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连
作者单位: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1200
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调查分析
许海连
作者单位: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1200
目的 调查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方法 从我中心随访的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进行治疗依从性的判定。结果 依从性好的34例,依从性差的66例,其中对高血压病认识不足的占首位,为40%。治疗过程长,难以坚持及漏服、药物不良反应、经济负担等导致药物依从性差占30%。不能完全改正或部分改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生活方式依从性差占22%。医源性因素占8%。结论 综合改善各项影响因素,才能提高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有效控制血压。
高血压 治疗依从性 影响因素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的疾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患者的死亡危险,是高血压治疗的总目标。而有效地控制血压除了依靠于医生的合理有效用药,更多地取决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服药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的依从性。已有研究[1]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仅为31.2%。高血压患者一经确诊大多需终生服药,不仅要选择有效的降压药物,更重要的是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它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开展健康教育,定期进行随访,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本文通过调查我中心100例高血压患者随访一年的结果分析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中心100例2015年管理的高血压患者,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并且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58例,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64岁,病程3月~35年,平均17年,初中以下程度78例,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凭16例,大专及以上文凭6例。农民82例,干部及工人18例。所有患者神志清楚,有独立认知能力。
1.2 调查方法 对100例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每季度一次的门诊面对面随访,书写健康档案,做好记录,随访内容包括:①血压动态变化情况:患者定期测量血压情况。②健康行为改变情况:针对患者不健康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开展的健康指导干预完成情况。③药物治疗情况:了解药物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④督促患者定期进行相关检查:根据管理要求督促患者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靶器官损伤与并存疾病,及时转诊。⑤依从性判定标准分别从药物、生活方式、精神压力、血压监测、认知程度和定期检查等6个方面对患者依从性进行调查,其中少于或等于两项不符为依从性好,但是只要是不服药或不规范服药,即可判定为依从性差。三项及大于三项不符,则为依从性差。医师问诊详细,逐条询问,并记录。
1.3 评价指标
1.3.1 生活方式依从性:①控制体重:BMI<24kg/m2;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②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逐步降至6g以下;控制总热量,多吃水果蔬菜。③戒烟、限酒:大力宣传禁烟限酒的法律法规以及吸烟饮酒对人体的危害,帮助吸烟饮酒者采取有效措施,并跟踪随诊。高血压患者不提倡饮酒,如饮酒应每天白酒<50g,葡萄酒<100g,啤酒<250g。④适量运动:对肥胖及缺乏体育锻炼的患者,宣传运动锻练的益处,测量体重指数,指导采取慢跑、体操、骑自行车、爬楼梯等方式进行锻练,并开出个体化运动处方。⑤保持心理平衡: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
1.3.2 服药依从性:采用中文版MORISKY[2]服药依从性量表:向患者说明量表的意义,征得同意后,发放量表。①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②你是否有时会由于其他原因不服药;③当您服药自觉症状更糟糕时是否自行减药或停药;④当您旅行或离家时是否忘记带药;⑤您昨天服药了吗;⑥当您自觉症状好转时是否自行停药;⑦您是否觉得坚持服药方案很麻烦;⑧您不记得服药的频率是怎样的?量表满分为8分,得分<6分为依从性差,得分6~8分为依从性中等,得分8分为依从性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SPSS 13.0统计学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生活方式依从性情况 见表1。
表1 高血压患者随访一年后治疗依从性情况
注:以上两组比较,男性组服药依从性和生活方式依从性较女性患者差,有统计学差异。
2.2 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分析 100例高血压患者中依从性好的34例,依从性差的66例,影响因素中对高血压病认识不足的为首位,占40%,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治疗过程长,难以坚持及漏服、药物不良反应、经济负担等导致药物依从性差占30%,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不能完全改正或部分改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生活方式依从性差占22%,其中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9例。医源性因素占8%,其中男性患者是3例,女性患者5例。
100例高血压患者中,其中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依从性好的是16例,高中及中专以上学历者12例,大专及以上学历者6例;农民中其中治疗依从性好的有20例,干部及工人有14例;病程3月~15年依从性好的有16例,15~35年依从性好的有18例。
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性别、文化程度、身份、对高压的认识、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病程与治疗依从性密切相关。其中女性患者、学历高的、干部及工人身份的、经济状况好的、对高血压认识程度高的以及病程长的患者治疗依从性高,反之则差。
高血压治疗依从性是指患者的行为(服药、饮食及改变其他生活方式)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3]。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高低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的好坏,如果长期血压控制不理想,容易并发心脑及周围血管、眼底及肾功能损坏,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高血压治疗依从性与诸多因素相关。
3.1 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
3.1.1 高血压病的认识不足:对高血压病的认识程度是影响医嘱依从性的重要因素,虽然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但是在没有出现心脑肾及其他器官损害之前,部分患者无症状,不难受,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就觉得“高血压病其实不是病,或者不用管”;部分经治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治疗认识不够,以为血压控制正常后,高血压病好了,也可以不管了。综合可见,本组占依从性的首位达到40%。
3.1.2 药物依从性:高血压治疗时间长,许多患者在节假日、外出、忙于工作生活时,出现漏服或忘服,尤其是应酬多的患者。又因为我中心地处山区,此次调查中有82例患者为农民,其中有部分需要3~4种药物联合治疗,致使医药费用负担过重,存在因“缺钱”少服或不服药物使药物依从性差,综述本组占依从性的30%。
3.1.3 生活方式依从性:①饮食结构:近几十年来农村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盐、高油、高热量饮食占据了主导地位,蔬菜、水果和奶类的摄入又相对不足。②吸烟饮酒:男性最为明显,因其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吸烟饮酒就成为大部分人缓解压力的方式。又因为我国崇尚酒桌文化,这就造成了患者长期大量饮酒。③体育运动:随着手机和电脑的发展及普及,人们静坐活动相对增多,体力活动减少,缺乏锻炼。④情绪变化:生活节凑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工作、精神、社会压力逐渐增加,人们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波动较大。⑤日常起居:熬夜、加班、超负荷工作造成了日常起居不规律。本组占依从性的22%。
3.1.4 医源性因素高血压:①高血压患者由于病情反复,血压控制不理想,往往出现多次就医现象,接诊医生在没有完全掌握既往疾病史的情况下给予了不恰当的治疗。②医生对高血压病、用药、注意事项等相关解释不清楚或不全面,造成患者对疾病认识不多或是“不懂装懂”:对治疗方案不理解和对药物不良反应认识不到位[4]。正确选择JNCⅥ推荐的开始药物治疗标准的医疗卫生人员占13.6%,“药物治疗不足”和“药物治疗过度”均普遍存在。
3.1.5 本文调查显示高血压治疗依从性差的占66%,其中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文化水平低的患者高于高水平文化者。农民患者高于干部及工人身份患者。病程短的患者高于病程长的患者。
3.2 提高依从性的对策
3.2.1 积极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一定要做到个体化,针对每个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纠正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以达到控制高血压以及减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为目的。主要包括改善饮食结构,少盐少油,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注意补充钾和钙,增加豆类、奶制品的摄入,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快,选择良好的纾解压力的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做到禁烟限酒。
3.2.2 实施认知行为的综合干预:患者就诊时针对患者的文化水平、年龄、性别和学习能力向患者进行个性化指导,并进行干预。告知患者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和不良反应、高血压的正常值、平时监测血压的注意事项等。向高血压患者和家属讲解服用高血压药物的必要性和坚持长期服药的重要性,血压控制良好给患者带来的益处等。
3.2.3 全面评估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就诊时,临床医务人员要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体检,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是否有并发症,以及现存的危险因素。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高血压分级管理,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符合经济、有效、安全的原则。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尽量选择长效、统一规格的降压药物,减少因服药次数、药品规格等对服药依从性产生影响。
3.2.4 加强高血压患者的分级管理:根据高血压水平、危险因素、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并发症进行危险分层,根据不同的危险分层进行相应管理[5]。每年至少面对面随访4次,随访过程中,认真分析病情、合理指导用药,增加医患之间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总之,高血压治疗依从性差是高血压人群中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只有综合改善各项影响因素,才能改善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效控制血压,减少高血压对心、脑、肾、眼底及周围血管的损害,改善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
2 Morisky DE,Ang A,Krousel Wood M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medication adherence measure in an outpatient setting[J].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 ,2008,10(5):348-354.
3 肖惠敏,姜小鹰.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69-970.
4 武阳丰,王增武,高润霖.中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3):264-269.
5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23(1):15,42-61.
6 楼烨,郑振佺,卢若艳.福州市某区慢性病社区防治现状分析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0,23(3):7-9.
10.3969/j.issn.1672-4860.2017.01.035
2016-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