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根竹, 宁尚洁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金根竹, 宁尚洁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不仅可以显示出大学生对公共活动的参与度,还可以体现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志愿者的组织因素、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促进大学生群体参与主体的志愿服务发展的主要路径为培育志愿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坚持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创建志愿服务文化气氛,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参与度;影响因素
高等院校不但需要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且还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这一举措不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而且也能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认知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因此,研究影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参与度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制订提高大学生参与热情的措施,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重大。
1.1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精神
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大学生公共参与志愿服务的精神”,志愿活动是志愿者将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的福利以及队伍的团结紧紧地联系起来,是体现公民对公共领域和公共利益的自觉认同程度。培养此类志愿服务精神可以充分体现现代公民的参与意识。大学生志愿活动作为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有效方式,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这种方式,培养大学生主体参与志愿服务的精神。
1.2 有助于发展慈善事业
我们需要认识到,慈善事业不但是为了让人们捐钱和捐物,其中还有大批服务者所付出的辛苦劳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既可以亲身感受传递爱心的重要性,也能够更多地和弱势群体接触,充分理解他们的困难,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激发每个大学生志愿者的从善之心,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被服务对象的坚强,从而帮助自己实现更好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积极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对社会进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3 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志愿服务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帮助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方式。例如,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和内容丰富的活动载体,从而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2.1 服务项目没有实质性的服务内容
高校作为和大学生有密切关系的外部环境,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责任。但是,很多大学生均表示他们所处的高校并没有要求他们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没有实质性的服务内容,也没有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所谓的志愿服务,带有作秀成分和功利行为;志愿服务形式过于单一,总是清扫广告、扫大街、帮助孤寡老人或是帮助弱势人群等等。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缺乏积极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志愿服务项目轻内涵、重形式。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对象不能只是局限于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而是应该将服务视野扩展至社会成员,这样就拓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能够提高服务效率。
2.2 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首先,实践行动停滞,认知行为前后矛盾。大量青年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活动时,其行为与认知之间有冲突。从思想认知上而言,大学生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为了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他们愿意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对社会和需要帮助的人尽其所能。但在实际的活动中,很多大学生的志愿行为只是临时的,不能长期坚持。正是这种认知能力致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只是表现为一种形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益或慈善活动,甚至有时为了所摊派的任务,不愿参加一些真正有意义和需要长时间服务的项目。很多大学生都很热情,但是在具体志愿服务中却没有激情,也就是实际行动落后于思想意识,对志愿者服务认知有误解,对志愿服务内涵了解不透彻。在某些方面,只是单纯以为志愿者服务就是志愿者对其他人表示爱心的一种方式,只是无偿的,而没有“受益”,这种错误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方面的发展。
2.3 公益精神弱化,没有社会支持资金保障
市场经济主体对利益的最大化给社会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使得社会道德缺失,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只是对自身生活与学习感兴趣,基本不会关心慈善事业,也没有任何奉献精神,这些实际情况直接削弱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益精神,致使大学生的志愿活动得不到广泛推广。大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本身是没有代价的服务,但是志愿服务的过程是需要资金支持的,增加服务项目势必会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这些资金不能依靠大学生自己来提供,因此只能依赖社会上的个人或企业资助,而这些资助资金主要是提供给一些和政府有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很少提供给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就目前而言,很多高校都没有给大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服务氛围,也没有专门的资金保障大学生可以后顾无忧地做志愿者服务。
大学生志愿服务资金保障机制不完善,这是造成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大大阻碍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并且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越晚,社会公益服务的理念就越难以深入人心,仍会存在不尊重志愿者或是志愿意识薄弱的问题,最终会导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的意义被人们忽视,无法得到社会的支持和重视。
2.4 家庭生活中对志愿服务教育的缺失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其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家庭对志愿服务教育的缺失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中国家庭教育方式有一些缺点,大多数父母只关注孩子成绩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却忽略了孩子品德思想以及人格的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格培养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是90后,这些孩子大多是娇生惯养成长起来的,志愿服务活动对他们来讲不仅可以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对他们的人格成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但是一些家长本身没有参与过志愿服务或根本不了解志愿服务活动,也就忽视了对孩子开展志愿服务教育。
2.5 组织定位不明确,组织形式没有自愿性
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过于传统,依然是利用政府投资来展开。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大部分资金都是依靠共青团组织提供,致使出现“半官方性或是官方性”的情况。这样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的性质出现认知偏差,造成他们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有点官方行为的组织虽然能够解决好成员和组织间的松散以及人员流动问题,但与志愿者所提倡的“自愿”理念不符,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参与服务活动的热情,进而引发大学生抵触志愿服务,这样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想要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就难上加难了。
2.6 法律制度滞后,缺少志愿服务的环境
志愿服务缺少法律的保障。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到当今,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来对志愿服务进行规范,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出台了关于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条例,比如《黑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广东省青春志愿服务条例》等等,但是这些条例具有政策性,并不具有法律性质,其可操作性和强制性仍然需要提高。因为志愿活动到目前仍然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致使社会上对志愿活动不支持、不理解的情况时常发生,志愿活动逐渐变成了个人自愿参与活动的行为。志愿服务活动中很多问题都需要法律法规的维护和保障,比如一些志愿者活动经费的保障、一些危险性志愿服务活动的安全保护等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法律维护,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系统较为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和政府、民间组织的支持息息相关。但是我国的志愿服务却主要是志愿组织的责任,与政府和民间组织没有任何关系,群众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不够,他们并没有把志愿服务变成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大量的大学生不是很了解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主要是在校期间,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大大减少。
3.1 培育志愿奉献精神,坚持核心价值体系指导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党的建设、国民精神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大学生不要任何回报而自愿参与社会建设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指导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进头脑、进课堂和进教材的速度。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来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指导,继而使大学生具有科学理论武装且共同的社会理想。
3.2 提升大学生参与度,创建完善长效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资金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切实保证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利益,保证他们的合法利益对于保证志愿者服务活动顺利开展作用巨大。通过公募基金会捐赠和企业赞助等方式来帮助大学生志愿服务,以此来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所出现的资金问题。其次,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如培训制度、招募制度等,保证大学生在志愿者服务组织中进行的每项活动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进行工作。再次,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使用一些物质补偿或是精神激励方式来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对于表现优异的大学生给予奖励,奖励形式包括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以物质奖励为主。同时对于因为一些主观原因需要退出的志愿者,按照相关制度,对那些曾经兢兢业业从事志愿服务的退出人员给予奖励,良好的奖励制度是促进志愿者服务组织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最后,考核制度要有效执行,对于一些表现较差的服务者,应及时进行提示和警告,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志愿者进行培训,进而提高他们的责任心,使他们能够以更加认真和敬业的态度来对待志愿服务工作。
3.3 着重大学生的精神培养,营造志愿服务文化氛围
著名学者赫钦斯认为,“任何时代,大学生都是依靠具体的精神指导来运作的,只有当大学生精神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机构存在时,大学生组织本身才得以更好的发展。”大学生精神实质上指的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存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有着特别气质的文明成果,其中主要包含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和创造精神。而大学扮演着传播、传承、创造知识的角色。换句话讲,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有效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着巨大作用,而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在参与这项工作中也能体现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高校更好地教育大学生。加大力度传播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并着重大学生精神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也有助于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志愿者服务体系,让其成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推动力。首先,要组织大学生多参加献爱心、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其次,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养力度,形成较好的校园志愿服务文化氛围;最后,多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献爱心活动,并定期组织有关社会公德的经验交流活动。
[1] 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2010(3):56-57.
[2] 廖爱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与志愿体系构建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86-88.
[3] 邱晓飞,王文杰,杨蕾.高校志愿者保障机制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289-291.
[4] 贺芳,于岩.国外大学志愿者活动的主要经验及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9-81.
[5] 廖菲,陈杰.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总体建设的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9(8):92-93.
[责任编辑孟蕴华]
2017-07-06
金根竹(1984-),男,江苏海安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5.019
G641
:A
:1671- 7864(2017)05- 0061-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