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的设计与思考

2017-03-13 16:47欧阳丽罗金彪
职教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欧阳丽+罗金彪

摘 要: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分层设计与实施系统的、完整的管理制度是基础。依据制度分析理论的指导与校企双主体参与人才培养的现实特征,尝试建构了国家战略层、行业战术层、校企实施层等三个层级主体的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框架,并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详细阐述了校企实施微观层面的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应涵盖的总体内容。基于制度的顶层规划、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提出国家宏观决策层要加强立法,完善政策;中观战术层要规范标准,加强监管;微观实施层加强谋划,系统推进的完善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制度分析;管理制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欧阳丽(1974-),女,湖南邵阳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务处长,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罗金彪(1974-),男,湖南邵阳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职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就业市场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广州地区为例”(编号:2013A226),主持人:罗金彪;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八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政府、企业和高校‘三螺旋框架的视角”(编号:2017B18),主持人:罗金彪。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4-0028-07

现代学徒制是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师徒制”教学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校企深度合作、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向指导为支撑,以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为纽带,具有“双主体”(学校和企业)、“双身份”(学校学生与企业学徒)、“双导师”(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合同”(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等特点。现代学徒制被认为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1],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实践者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指出,各地要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12月,教育部召开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要求各地系统规划、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2015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2号),遴选出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含17个试点地区、8家试点企业、100所高职院校、27所中职学校以及13家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引,为地方及各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提供了政策依据与试点方向。现代学徒制进入由点到面、由小范围试点到大范围铺开的实质性推进阶段,并成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对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而言,因其具有完善的制度体系、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技能人才培养由传统“师徒制”转向现代学徒制表现为水到渠成,不但成功转型而且已成为欧美国家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反观我国的现代学徒制,一定程度而言,更多是在英国等国家的影响下,是“外源性”而非“内源性”自发、自觉生成的,并处在由传统“师徒制”向现代学徒制趋近的转型过程中。转型阶段社会主体认知的多元化、制度的缺失、固化的路径依赖等因素,决定了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绝非一蹴而就,尤其是现代学徒制实践过程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问题均需在实践探索中加以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有效保障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质量?制度是组织发展的基础,也是制约个体理性选择的依据。从国内外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不同领域的发展改革来看,建章立制以明确相关利益者的责权利、规范并约束相关利益者的行为是各国的必由之路。按照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要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无论是在培养方案设计层面还是在实施条件、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均有别于传统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支撑体系,尤其是建立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运行和过程监控,是现代学徒制实施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的设计依据和原则

(一)设计依据

1.理论依据:整体视域下的制度分析理论。按照理查德·斯科特的理解,制度即“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2],即制度需成为社会不同阶层共享的共同价值观与准则。制度分析肇始于经济学领域,主要受新制度主义启发,融合了多元学科的分析方法,以制度为分析对象,分析制度的产生、演变以及解决制度与行为、制度与组织、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间关系问题的理论[3]。目前,多学科领域均将制度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制度分析也成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研究范式,并在不同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分析理论,包括制度变迁理论、路径依赖理论、合法性机制理论、组织趋同理论。该理论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共享性,即制度制定前,需充分了解各方诉求;制度制定过程中,需争取相关利益者积极参与,在共享观念、共享思维下完成制度的重构。二是动态性。即需用动态或进化的眼光来考察制度的生成与发展。三是整体性,坚持系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系、相互依存的。四是具体化,即在研究方法上带有具体化倾向,着重研究微观层面的制度。制度分析理论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即按制度理论的思路分析所要讨论的问题,或从制度层面去寻求对研究对象的深度解释。本文拟从制度层面讨论现代学徒制的相关问题。

制度分析理论为突破以学校为主体、基于学校发展设计的管理制度提供了改革视角,并对以双元主体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即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的重构需兼顾不同主体的利益,需在观念共享前提下制定与践行;需既考量学校育人目标,又考虑企业以经济效益为先的办企宗旨;既要考虑内部因素,也要结合外部因素;既要考虑国家政策制定的理念,又要结合各校实际,体现制度的可行性与实施特色;需突破路径依赖,动态调整制度内容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需更多关注微观层面的问题,即关注学校、企业、学生及学生家长多主体之间多方面的利益诉求,形成內容具体、操作性强的系列管理制度体系等。

2.现实依据:校企双元主体参与的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因素相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传统学徒制等模式的提升与递进。无论在实施主体层面还是在教育场域方面,抑或是培养内容还是培养形式均与传统的、以学校为主要培养场所,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培养模式截然相迥。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人才培养“双主体”。区别于传统的师带徒模式,现代学徒制最突出的特征是将人才培养主体由学校单一培养扩展至学校和企业二元主体培养,具体表现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学生管理、学生的考核评价等均需坚持校企双主体、校企共同参与,使得育人的主体由学校向学校+企业结合转变。

二是人才培养“双场所”。传统的人才培养,主要依托学校教室、实训场所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及职业素养的养成,校企双主体参与的现代学徒制,则需在学校完成部分职业素养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在合作企业完成其他课程及专业技能课的学习,由此使得人才培养的场所由单纯的学校转向学校+企业两个不同的场域变化。

三是育人过程“双导师”。传统的育人过程主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完成,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各个环节,均需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完成,需由校内教师向校企双导师转变,从而形成教学及教学管理“双导师”的育人特色。

四是教育对象“双身份”。传统的学校人才培养其教育对象的身份是学生,现代学徒制中的教育对象具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作为在校学生,得遵守学校的组织纪律;作为企业的学徒,则需恪守企业的文化与规章制度,双重身份使然,受教育对象的管理也由单纯的学校管理转向校企共同参与的双重管理。

五是培养制度“双规范”。校内学生的培养,一般遵章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及校内的规章制度;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因部分学徒尚未达到法定用工年龄规定,除遵守作为学生的一般规定外,还需签订合同协议,将校企双方培养的责权利及学生与家长的责权利以合同形式进行确认,确保多元主体在约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形成育人共同体以服务现代学徒培养,使得培养制度由传统的“法规制度”转向“法规制度+合同契约”相结合。

除此之外,现代学徒的培养,无论是对育人的教师或企业师傅,还是为满足现代学徒制培养准备的课室(实训场所)与教材等,均对学校与企业,尤其是以经济效益为首先考量的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的一方学校要按照用人单位要求提升专任教师的素养与能力,按企业文化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培养的另一方即企业需按照教书育人的要求提高企业师傅的育人水平,需改造车间以适应相关课程的现场讲授等。

(二)设计原则

从上文对制度分析理论的基本特征、现代学徒制的独特性分析来看,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的设计需以创新观念为指导,着力推进管理制度变迁,尽力避免新制度对现有制度的依赖;要在共享观念前提下,校企双主体依法办学,力求在“学理”(合乎教育规律)和“法理”(合乎法理要求)之间达成有机统一,突出特色,避免相互模仿造成趋同现象。可以说,制度分析理论为我们设计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既明确了设计方法(要突破路径依赖)、设计要求(要合法合规、避免组织趋同),又提供了理论方法层面的指导,即需遵循国家有关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宏观政策,以确保相关利益者的最大利益为前提,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成设计科学、规范有序、各方参与、利益兼顾、运行高效、体现各校特色的制度体系。制度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立足教书育人理念。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目的,在于培养对接企业需求与标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非为企业提供阶段性的劳务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培养过程中,均需坚持教书育人的中心地位,不断完善与之配套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条件。为此,与现代学徒制相关的利益主体,需在教书育人这一理念前提下设计与重构管理制度,并使得制度体系覆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保障现代学徒培养的高质量。

2.注重系统化的分层设计。一方面,从国家到地方,从地方到各高职院校,需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层制定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兼顾培养模式的整体性。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一般应包括五个环节:即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内容(课程体系)、实施主体(师资队伍)、组织形式及所需的条件(教学环境)、效果的评测(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无论哪个层级制定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制度,均需针对这五个环节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实现教学过程全覆盖、管理要素全涵盖,并在制度内容上做到国家层面宏观指导、地方层面中观部署、各高职院校和企业微观具体实施,实现各层级管理制度有序衔接。

3.秉承多主体共同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涉及到多个主体,并体现出校企共同参与的特点,为此,管理制度的设计需坚持教师、企业、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共同参与,充分考虑和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体现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制度特色。

4.坚持动态调整与完善。我国现代学徒制尚处于试点阶段,无论在管理制度的体系上,还是在制度内容上均处在探索阶段。依靠传统的路径依赖或者是把新出台的制度理想化为一劳永逸绝不现实,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进行动态调整应成为现代学徒制制度体系设计与完善的常态化选择。

5.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受教育者既是“学生”又是“学徒”,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的设计,要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出发,具体构建与完善学生在学习、生活、待遇、安全等方面的制度,尤其要维护学生作为企业学徒时的劳动保护、实习待遇、保险福利等合法权益,避免学生沦为廉价劳工。

二、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的体系框架

从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及我国的试点动态来看,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与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实践,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的框架应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进行层级建构,内容上应遵循横向和纵向两条主线,形成相互銜接但又各有侧重的完整制度体系[4]。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理论上应包含国家决策层、行业组织战术层、校企实施运作层三个层级,相应的,其管理制度体系也应涵盖三个层级。自上而下的制度体系组织层级构成制度体系的主体,制度文件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战术到操作规程,越来越细化,可操作性越来越强。该制度体系的框架如下:

国家宏观战略层:需要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宏观支持,可以法律法规、条例、方案、意见等形式呈现,主要阐述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背景与意义、实施目标与定位、任务与举措等方面的宏观内容,发挥战略指导、方向引导、工作部署等方面的作用。

行业组织中观战术层:遵循国家的基本要求,结合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重点研制标准、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指南、标准、规范、规划等形式呈现,规范各行各业现代学徒制培养的质量与标准。

校企实施微观层:该微观层为具体的实施层,在遵循宏觀、中观层面制度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培养实际与原有教学管理制度,重构基本涵盖现代学徒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操作性强的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可以细则、规定、意见、办法等形式呈现。制度体系的组织层级如图1所示。

三、现代学徒制校企实施层面管理制度的内容分析

我国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的内容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系列。纵向指的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行业战术层面、校企实施层面的系列制度设计;横向则是指制度设计应考虑制度内容的相互衔接以及在校企环境中应用的适用性、切合度,并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相契合。本节重在分析校企实施微观层面现代学徒制制度体系的建构,并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州铁职院”)为个案进行解释说明。广州铁职院作为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恪守制度分析理论的共享、整体、动态、具体等特征,遵循上文中阐述的5条设计原则,努力寻找校企合作的基础和核心利益点,初步形成了基于区域产业背景、校企联合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微观层面校企共同建构起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学院铁道供电技术等5个专业成为广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成为广东省中期检查优秀试点专业,并承办了教育部首批试点院校经验交流会等,管理制度的引导、规范作用突出、成效明显。广州铁职院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规范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管理制度体系见表1所示。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方面的制度

培养目标与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现代学徒制由校企共同实施,并以企业为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完全匹配企业员工的要求。基于此,这方面的管理制度主要解决如何培养现代学徒、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如何规范培养流程、如何组建班级(方式包括:先招工、后招生,招生与招工衔接,招生与招工同步)、如何管理班级(落实“学生+学徒”双身份)等。广州铁职院充分考虑相关利益者的不同诉求,以《关于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管理办法》、《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组建规定》等两个制度为纲,作为现代学徒制后续制度的基础与统领。

(二)培养内容方面的制度

培养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即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现代学徒制实施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相互交替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双线交织的课程体系,其管理制度主要解决如何构建专业基础技能的学校课程链、如何建立专业职业能力的企业课程链、如何解决理论和实践课时的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广州铁职院以《关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意见》为规范培养内容的主要制度,对现代学徒的培养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保证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规格。

(三)师资队伍方面的制度

师资队伍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将培养内容传授给学生(学徒)的实施者,即由谁来培养现代学徒?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包括学校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和企业的高技术水平师傅(学校兼职教师),双方共同承担培养、管理学生(学徒)的重任。为此,这方面的管理制度主要解决如何激发校内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如何吸引企业兼职教师深度参与学生培养、如何解决校企人员互聘互派与横向课题联合研发等问题。广州铁职院制定了《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师企业工作站管理办法》,将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作为企业工作站的双带头人,并赋予双带头人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等多元责任,确保知识和技能顺利传递、职业素养科学养成,保障现代学徒的培养质量。

(四)教学与生活环境方面的制度

教学环境是为达到培养目标、顺利实施培养内容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即在什么环境中培养人?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由校企共购设备与图书、企业提供场地的教学基地建设模式,这方面的管理制度主要涉及教学设备、学习辅导资料、体育设施、住宿条件等等。广州铁职院针对现代学徒制特点,校企共同制定与实施了《现代学徒制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企业图书分室管理办法》等制度,对企业教学基地的文化建设、图书分室建设等做出明确规定,营造“亦校亦企”的现代学徒工作氛围。教学环境方面的制度,有效规范了企业教学基地建设,确保了现代学徒培养的各环节有序衔接。

(五)考核评价方面的制度

考核评价是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和培养效果进行的检验,即人才培养得怎么样?现代学徒制需要落实校企双方的主体责任,构建起双向介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课岗证融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这方面的管理制度主要解决如何按照学校学历教育和企业学徒的要求,建立起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技能评价等方面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标准等问题,尤其需要突出企业的评价主体地位,实现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双向介入的考核评价办法。广州铁职院以《现代学徒制学生(学徒)考核与验收管理办法》)为制度,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考核与验收标准。

(六)其他方面的制度

现代学徒制的突出特色是校企深度合作,及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体系中学习场所对学生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熏陶。这种校企交替教学、双向培养的模式,需厘清校企双方在各个培养环节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因此,这方面的管理制度主要解决校企双方如何介入、如何实施教学组织与运行管理、如何实现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的有效衔接等。广州铁职院以《学院关于明确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权利与义务的意见》等制度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校企合作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

由于现代学徒制的推行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者,关乎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广州铁职院虽已出台了上述管理制度,但由于实施过程中面临许多新情况、出现许多新问题,又在上述制度的基础上出台了3个补充规定,充分体现现代学徒制制度的动态性、发展性。通过上述制度的践行,广州铁职院有效保障了多元主体尤其是学生的合法权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从被动转向主动,合作初衷从解決当前问题转向着眼于未来发展,合作方式从松散转为紧密,实现了从订单培养向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快速升华。

四、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的几点思考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种具备典型“跨界”特征的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跨越了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课堂与职场的特质,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跨界教育”。虽然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雏形已初步显现[5],但由于处于试点阶段,在理论层面缺乏系统研究,在实践层面缺少成熟的国内经验可供借鉴。就制度建设层面而言,三个层级均还有努力的空间。

(一)宏观决策层:加强立法,完善政策

国家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战略中起着主导作用。就我国而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参照的依据是《职业教育法》,但从其法规条文来看,还存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容不够健全、责权利不够明确、法律规则要素不够完整等不足。如作为规范职业教育行为的《职业教育法》,一方面,不能全面且详细地规定校企合作双方的行为与关系,另一方面,企业主体地位不够明确,企业的责、权、利不够清晰,实习生与企业间的关系也不够明确。校企合作法律规则要素不够完整,具体表现在缺少惩罚条款与激励措施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离不开制度的有效保障。第一,国家可以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与实施要素,完善《职业教育法》的内容,以进一步明确现代学徒制的国家制度性特征;第二,借鉴英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国家建立或出台类似《现代学徒制法规条例》,以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并赋予学徒制合法地位等,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宏观层面的政策和法律依据。第三,加强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的有机结合,建立国家统一的资格框架,实现职业资格制度与学历学位制度融通,将各种类型(学历或非学历的)的现代学徒制纳入国家教育培训系统体系,扩大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范围[6]。

(二)中观战术层:规范标准,加强监管

行业组织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和市场信息的传播者,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战略中发挥引导作用。从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现况来看,行业组织的作用可以说是缺失的。为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中观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职业标准建设,包括每个岗位需求的标准化,每一种岗位需求能力的标准化及与之配套的各种标准化实施方案等。另一方面,要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作用,对招收学徒企业的“培训资格”进行把关和监控,推行企业资格准入制度,为校企双方的教学安排提供咨询,并协调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第三,可借鉴英国等国家“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经验,以行业协会为第三方,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进行监管和质量考核[7]。

(三)微观操作层:加强谋划,系统推进

校企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发挥主体作用。对企业而言,重点在于转变观念,结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立企业发展近期、中期与远期人才培养与储备战略,改革原有招工制度,将企业招工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对学校而言,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双主体参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突破以学校为主体的制度路径依赖,做到顶层谋划、系统设计。另一方面,要坚持边实践边完善的理念,在实践中动态调整或补充制度内容,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避免组织与制度趋同现象。要根据现代学徒制对应的职业岗位,进一步在课程、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现代学徒的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的有机融合。拓展培养内容,将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等纳入学徒制中,通过学徒培训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学习,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与实践,既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意志,也是自下而上、由点及面的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与探索推广的现实诉求。本文初步分析了现代学徒制制度体系的理论依据、设计原则及制度体系的构建框架等,并从校企实施的微观层面,探索分析了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的内容范畴。制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从制度链、制度网到制度体系的持续调整、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如何形成环境认可的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并由此建立起合法性机制,如何建立体现各校特色、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制度体系以化解制度上的趋同性,彰显制度的实效性,是现代学徒制深入实施、全面试点必须解决的难点,也是今后研究者与实践者探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赵有生,王军,张庆玲,刘金华,逯家富.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72-74.

[2][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三版)[M].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6.

[3]杨震,等.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分析——基于制度分析理论视角[J].科学管理,2013(8):29.

[4]李晶华,李海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2):81-83.

[5]郭全洲,谭立群.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基本框架及运行机制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123-127.

[6]汤霓,石伟平.我国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核心要素与制度保障[J].中国高教研究,2015(8):102-106.

[7]马建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制度配置与政策创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7):68-72.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现代学徒制在经管专业的实践应用与探索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