对当前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有着怎样的认识?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他们能否正确理解和践行党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对上述这些情况的全面、客观把握,是高校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前提。本研究以大连地区八所高校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宗教观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假设

(1)大学生宗教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样,可以从认知、情感、意愿、行为四个层面去考察;(2)大学生宗教观具有同质性;(3)大学生宗教观具有差异性。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在文献查阅、学生座谈、专家访谈基础上进行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1)初始问卷设计。在文献研究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将大学生宗教观进行操作定义,将其划分为宗教认知、宗教情感、宗教意愿、宗教行为四个维度,设计出17个相关题项,每个题项采用Likert五级评分设计选项,详见表1。同时调查问卷还设计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选项,如性别、学历、民族等,以及针对调查对象宗教常识和宗教政策掌握情况的测试选项,如“中国当前存在的五大宗教有哪些?”等。

(2)初始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问卷发放样本为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涵盖理工、人文、管经等专业,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40份,有效问卷438份,有效回收率97.3%。初始问卷的KMO值为0.804,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达到显著性水平(Sig=0.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如表2所示。

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计算各题项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程度,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您有过想要信仰某一宗教的念头吗”、“您认为自己今后有可能信仰宗教吗”、“您参加过网上组织的宗教活动吗”3个题项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程度较小(小于0.400),综合考虑予以删除,保留14个题项。

表1 大学生宗教观问卷结构

表2 KMO和Bartlett值检验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求得初始因子负荷矩阵,再用方差极大法旋转求出旋转因子负荷矩阵。共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3个(3.502)、(2.632)、(1.889),累计解释率为80.236%,3个因子的变异解释率分别为:35.02%,26.32%,18.89%,即得到3个符合统计学要求的综合性指标,其中因子1解释了宗教认知维度,命名为宗教认知;因子2解释了宗教情感维度,命名为宗教情感;因子3解释了宗教意愿和宗教行为维度,考虑宗教行为是宗教意愿的行动表现,因此将因子3命名为宗教意愿。最终确定大学生宗教观的三个分析维度:宗教认知、宗教情感和宗教意愿。

(3)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信度系数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信度检验

基于标准化项的Alpha=0.808>0.800,表明本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本问卷采用各因子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衡量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标。如表4所示,各因子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也大于0.400,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指标。

表4 效度检验

(4)抽样方法与调查样本。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八所高校在内的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问卷1719份,有效问卷1715份,有效回收率95.28%。

(5)分析工具。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宗教观的同质性

总体状况。调查显示,8.9%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宗教信仰,11.2%的学生说不清。2014年武汉大学沈壮海团队发布了《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该报告面向全国30所部属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该份报告显示11.0%的大学生有宗教信仰。本次针对大连高校调查的大学生有宗教信仰数据略低于全国的数据,但可以相互印证。

(1)有一定宗教认知但不深入

在宗教常识认知方面,80.8%的学生能准确选择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39.2%的学生能准确选择我国当前存在的五大宗教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30.1%的学生能准确选择五大宗教的基本教义,56.3%的学生对邪教的特征不清楚或不了解。

在宗教政策认知方面,大学生知晓程度排在前三位的是,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86.0%),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77.9%),国家保护一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正常宗教活动(75.3%)。但是,仍有71.3%的学生不知晓政府对各宗教一视同仁,不加歧视,51.3%的学生不知晓宗教与国家政权分离,49.4%的学生不知晓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35.7%的学生认为校园内可以开展宗教活动。

在宗教本质认知方面,针对“您认为宗教的教义可信吗?”,61.4%的学生选择“说不清”,26.2%的学生选择“非常可信”或“比较可信”,12.4%的学生选择“非常不可信”或“比较不可信”;针对“您认为神或上帝存在吗?”,14.9%的学生选择“非常可信”或“比较可信”,54.1%的学生选择“非常不可信”或“比较不可信”,31.0%的学生选择“说不清”;针对“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宗教教义的关系是什么?”,10.3%的学生选择“矛盾关系”,13.3%的学生选择“从属关系”,21.7%的学生选择“一致关系”,22.5%的学生选择“交叉关系”,32.2%的学生选择“说不清”。

(2)宗教情感的倾向性不强

调查显示,针对“您对宗教有兴趣吗?”,53.1%的学生选择“比较没兴趣”或“非常没兴趣”,18.7%的学生选择“非常有兴趣”或“比较有兴趣”,28.2%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提到宗教话题时,大学生的感觉排序是:说不清(25.9%)、神秘(25.4%)、好奇(21.2%)、排斥(15.9%)、亲近(11.6%);针对“您关注宗教知识或宗教活动吗?”,56.2%的学生选择“非常不关注”或“比较不关注”,19.3%的学生选择“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24.5%的学生选择“说不清”;针对“您对周边熟悉的人信仰宗教的态度”,49.1%的学生选择“理解”,38.7%的学生选择“无所谓”,12.2%的学生选择“不理解”;针对“当您听到别人说宗教骗人您反感吗?”,34.4%的学生选择“非常反感”或“比较反感”,47.0%的学生选择“说不清”,18.6%的学生选择“非常不反感”或“比较不反感”。

(3)宗教意愿比较单纯

调查显示,56.1%的学生从未参加过宗教场所的活动,35.2%的学生偶尔参加宗教场所的活动,8.7%的学生经常参加宗教场所的活动(这和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比例基本一致);为了实现内心的愿望,22.0%的学生主动去求过神拜过佛,37.6%的学生偶然去过,40.4%的学生没去过;对有宗教背景的慈善活动,31.9%的学生有意愿参加,30.3%的学生没有意愿参加,37.8%的学生有一点意愿参加;当熟悉的人邀请参加宗教活动时,66.4%的学生会“找个理由委婉拒绝”,14.8%的学生会“欣然接受”,11.1%的学生会“碍于情面,一同前往”,7.7%的学生会“坚决拒绝”。

(二)大学生宗教观的差异性

将三个维度内对应题项得分分别求和,得出宗教认知、宗教情感和宗教意愿3个因子的因子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性别、民族等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因子分对比,分析差异性。

(1)宗教认知的地域性差异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生源所在地的大学生,其宗教认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28.934,P<0.01),如表5所示。性别、民族、政治面貌、学历、学科专业、家庭出身、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人口学特征变量,对大学生的宗教认知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数据分析显示,城填学生比农村学生有更为“清晰”的宗教认知。针对“您认为宗教的教义可信吗?”,来自农村的学生认为宗教教义“非常可信”的比例最高(9.6%),而来自城市的学生选择“非常可信”的比例相对较低(内地中小城市6.7%、内地大城市6.6%、沿海开放城市5.7%)。数据显示,来自农村、乡镇、中小城市、内地大城市、沿海大城市的大学生,相信宗教教义可信的比例逐渐降低。针对“您认为神或上帝存在吗?”,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中选择“存在”的比例最高(16.7%),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选择“不存在”的比例最高(35.6%)。

表5 生源所在地对大学生宗教认知的影响

(2)宗教情感的民族性差异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在宗教情感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 20.769,P<0.01),如表6所示。性别、政治面貌、学历、学科专业、家庭出身、生源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人口学特征变量,对大学生宗教情感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表6 民族对大学生宗教情感的影响

少数民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有更为“亲近”的宗教情感。针对“当您听到别人说宗教骗人您反感吗?”,有48.7%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比较反感”和“非常反感”,占到少数民族大学生总数中的一半左右,而只有不到30%的汉族大学生选择“比较反感”和“非常反感”;针对“您关注宗教知识或宗教活动吗?”,少数民族大学生中选择“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的比例(30.2%)要高于汉族大学生选择的比例(17.1%);针对“提到宗教话题,您的感觉是什么?”,有将近一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48.7%)表示“亲近”和“好奇”,而只有29.2%的汉族大学生表示“亲近”和“好奇”。

(3)宗教意愿的经济和文化差异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学历、学科专业、家庭出身、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其参加宗教活动意愿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学历F=21.494,P<0.01;学科专业F=56.285,P<0.01;家庭出身F= 15.684,P<0.01;家庭经济状况F=17.268,P<0.01),如表7所示。性别、民族、政治面貌、生源所在地以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人口学特征变量,对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意愿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表7 学历、学科专业、家庭出身、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意愿的影响

本科生比研究生有更为“强烈”的参加宗教活动意愿。针对“当熟悉的人邀请您参加宗教活动时,您的想法是什么?”,本科生选择“欣然接受”的比例为18.5%,研究生选择“欣然接受”的比例仅为8.3%,而研究生选择“坚决拒绝”的比例为13.1%,本科生选择“坚决拒绝”的比例仅为4.5%。

人文学科的大学生较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有更为“强烈”的参加宗教活动意愿。在“您参加过非正式的宗教活动吗?”、“您参加过宗教场所的活动吗?”、“当熟悉的人邀请您参加宗教活动时,您的想法是什么?”等问题中,人文学科的大学生选择肯定回答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学科的大学生,而且有约三分之一的人文学科学生为了实现内心的愿望,去“求过神拜过佛”,理工学科的学生很少一部分能够“欣然接受”邀请参加宗教活动(11.9%),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委婉拒绝”或“坚绝拒绝”。

干部家庭出身和家庭经济较好的大学生比其他家庭背景的大学生有更为“强烈”的参加宗教活动意愿。在“当熟悉的人邀请您参加宗教活动时,您的想法是什么?”、“您对有宗教背景的慈善活动是否有参加意愿?”、“您参加过非正式的宗教活动吗?”等问题中,有近三分之一干部家庭出身的大学生或家庭经济较好的大学生选择接受或肯定回答,而其他家庭背景的学生均不到10 %。

四、结论及建议

上述分析较好验证了本研究假设。一是大学生宗教观如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样,可以从认知、情感、意愿三个维度进行考察。二是大学生宗教观具有同质性,具体表现在多数大学生有一定的宗教认知但不够深入,宗教情感的倾向性不强,宗教意愿比较单纯,宗教行为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三是大学生的宗教观具有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不同地域、民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出身、学科背景、学历的大学生宗教观具有显著差异。

大学生宗教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抵御宗教渗透的免疫力,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稳固,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本次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总体上能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但也存在相当程度上的模糊错误认识。做好大学生宗教观教育,高校应重点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①中央编译局主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667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制定当代中国宗教政策的理论根据,是从事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宗教本质观、宗教价值观、宗教历史观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②方立天:《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开展大学生宗教观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关于宗教的起源、本质、作用和宗教发展、消亡规律的基本观点,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高校应将大学生宗教观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起来,上升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积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最新成果转化为大学课堂教育内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活动、思政辅导员工作等,使大学生自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并理解宗教的本质、规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同宗教唯心论的本质区别,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情感的疏导

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来自宗教信仰集中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因受其所在地域、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影响,通常对宗教具有更加“亲近”的情感。这种宗教情感往往与民族因素相混合,具有很强的固化性。高校一方面要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与传统,理解少数民族学生正常的宗教情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关爱与关怀。同时,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6条、《宗教事务条例》第3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8条规定,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坚决禁止校园内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应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自觉遵纪守法,区分民族习惯与宗教信仰,合理抒发宗教情感,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反对宗教极端主义,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党的现行宗教政策和法规教育

大学生对党的现行宗教政策和法规的不了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也制约着高校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成效。宗教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宗教的最终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甚至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性与消极性共生共存。①孙春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求是》杂志社网站,http://www. qstheory.cn/dukan/qs/2016-07/31/c-1119289084.htm,2016年07月31日。教育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待宗教问题的根本立场和观点,这对于他们正确判断实际生活中所面对的宗教活动的性质和社会作用,正确选择对待各种宗教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特别是积极发挥促进宗教活动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作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②韩轶、戴艳军、郭起飞:《筑起大学生抵御校园宗教渗透的思想防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6期。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即“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关于宗教内容的规定要求,特别是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高校进行宗教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应成为大学生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的重点。高校一方面可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将上述内容纳入“两课”以及《形势与政策》教学,开展面上的教育;另一方面针对有宗教信仰或信仰倾向的少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辅导员日常谈心谈话,开展个体点上的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准确了解党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

(责任编辑:肖舟)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Religious View—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eight colleges in Dalian

HAN Yi1,DAI Yanjun1,ZHANG Yuanhang2,HOU Dasen2
(1.Academy of Marxism,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116024,Liaoning,China;2.Student Affairs Office,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Liaoning,China)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eight college students’religious views in Dalia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religious view from three dimensions:religious cognition,religious sentiment and religious will.The survey shows tha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an establish a scientific view of religion in general,but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degree of fuzzy misunderstanding.It is the key to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religious view of college students by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religious view,the religious sentiment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urrent religious policy and leg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religious view;empirical study

本文为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思政专项)“辽宁省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研究”(编号为L15WSZ008)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是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基于高校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对策研究”(编号为2016lslktzimks-07)的阶段性成果。

韩轶(1971-),男,黑龙江加格达奇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戴艳军(1961-),女,吉林辽源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张远航(1979-),男,辽宁铁岭人,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侯达森(1986-),男,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职员。

D64

A

1008-7672(2017)01-0076-07

猜你喜欢
宗教观意愿马克思主义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析哈贝马斯的“内在超越”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