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孝四,唐志娟
(1.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5;2.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方面现状不容乐观,急需全面加强。
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高校,其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上,在立德树人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领导不重视、教职员工忽视、学生轻视。急功近利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高职院校建设初期,领导的主要精力大都放在新校区建设等外延扩张问题上,无暇顾及内涵建设,包括立德树人工作。实现规模扩张之后,主要精力转移到建设示范、骨干或优质学校等内涵建设问题上。体现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重点是抓校企合作、品牌专业建设、核心课程建设、国际合作等问题。立德树人不仅没有成为学校中心工作,而且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绝大部分教职员工基本上都存在忽视甚至漠视立德树人的问题。最常见的说法是,思政课上了有什么用?德育就是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学校应该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就业,学生需要实实在在地掌握一门技能。高职学生自身受社会大环境及学校小环境的影响,同样存在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对思政课和一些人文类课程不“感冒”。
第二,立德树人工作实效性差。首先,思政课教学效果差,成为高职院校中抬头率较低、逃课率较高的一门课。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思政课是所有高校中改革措施最多、成效最不明显的一门课。不少学校的思政课教师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采用信息化手段,制作精美的PPT,把市长、企业家、校友等请进课堂,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及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学生,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但是效果普遍不尽人意。其次,立德树人工作没有形成合力,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差距太远。思政课教学一般都是单打独斗。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校内协同和校企协同机制。有些教师和职工不仅没有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重点工作,没有和思政课同向同行,甚至走向逆向逆行。再次,立德树人工作缺乏有效的方法。一方面是因为做人的思想工作本身难度就很大,另一方面和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关系密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也呈现全球化态势,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极大地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解释现实的难度。在这种形势下,包括思政课教学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陷入困境,难以找到有效的方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立德树人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高校和全社会追求的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发挥校内外有关人员的作用,调动各种德育资源,建立多种协同育人机制,才有可能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协同育人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适用的方法。“西方国家比较注重全社会思想教育的协同,注意不同的教育主体及教育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间的相互配合。[1]”
协同育人机制的首要表现是全员育人。广义的全员育人既包括校内全体员工,也包括校外相关人员,即所有有关方共同参与立德树人工作,共同努力把高职学生培养成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校内育人主体主要有三支队伍: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后勤队伍。他们在立德树人方面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和育人的形式等都不尽相同。
管理队伍包括党政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主要任务是坚持管理育人、制度育人、思想育人。所谓管理育人,就是通过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产生影响。管理者的行为如果是人性化的、以服务学生为目的的、处处为学生着想的,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起到“身教”的效果。所谓制度育人,主要是通过建立一套德行的制度发挥其育人的作用,这一点需要引起高职院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制度德育的发起者杜时忠教授认为:“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制度建设优先于道德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德育要重视德育制度建设,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培养道德的个人。[2]”比如关于贫困生的认定与资助制度,如果能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那么学生就会相信和接受这些理念,就会更加热爱国家和社会,就会懂得关心人和帮助人;反之,如果这套制度存在漏洞,让一些家境本来较好的学生骗取了国家助学金,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行骗也是一种获取利益的途径,人与人之间难以相互信任。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学校方方面面的制度,把不道德行为屏蔽在制度之外,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工作。所谓思想育人,主要是辅导员、班主任等直接从事教育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走出人生困惑。辅导员队伍兼具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部2017年9月份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3]”除了思想引领,辅导员、班主任还要注重言传身教,发挥管理育人、榜样育人的作用。
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的主体,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主要包括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两大类。基础课教师中的思政课教师以立德树人为主要任务,既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素质。依据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职院校还要把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推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应该都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思政课教师之外的其它各门课教师也应该认识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利',而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和每一门课程应该负有的共同职责和使命。[4]”所有教师都要坚持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做人的道理,传播正能量。
后勤服务队伍在高职院校全员育人体系中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这支队伍大概有两类人员,一类是学校职工,一类是校外服务公司职员。学校职工可以通过加强教育与管理发挥他们在育人中的有效作用,校外职员则是一支比较难以掌控的力量。高职院校应该探索建立校外后勤服务人员的准入制度、培训制度和监督制度,发挥他们在全员育人体系中应有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及贴心周到的服务影响学生。绝对不能把后勤服务完全交给市场,放任不管。
高职校外育人主体涉及面相当广泛,对学生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学生父母、企业师傅、外请专家学者等几类人员。学生父母是一个被严重忽视的育人主体。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在学校遇到的各种问题一般都会第一时间告诉父母,也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帮助,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发挥现代通信的优势,建立与家长的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比如辅导员或班主任可以建立家长微信群、QQ群等,经常和家长沟通交流,实现家校协同育人。企业师傅也是一个重要群体,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指路人,这支群体的作用需要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来发挥,学校可以给予理论上的指导,企业可以给予制度上的支持。外请专家学者的作用主要是前沿知识的引领,人格魅力的熏陶等。对高职院校而言,需要加大聘请专家学者的力度,发挥他们在立德树人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营造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新生开学之际,会邀请特聘教授给学生上开学第一课,以专家的智慧开启高职大学生新的人生征程,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习近平同志对高校立德树人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表现。所谓全程育人,主要是从时间维度上讲的,意指把立德树人贯穿于高职大学生在校三年甚至毕业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把课内育人与课外育人、校内育人与校外育人结合起来,甚至要注意与高中阶段的衔接。所谓全方位育人,是指要运用各种载体和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在全员育人的前提下,全程育人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比如与高中阶段的衔接问题,可以通过家长联系高中老师,了解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表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校内三年学习期间,除了课内育人,特别要注意课余时间、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以及实习期间的教育。
笔者认为:首先,实现全程育人必须建立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协助,实现家校共同育人。其次要加强与学生干部的联系,建立学生情况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要畅通与企业和企业师傅的沟通渠道,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在全程育人过程中,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地位非常重要。与家长、学生干部和企业师傅的联系都要以他们为主,发现情况后的第一教育者也是他们。
当然,在了解学生情况方面,思政课教师及各门课教师,实习指导老师,宿舍管理人员,学校值班人员等都要积极参与。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学校也要有相应的教育和处理机制。比如若属思想问题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及时疏导,若属生活问题相关部门要及时给予帮助,若属心理问题要反馈给学校心理教育和咨询机构等等。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联系学生、反馈情况、解决问题的机制,实现全员参与、全程育人,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全方位育人主要有课堂教学、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制度育人、实践育人等形式。课堂教学是高职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思政课又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发挥好主渠道作用,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是课堂育人的基本方向。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就提升针对性而言,思政课教师要和辅导员、班主任密切配合,或者兼任辅导员、班主任,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就提升亲和力而言,思政课教师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理论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话语体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习近平同时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向同行”,要求各门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4]”各门课教师要和思政课教师一样,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要贯彻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要求,“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5]”把行业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结合,打造融人文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于一体的育人文化,培育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网络育人是信息化时代对高职立德树人提出的新要求。现在的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明年开始将以00后为主,95后00后都是网络原住民,网络世界伴随着他们成长。高职教育必须适应这种现实,努力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网络的消极影响,利用好微信、微博、QQ、校园网等网络平台,完善好在线开放课、资源共享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发挥好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助力立德树人。制度育人是高职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前文已有论述。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如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三下乡活动、实习活动等,发挥实践的隐性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在领导重视的前提下,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调动校内外各种资源,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培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张园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运用的困境及其消解[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200.
[2]杜时忠.制度德育十年研究与前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24.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A].2017-09-21.
[4]孙熙国.育人重在全过程全方位[N].光明日报,2017-01-17(13).
[5]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A].201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