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夕职业学校发展困境研究

2017-03-13 17:11吴启琳
职教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生存空间发展困境民国

摘 要:何清儒、郑文汉等人于民国二十二年根据全国职业教育调查资料展开系统、全面地整理,完成了《全国职业学校概况》一书,对于爬梳抗战前夕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脉络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该书的考察,可见抗战前夕我国职业学校出现了一些共性的困境问题,其中以经费紧张最为普遍和突出。与当时时局紧密关联,多数职业学校或因经济衰落、财政不振,或因教育政策导向异趣而致使学校硬件设备无法同步,极大地制约了抗战前夕职业教育发展“生存空间”的拓展。

关键词:民国;职业学校;发展困境;生存空间

作者简介:吴启琳(1982-),男,江西南康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地方文化研究》编辑部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职业教育史、区域社会史。

基金项目:2015年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抗战前夕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编号:15YB088),主持人:吴启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4-0092-05

一、引言

关于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术界围绕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思潮的兴起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校长状况、师资结构、抗战前发展概况、民国初期职业教育受挫的原因等方面展开了细致探讨,加深了我们对民国初期直至抗战前全国职业教育的一般发展脉络的了解。其中,文黎明分析了清末至民国二十年代末期我国职业教育思潮与实践兴起的概况及其发展的原因[1]。杨智對民国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单梳理,分析了这一时期职业教育演变的过程及特点,考察了民国初期我国职业教育受挫的几点原因,对本课题的展开具有重大启发意义[2]。白媛媛同样通过对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演变发展历程加以梳理,进而希望探究职业教育产生、发展的动因以及在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某些特征[3];戚洪以江苏为个案,探讨了民国江苏职业教育体系特征及与江苏本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凸显了近代江苏职业教育在中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4];兰自珍、杨佩霞从学制角度对民国职业教育体系之演变及特点进行了深描,指出民国职业教育体系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演变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初步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职业教育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重视学生的实习等方面,都对后来的职业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5]。

在具体的职业教育运作方面,张晓东从师资建设层面揭示了师资状况对教育成败的决定作用,在整个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较为缓慢,在各种影响因素中,教师这一角色不容忽视[6];王志兵考察了民国时期职业指导员队伍的来源、责任与作用、资格条件及工作要求,充分凸显了职业指导员对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7];而吴文华则从作为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成效和教育政策执行力度的校长这一群体切入,考察这一特殊群体的任职资格、聘任考核状况、职责范围、报酬俸薪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8]。

另外,抗战前民国职业教育发展也或多或少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吴文华对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综述在肯定了民国建立后到抗战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波折的同时,也强调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为后来的职业教育发展所奠定的基础和积累了办学经验。我们认为,成绩的取得固然值得引起我们注意,但这一阶段所遇到的挫折似乎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既有对职业教育发展脉络的宏观把握,也有针对不同部门或特定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特定的微观考察,对于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发展不无裨益,但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民国职业教育留下了一定空间。

由于资料和视野的限制,前人的研究较多注重历时性的宏观研究,而忽略共时性的微观探讨,特别是就同一时期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的地区差异没有很好地把握,也无法展现具体的职业院校在这一时期的办学情况和发展脉络;另外,一部分学者在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资料实是某某《职业教育史》、学术期刊杂志或评论性文章等二手史料,没有借助诸如《全国职业学校概况》一类的一手调查资料,在分析职业教育时,对当时职业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困难也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采用一手职业教育调查史料对全国职业教育进行全息式的考察无疑是当前亟待跟进的工作。

二、《全国职业学校概况》所见抗战前夕职教演进脉络

我国职业教育发轫于清末,进入上世纪二十年代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最幸运的时期”,出现了“国人注意职业教育已数十年,即就有正式组织的提倡论,亦已十余年。但呼声最高、宣传最盛,没若最近二三年”的盛况。

何清儒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角度出发,将这一盛况出现的原因总结为:“近来呼声、宣传的来源,不限于教育家、政治家,实业家亦都认职教为当今的急图,即一般有知识的民众亦都以为是救国要道。”为了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他提倡尽可能完全掌握已有的职业教育的实际状况:“一看现在的职教究竟是怎样办的,方能得到效仿、改善、创造的根据。有了实际的情形作根据,方能研究到经济、人才、方法等等的理想化、标准化。”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何清儒、郑文汉二人依托于中华职业教育社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展开了对全国所有职业学校的调查,并于第二年将所收集的调查报告汇聚一册,编成《全国职业学校概况》,以供社会各界参考,达到“没有特别研究的能明了各种职校的内容,对于职业教育有概括的观念。有研究的可以得到正确的参考,作为批评演进的基本”之目的[9]。该书将1933年当年全国各省市著名的职业学校统统收录①,就每个学校之校址、沿革、编制、行政组织、经费、教职人员、课程、实习情况、训育情况以及学生人数、录取学生之办法和办校之心得尽录其中,是我们了解当年全国职业学校办学情况的绝佳材料。

透过《全国职业学校概况》一书可知,在1930年代,教育界有了“职业教育之亟待推行,有刻不容缓之趋势,良以中国经济衰落,苟不培植生产人才,无以救危亡”的危机意识;与此同时,各校也不能避免因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变化而面临不少困境(这些困难不一而足,包括或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学校课程建设欠完善及课程与专业设置不合理,或办学经费不足,或学校规模有待加大,或学生实习场所欠缺,或学生毕业后的出路严峻,或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严重的偏见等等),其中最为普遍的则是经费短缺问题。

以下针对这一时期全国职业教育学校所面临的经费问题作一探讨,希望从一侧面来加深对于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存空间”的理解。

三、抗战前夕职业学校发展“生存空间”制约要素

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由于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整体上发展相当迅猛;然而从微观层面来看,各学校之间因其沿革、办学规模及所在地理位置不同,导致各自发展脉络也存在较大差异;就特定的职业学校而言,其或多或少都可能面临一些发展方面的困境。

(一)《全国职业学校概况》所见民国职业学校困境面面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全国职业学校概况》对此即多有关注,如河南省立洛阳初级农蚕职业学校、私立江苏女子职业中学校和湖南省立第四职业学校的总结颇具代表性,节录其文如下:

一、农村破产,农民子弟,多无力就学,其他各界子弟,又以学习本校课程不能升学,不愿来学,以致招生时报名者甚少;二、学生毕业无出路,若以所学自谋生计,常以社会不安,宣告失败;三、经费缺乏,设备不能充分,以致学生不能充分练习技术;四、科目复杂,不能精一[10]。

一、优良职教员之人才难得;二、社会习尚公私不分,办事极感困难;三、毅力可以胜恶社会;四、女子职业之前途在社会对于女子性生活之观念;五、学生家属颇多不明事理,为学校教育之梗;六、转学生不良者多;七、在校有年者均有显著之进步;八、养成诚实、公正、热心、爱人、爱社会、爱国家、能牺牲之习惯最难;九、法令阻止实验及自由发展。政府颁课程标准中有无甚用處之学科分量过重,拟以实用者代而不能违反,且有会考关系,只能作罢。他校并废去不会考学科,额外再增加会考学科分量,如之奈何?十、学科中教材多重复实不经济;十一、高初中普通科学程用圆周教法亦不经济,高初中入学以毕业资格为限,实太无谓;十二、现在的年时制使天才无早成立望,亦非经济之道;十三、中国有些地方浪费,有些地方无钱[11]。

注重工场建设及实习,确能引起学生之勤奋耐劳与研究兴趣。所感觉问题有:一、为经费困难,以致工场设备难臻完备;二、为风气闭塞,能切实明了职业者甚少,信仰职业者尤少;三、因本校驻在地公私中学校林立,本校系省款,开支经费预算比较广阔,用人行政上,恒生忌妒之心,对于职业教育,认为卑鄙教育,故学生往往受外界煽惑,家长多不愿子弟学职业,不仅招考困难,甚至学生中途退学;四、为职业教育与建设事业不相联贯,致毕业学生无实地工作之机会,因建设人员之任用,不以技术为标准,均为主管官厅呼朋引类,职业学生不能插足,因是职业信仰无从表率,而煽惑阻碍之行动,反生特效[12]。

从以上材料来看,至少可以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整体而言,抗战前夕职业教育发展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境和瓶颈,除了学校本身的问题之外,社会环境也制约着各地区不同职业学校的发展路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直接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风向起导向作用,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直接影响了各地职业学校正常运作与办学规模,直接导致职业学校的经费日趋紧张;其二,经费问题是抗战前夕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普遍问题,成为诸多职业学校发展进程中的一大瓶颈,极大限制了职业学校日常工作的开展及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社会变迁与办学经费的短缺

职业教育发展至民国时期,其规模和社会认同观念已渐成气候,全国各地一大批职业院校不断兴办,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诸多职业技术人才。通常而言,政府的教育支持力度与教育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恰如江苏省立淮阴农业学校校长所言:“充实设备在现在教费困难情形下,惟赖校内之生产费与经常费撙节之款,殊难及时进行”;“欲使学生毕业后确能改良农业,固须有适当之训练,亦赖有政治上之诱掖。盖培才之责任在学校,而用才之责任在官厅,各尽厥责”[13]。

然而,时至抗战前夕,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相契合,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逐渐发生转折,随着政府财政的紧缩,各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经费紧张情况。兹如私立中华职业学校的情况,其办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问题:

一、训练青年以社会环境复杂,极感困难,一曝十寒,收效殊非易易;二、公家补助极少,完全由学校自给,常有左支右绌之虞;三、生活程度日高一日,本校以经费竭蹶,教职员待遇未能随之而增加,欲罗至人才,困难殊甚[14]。

私立大公职业学校亦申言其该校的经费情况,节录其文曰:

草创伊始,不敢言有心得,惟感觉职业教育之亟待推行,有刻不容缓之趋势,良以中国目前之经济衰落,苟不培植生产人才,无以救危亡。惜乎本校之经济有限,不能如愿以偿,深望政府积极提倡社会人士,划力协助,庶学有所用,而用得其宜,此即本人于办理本校后无日或忘之感觉也[15]。

再如福建省莆田县私立莆田职业学校的情况,亦不免充斥着该校对于官方支持力度不够而产生的抱怨之辞:

本校设立期间只有五年,经费多由个人及华侨捐助,政府尚少有津贴,故收入仅足维持,设备方面均未能照原定计划实施。况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增进社会生产力为原则,学生须能实地工作,养成专门技能,故购置机器设备工场,经济实为困难。又社会上封建思想牢不可破,一般学生父兄,多存读书即为做官之路径,对于职业教育,未能十分了解。政府虽具苦心提倡,但对于学生出路尚无十分保障,致学未得其用,故招收学生,亦为困难之一点[16]。

类似的情况同样还见诸于陕北公立职业学校,该校办学问题主要是“政治不上轨道,财政困难,办理工厂,颇不易易”;江津县县立职业中学校也出现了“惟是经费支绌,设备简陋,图书既无大部头与必要者之购置,药品复乏成整数与精美者之买人,所有实习,零星拉杂,点点滴滴,殊难使学生得正确技术上至改良及参考读书内之益助,此经费之必须增加而为个人感觉之第一问题也”[17]。陕西省立第三职业学校提出的“本校在陕西,颇具长久历史,而学制屡变,更替频繁,近年尤甚,长斯校者,从无久远计划,兼以教费奇绌,有心无力,以故办学者,徒存粉饰主义。鄙人今岁接事以来,原拟悉心规划,增办应用化学及玻璃等科,以图扩充,而求实际,乃经费丝毫不能增加,无从设计,即旧有染织科,重因目前陕棉影响,亦颇觉无出路可想,深感困难耳”[18],湖南省立第一职业学校指认的“惟本省财政困难,对于本校各科应行设备之机械,未能尽量备置,学生时感难期技术熟练之苦”,这一类的诉求亦颇能反映这一时期职业学校对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对职业教育发展掣肘的无奈。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地区一般的省立师范学校可以依赖政府的少量拨款,而省立职业学校却无法得到官方的支持,以致出现了像山西省立第二职业学校的大声疾呼:

本校环境现象地瘠民贫,学生等易养勤俭之习惯,又据历年实习实验,本地不能养蚕种棉及栽培果树,造林以榆树为最佳,蔬菜以玉芜菁茴茴白菜为最佳。又职业学校与师范学校同为贫民而设,乃省立师范十余校,县立师范数十校,均系官费,省立职业学校三处,均为自费,甚觉偏枯,急宜一律改为官费[19]。

这一情况表明,抗战前夕中西部某些区域的职业学校并未与普通教育一样受到官方重视。相比师范而言,其处境相当困难,所以才有了山西省立第二职业学校的追求同等对待的呼声。

总之,无论是省立公费职业学校,还是自费学校,这一时期职业学校普遍出现经费紧张这一困境基本可以确认;而这一困境的出现,与当时的时局、政局及官方的教育政策紧密相连,直接限制了职业学校的正常运作。

四、抗战前夕职业学校发展困境应对及启示

抗战前夕全国社会经济趋于下行,政府财政紧张,对于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投入日趋减少,引起了职业教育界的普遍不满;这一时期社会各界对于兴办职业教育的呼声和行动却有增无减,大声疾呼应培养技能性人才以图救亡,但在财力不济背景下的官方教育政策面前,职业教育经费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且极大地压缩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存空间”。

湖南私立衡粹女子初级职业学校所提交的报告即指出:

吾国每年入超将达六万万两,巨大漏,不知抵塞,实由三十年来之教育皆趋于游民化一途所阶之厉。欲图挽救,端在注重职业教育。凡事非人莫办,非财莫举,我全国职教同人,非一致请求地方教育当局,遵照教部规定之职业教育经费分配标准,发给补助金,以厚裕其力量,则风气何由转移,产业安能改进,贸易安望丰赢耶?吾中华民族之经济力因受内外两重压榨,已至九死一生之危境。起死回生,尚有何道?愿得闻焉[20]。

该校校长痛陈地方教育当局应当按照职业教育经费分配标准发放补助金,作为提交给官方的总结报告,其言辞不可谓不犀利,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经费困境之严重亦由此可见一般。

当然,作为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的职业学校领导而言,在获取尽可能多的政府津贴、补助金不多無望的背景下,一些学校开始另谋出路。诚如上海私立国祥女子职业中学校长所言:“本校草创,一切异常吃力,以实心实力之工作,期谋得社会信任,将来经费困难,亦只有自己苦斗”[21]。江西省立第二职业学校则提出,职业教育“应与现实社会打成一片,欲做到此点,须实行对外活动,方可奏效,本校有见及此,爰于二十一年着手募集股本,筹设二职银行一所,培养学生运用资金营商业之能力,近又组织二职美术广告社一所,实行对外代制广告。本年度拟筹设大规模国货商店一所,增进学生自营商业之经验”[22]。

相对而言,私立广南初级职业学校就幸运得多,“本校办理年余,屡以经费奇绌,致校务废弛,改组以来,深得各方之赞助及职教员等的努力合作,虽经济未比前稍裕,而学校之形实已日渐规模。”应当说,这些做法无非是针对教育部门无法提供充足经费条件下职业学校的自救之举,其在职业教育界的覆盖面相当有限,恰如该校校长所强调的那样,该校“经济未比前稍裕”,此举显然无法改变抗战前夕全国社会经济下行与官方财政紧缩、教育经费支持政策导向偏离导致整个职业学校发展乏力的现状。

由古鉴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其发展不过一百多年,当前我国大力支持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发展瓶颈,其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职业学校所面临的困境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教育经费问题仍然是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因此之故,要拓展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建立适应职教发展规律的制度保障体系及教育经费倾斜政策的制定应积极跟进。

注释:

①之所以选择著名职业学校,在于调查者“所征求报告的,只限于各省市著名的学校。又因为少数的学校没有填答所发的调查表,所以数目又略微减少。但是我们所得的结果,代表二十余种类,十六省市,所以可以说是全国职业学校概况的代表”。参见中华职业教育社编:《全国职业学校概况·何清儒序》,第1-2页。

参考文献:

[1]文黎明.试论民国初期职业教育思潮与实践[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0(1).

[2]杨智.浅析民国初期我国职业教育受挫的原因[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3]白媛媛.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戚洪.民国时期江苏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及成因[J].民国档案,2006(3).

[5]兰自珍,杨佩霞.民国时期职业教育体系的演变及特点[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6]张晓东.民国时期职业学校师资结构状况研究[J].职教论坛,2012(31).

[7]王志兵.民国时期职业指导员队伍建设考述[J].职教论坛,2014(7).

[8]吴文华.战前民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0(7).

[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中华职业教育社.全国职业学校概况[M].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1934:1,177,24-25,82-83,144,

10,15,44,61,133,126,97,20,33.

责任编辑 宋庆梅

猜你喜欢
生存空间发展困境民国
母鸡
“转换性使用”原则的分析及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生存空间探索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我国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及发展中的问题
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