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钊,万 龙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康 钊,万 龙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求是对专业精神和师生共同发展的执着追求,但在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偏离常态,并由此造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边缘化、对象性意识化、角色复杂化和机械化是当代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综合症。要彻底破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错误认知和实践偏差,就必然要求其专业发展走向中心化、自我意识化、角色定位化和动态化。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困境;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便成为一种必然。由于相关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已然走向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而对专业精神却关照不足的尴尬境地。特别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处的边缘地位和自身的特殊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最大的难题。专业水平不高、实践能力相对较差是目前困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最为严重的问题。此外,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偏见和角色期待是造成其专业发展受阻的又一关键因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需要通过破除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错误认知和冷眼旁观的消极心态得以解决,并积极探索和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尚存错误认知,并严重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边缘化、对象性意识化、角色复杂化和机械化是使当代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的四大综合症。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边缘化的现状消解了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在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体现,其始终处于学校教育舞台的边缘。从工作环境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办公地点与其他教师的办公场所和教学区域相距甚远,与其他教师交流的机会也不多,因而极易受到区别对待并形成离群之感。另外,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策划、宣传并付诸实施。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其他教师的情感交流较少,心理辅导工作又似乎干扰了各科任教师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因而难以得到学校和其他教师的理解与支持。在这种形势下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无疑是步履维艰,也自然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工作过程中的孤掌难鸣和工作结果的不理想难免会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游离于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划之外,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受阻的关键因素,也是当今素质教育实施的最大困境。在教育实践中,通常把心理辅导当作是形式上的美学,束之高阁,供人玩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应在教育中占有重要一席,而且应表现其生命活力,但事实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处的地位极其尴尬。不仅是因为学校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冷眼旁观,更可能连教师的权威性都受到极大的挑战。在很多学生的眼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过是摆在那里的空架子,既不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任何影响,也不决定自己的能力发展水平。直至中考和高考前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才难得站在万人瞩目的舞台中央或慷慨激昂或轻声细语,引导、鼓励学生为最后一战书写辉煌,这种主体性的体现是其它任何时间都难以比拟的。然而,这恰巧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尴尬处境。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来讲,一方面,这种边缘化的地位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施展,从而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内在价值产生怀疑;另一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冷落消解了他们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师者的尊严受到严峻挑战,致使他们在教师群体中难以找到归属感。从学生教育的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边缘化的地位使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而造成巨大的浪费。如果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末,就不可能避免教师疲于奔命和学生日夜苦战而收效甚微的尴尬局面出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虽能扮演各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助推剂,但绝不只是辅助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边缘人,更不是出现心理问题和重要教学事故后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应和其他教师一样具有同等的教学权利和教师地位。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对象性意识化的导向形成了教师工具化的现状
有学者认为,教师发展本应该是个体作为为师者存在而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发展却承载着一个外在的目的——社会的客观要求,而使人的发展被曲解为师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1]其实,教师专业发展并不内在地包含工具理性主义的价值观,功利化的倾向也并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错误认知才是导向教师发展对象性意识化的决定因素。
与其他教师一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淡薄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在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始终在教育规划者和管理者所预设的框架中进行,从而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以某些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为例,由于培训的时间、方式和内容根本没有和受训教师进行对话协商,导致参加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过于被动,自然也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另外,就教师发展的现实情况而言,教师发展的内容、途径、动力和思维方式仍然以知识技能、专家引领、外在规约和对象性意识为主导。[2]在这种导向下,心理辅导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和职称的评定成为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孜孜追求的最高目标,而教师专业精神和自我发展则被蒙蔽或抹灭。如此一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便成为教师追名逐利的幌子,有的教师甚至不顾职业道德操守,用金钱换取一篇篇毫无自己主见的论文以夺得这名利场上最后的胜利。当然,我们并不否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地位,也不否定职称评定程序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应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三者发展的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是唯命是从的奴隶,也不是教育管理者手中的工具,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也更当渴求内在精神生命的发展,其所承担的职责是要实现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从这个层面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其他任何教师都应更加强调其主体性地位,否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便成为空谈。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角色复杂化的错误认知混淆了其自身的职业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学校教育情境中所扮演的专业角色是多方面的,且容易与德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的工作相混淆,从而产生角色混乱的心理矛盾。[3]从根源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之所以呈现出复杂的角色关系,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认识还很模糊,另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对自己的职业功能缺乏正确的理解。而一旦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复杂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命题将是毫无意义的提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其自身的职业功能,其专业发展更应体现“专业意蕴”,即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到专业领域并在此过程中展现专业精神。
在教育实践中,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常除了要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外,还承担着学校的思政工作和德育工作。而这种工作范围的延伸往往会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思政工作和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较大的差异性,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中常常顾此失彼。同时,由于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就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如果让他们去完成如此错综复杂的教学任务,那么可想最终的结果将是失败的,甚至会引发系列教育问题的出现。也许有人会质疑:“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隶属于德育管理的系列,并且心理健康教育本就和德育或思政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什么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范围扩充到德育领域或思政领域呢?”我们对此怀疑深感忧虑。就目前的教育实际来看,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承担德育工作后不仅不能妥善地解决学生的道德修养问题,反而对自己拿手的心理辅导任务也有心无力,从而造成某些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双重失败的不良局面。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成是德育工作者,那经过专门而系统的德育培训的教师又该摆在什么样的位置?这样不仅不能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反而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职业功能应当是科学利用心理学科的原理和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械化的走向否定了全员参与心理辅导的现实意义
自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直接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提出以来,“专业化”便成为了各学科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但这种机械的专业发展模式否定了“非专业”教师在特定领域所能起到的作用。而一旦教师发展陷入彻底专业化的死循环中,教师所进行的教学便被分割开来,教学也就成为各科教师所组织的互不相关的机械活动。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者并不矛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不是阻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其他教师的联系,也不否定其他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但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清醒的认识,其他教师只重视自己所担任课程方面的教学,在心理辅导方面却一片空白,从而使教师难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无法及时有效地帮助其缓解心理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问题很有可能会变得异常复杂化,而此时再企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帮助解决问题,无疑会加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负担,在短期内也很难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普遍不高是不争的事实,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这样的事实前提下,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来补救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然而,在这场震耳欲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浪潮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被希冀成能够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真正勇士,而其他教师则与心理问题的辅导变得毫无关联。在这场教育变革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像一颗缺少阳光的幼苗一样毫无生机。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学生各种复杂的心理问题。而这二者所引起的心理冲突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根本无心专注自己的专业成长,也难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特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只依靠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独当重任的话,“心”的教育将会变得异常艰难,素质教育也将无从谈起。
尽管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但只要坚定信念破除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所存在的错误认知和实践偏差,拾起勇气和信心探索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就一定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真正走上专业发展之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心化:建构专业发展结构的理论模型
“心理教育是以心育心,以人格陶冶人格,以个性影响个性的复杂教育艺术。”[4]心理教育的顺利实施与否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的成败,更决定着个体发展的成败。一个没有“心”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教育,也注定被历史所遗弃,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是承担着心理教育这一重大使命的工程师,因而也必将走向教学改革的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应当解决的是长期以来社会和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搁置在教育舞台的边缘而使其专业地位难以凸显的基础问题。显然,心理辅导不只在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的积极干预,也在于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完善为目的。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边缘化不仅消解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内在价值,而且对其他教师的教学影响巨大。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就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从边缘走向中心,这种有效转变必将缓解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
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放在各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心位置,不仅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充分发挥其职能,而且对各学科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作是整个教学的中心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妄自尊大,也不否定其他教师的主体地位。相反,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避免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对其社会角色认识模糊所引起的教师专业发展受阻、教学资源大量浪费的教育问题。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全面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各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专业发展结构。这种教师专业发展结构不仅可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专业精神得以体现,更能为整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增添活力,从而把教师的个体发展、教师的群体发展及学生的发展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条不紊地促使我国教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化:从强调专业发展向重视自我发展转变
在当代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教师不应当只是对教育规划者唯命是从的简单执行者,而应当作为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而存在而不是作为教育规划者和教育管理者手中的工具而存在。在工具理性主义价值观的诱导下,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为教师争名夺利的名利场,甚至连“教师专业发展”命题的科学性都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指责。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性的潮流,是改善教师地位和条件的应然举措,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能因为教师专业发展遇到种种困境就开始否定一场伟大的教师教育改革实践。很显然,教师专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并不是其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为教师专业发展走向了对象性意识化的错误发展模式。因而,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扫清障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化的回归就应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和自我发展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意义重大,尤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言,自我意识化的专业发展走向更能引领其走向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专家引领及同伴互助的发展路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提升的过程,更应该是专业精神得到升华的过程。故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德性涵养、精神追求以及作为育人者的勇气不应被淡化。如果简单地把教师作为客体,机械地安排培训课程,并企图通过选拔机制来诱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知识难以运用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其他教师及学生的关系应当是双向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当是在这种双向关系中不断完善自身认知结构、锤炼自身专业能力和提高自身精神素养的过程。这种强调自我发展的专业发展模型不仅有利于解决长期困扰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倦怠问题,更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以解决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不同于其他任课教师,有其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心理辅导比其它任何学科教学都更能体现艺术性,而艺术性的高低无法完全依靠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体现,还必须依赖其自身的精神修养和敢于担当的师者之魂得以创造。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重建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由于当前教育管理部门尚未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明确的定位,在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其他科任教师相比,在教学课时、教学成绩和教学评价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还须承担学校的德育或思政工作,有的甚至会去教其自身并不擅长的语文和数学等所谓的主科以赢得相应的尊严和发展权利。这种复杂化的专业发展取向不但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而且失去了教师专业发展所应有的意义。
提倡教师专业发展必然应当体现教师的“专业意蕴”。如果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功能缺乏清醒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不可能走上真正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要理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责所在和更加明确的角色定位,从而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同时,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等同起来,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较少关注学生价值观念和政治主见的引导,而德育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它直接指向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政治主张和道德行为。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区别开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具有积极意义,并将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否重新拾起自信并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逻辑和经验以外的假设是多余的,一切既无逻辑自明性,又缺乏经验证据的命题和概念都必须从知识中剔除,以此为科学的发展扫清障碍”。[5]我们十分赞同英国哲学家威廉·奥康的至理名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以这种经济思维原则为指导,可以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最好专业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另外,德育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果非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看成是德育工作者的有效替代,那么不仅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成为空谈,而且也可能浪费大量的教学资源并导致心理教育和德育的双重失败。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师,他所承担的职责更多应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明确了自身的角色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才能在教育改革中有效发挥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动态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心理化的辩证统一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改革的几十年实践收效甚微的事实表明,教师专业发展自提出以来就逐渐陷入到过于强调“只有专业化的教师才能做好专业领域的工作”的机械化的发展模式之中,这种发展模式直接否定了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应当破除这种静态的专业发展模式,从而转向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心理化的辩证统一的科学思路上。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十分令人担忧。专业水平不高、科研能力欠缺、专业培训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走专业发展的道路。然而,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还不足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复杂的现实困境。由于其他任课教师担任着较多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很多,是直接影响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他人,因而其他任课教师在心理辅导教育工作中具有特殊优势。要想弥补当前中小学心理辅导教育工作的诸多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就应当加强开展教师的心理辅导培训工作,并要求一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也应当面向所有教师,从而推动教师全员参与心理辅导。[6]从现实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发展水平也还远远不够,因而其他任课教师参与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发展的前景来看,专业心理化也是帮助和促进心理辅导教育全面渗透到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必要举措。这不仅能够缓解心理辅导教师专职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各科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够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及时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沟通,形成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默契配合,那么就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互补。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要破除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边缘化倾向,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心化取向;要矫正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对象性意识化的错误导向,转向更加注重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摒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复杂化的倾向,明确自身所应承担的职责;更要突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械化的障碍,注重教师全员参与心理辅导。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1]伍叶琴,李森,戴宏才.教师发展的客体性异化与主体性回归[J].教育研究,2013(1):119-125.
[2]李方安.论教师自我发展[J].教育研究,2015(4):94-99.
[3][4]崔景贵.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问题与角色定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4):4-7.
[5]西方哲学史编写组.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167.
[6]康钊.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技能提升策略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26.
(本文责任编辑:江 东)
Dilemma and Outle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ANG Zhao,WAN Long
(SchoolofEducation,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637009,China)
The core requir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constant pursuit of the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common developmen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ut in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it deviated from the original target,causing the dilemma which is the lack of endogenous powers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arginalization, objective consciousness, complication and mechanization are the syndrome of contemporar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reak the deviation and wrong cognition completel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toward to the centralization, self consciousness, role definition and dynamic.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ilemma, route
2016-02-15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3SA0021)
康钊(1968-),四川蓬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及课程与教学论。
G650
A
1672-5905(2017)03-0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