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萍,曲 霞
(1.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广大青年作为时代的开拓者,中华民族的接班人,必须要勇于承担时代的重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实现中化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1]
进入二十一世纪,对综合性人才培养要求已突显出新的发展态势。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高度凝结和集中表达。大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发展局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生活化教育指的是将教学活动、课余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塑造以人为本的学生愿接受、喜参与的课堂、课余教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学理基础主要包括几大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学原理与方法、西方认同理论等等。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属性上看,具体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支撑理论的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际的运用办法,科学社会主义则指的是着力达到的价值目标。三者相互融合起来,既具备相对独立的特性,相互之间也具有紧密的发展联系。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的时候,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项内容,在教学中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教师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设立相应的“过渡教学区”,确保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能够既有逻辑性,又有重点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是我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沉淀的宝贵的政治精神和财富。它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在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中,深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结合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改革创新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在一起,使大学生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感受到更加深刻的教育思想。
3.思想政治教学原理与方法
加强学生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是探究思想政治教学原理。思想政治教学原理在各个学科理论体系中具备稳定性、普遍性和根本性特点,能够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具备体系化、科学化和基础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而言,有意识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和研究,将逐步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增进各学科专业人才的学习培养质量,以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相互融合。
4.西方认同理论
欧洲心理学家泰弗尔和特纳提出了“认同理论”,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心理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指导理论。以西方认同理论为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广大教师具备更加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通过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使个体能够实现和维持积极的社会理念,获取思想尊严,减少价值混乱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树立大学生积极的核心价值引导。西方认同理念依赖客观社会物质而存在,对客观物质存在着相互影响、辅助的作用。
1.时代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和普及具有一定的学理基础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中央针对我国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予了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弘扬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等方面进行集中的学习。并通过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广大党员及人民加强教育实践。[2]具体的思想体系涉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2.发展依据
当前形势下,一种价值观念要想成为人们所熟悉的发展理念、成为人民群众参与价值评判的共同标准,就需要形成一种思维共识。这种思维模式经历着从认识到接受到学习到认同最后到践行的推进阶段。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体现着,积淀着深厚的群众智慧,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意识。同时,这种共识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人民大众在客观上评判是非、感悟善恶、欣赏美丑、了解荣辱的重要衡量标准。通过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路径,能够使社会成员之间达到共同的评判标准,结合人们的生活实践情况,起到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社会资源的作用。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教育的认识较为单一,对生活化教育的认识也不够充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不但能够使学生在德育模式上更加接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充分践行了“生活即教育”的发展要点。通过全局的德育教学角度,逐步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各项困惑和问题。使德育教学和现代生活相互连接,改变学生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让他们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创造者和接班人。[3]
3.思想依据
从社会思想形态上看,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人民群众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思想意识更加开放和灵活。社会的转型升级不断加速,相应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转变。这些困惑在社会形态上,体现出了更加复杂的形态因素,使人们对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逐步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思想意识创新讲话中指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热潮,匡正人民群众的思想态度、明确价值取向,使核心价值观念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有待夯实
尽管一直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被作为党的意识形态来进行传播,但是在理论思想的宣传力度上,仍然不够深入。各大主流媒体虽然不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但是没有考虑其“生活化”的发展背景,无法让大学生清楚的理解其中的内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仍然停留在表面上。同时,在宣传的形式上,仅仅通过新闻报道、政府网站或者张贴标语等手段进行说教,难以激发大学生在思想上的普遍认同,“重理论轻实践”的发展现象较突出。
2.市场经济给人民群众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开放式的经济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推进,它在给予人们更加富足的物质生活条件后,也对我国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同方面的利益格局相互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教育问题、环境问题、医疗问题等。大学生无疑处于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时代之中,复杂的环境为他们提供成长资源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产生了更多的焦虑、挫折之感,由此折射出来的发展隐患也越来越多[4],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网络舆论暴力等。
3.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生活中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后,大学生受到了西方思潮的一定影响,体现在生活习惯、思想心态等方面。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理论思想、价值观念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很多大学生喜欢过“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但是对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七夕节”“端午节”“清明节”却存在着一定的忽视。对“孔孟之道”“儒家思想”知之甚少。盲目崇拜学习西方的思想主义,导致“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在大学生群体间不断滋生。
4.复杂的网络价值观念造成的冲击
当前形势下,信息的的传播渠道十分丰富,在传播内容、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实现了多渠道的传播模式。在生活方式上,足不出户便能够购物、订餐、交友,过于依赖手机和互联网,使很多大学生成为了“宅男”“宅女”。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中的热门话题、新闻讯息、视频消息能够充分激发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兴趣和能力。但往往是过分依赖借助于图片、文字等感受动态信息的同时,对思政教育纯理论知识的接收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心理。
在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家教育部的重要指示,积极利用各种教育时机和教学场所,开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积极找寻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平台。
1.调动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所拥有的校园文化生活异常丰富,无论是参加校园活动,还是参加校外社会性活动,都能够成为丰富大学生经历阅历的重要方法。因此,大学生们也更加喜欢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为此,学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记录、收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优秀成果,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可以结合不同阶段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的理解程度,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推进。
首先,要利用不同院校的生源结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团学组织骨干作用,为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榜样,使这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团体能够以自身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对其他学生起到价值引领作用。继而帮助更多群体的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文化思想去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倡导的价值准则。其次,鼓励广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普通学生参与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来。用他们来发声,弘扬正能量。通过组织筹划“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大赛”“思想智慧的先行者”征文比赛等系列校园比赛,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价值观念所倡导的深刻含义。
2.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把握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要坚持行胜于言的发展原则,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足功夫,使教育变的更加生活化、日常化、具体化,力争让每个人在每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感知价值观的内涵,感悟价值观所倡导的思想。高校教育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新宣传教育表达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定期深入到校园进行授课,给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最为权威、易懂、精确的发展解读。开展符合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宣传模式,并借助于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形象、不同的教育案例,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概念,成为一项“需要从细节做起、从自身做起”的常态化教育方针。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借助于“全民读书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劳动节”等时节,组织学生欣赏相关的文艺作品、文艺汇演、歌曲表演等活动,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宣传表达形式。让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具备内驱力,主动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赋予的文化影像,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铁人王进喜》 《建国大业》等优秀影片,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优秀、独特的文艺作品,逐步拉近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作用,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正面的宣传和引导。[5]
3.促使校园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他的成长都和校园文化的塑造息息相关。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案例,适时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作用、党的基本知识。充分利用电子屏、微信、校园广播、动画作品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自觉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时代发展中,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的生活化、现代化发展途径,教师需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创造出适合学生接受的网络思想教育发展平台。运用新媒体和网络媒体的重要力量,使学生能够在新旧思想的融合下,感受到深刻厚重的价值理念熏陶。
例如,可以借助于时下热门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优秀、富有深意的文章作品及文艺采访,向大学生宣传先进的文化思想和接地气的凡人善举、凡人小事,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批判社会不良风气,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或通过“微电影”“微小说”“微声音”等形式,举行健康的娱乐赛事,拉近大学生和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准则的距离。
4.建立符合大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服务体系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未来即将步入社会,在实践中找寻自己的价值,最终要面临相应的社会制度和工作制度。因此,教师要在大学校园中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激励和引导,通过设立“校园文明之星”“学院优秀青年”等评选机制,建立一个全面有效健全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可以争取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使大学生对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更多的智力支持。例如河北省曾经针对大学生群体开设了“河北优秀大学生网络评选”等活动,通过网络投票、教师投票、学生投票等形式,使大学生践行者能够在生活中有尊严、有获得感、有认同感,在社会发展中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6]
综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置于生活化细节中,不仅能使受教育者更好的处理一元化与多元化之间的发展关系,而且从践行模式上,也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践行,更需要使社会各个群体产生认同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努力拉近学生和价值观念之间的距离,通过有声有色的教学手法,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机制观生活化教育的要素载体,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发展的优秀人才。
[1]班华,薛晓阳.学校道德生活教育模式的探寻与思考[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112-114.
[2]《天津教育》编辑部.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J].当代广西,2014(5):5.
[3]颜晓峰,常培育.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点睛之笔:论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6):5-8.
[4]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1-258.
[5]李少斐.实现核心价值观与大众生活世界的有机融合[J].理论视野,2013(3):14-17.
[6]聂启元,朱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与对策[J].求知,2016(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