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2017-03-12 19:23张锡钦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工作

张锡钦

(广东药科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张锡钦

(广东药科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引导意义,结合当前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从免疫层、监测层、处理层、防护层、组织层、保障层六个层面提出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新机制。

新媒体;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新媒体时代,在“人人都是新华社”、“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网络成为社会舆论交锋的主要平台和载体,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作为高校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范围内反映并影响着校园舆情的生成与发展。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更愿意选择互联网方式对一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青年学生已经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着眼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既是做好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要任务,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1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

网络作为当今社会一个表达观点的窗口和容纳舆情的空间,已经成为舆情的策源地、集散地和交锋地,高校网络舆情成为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1]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出现了诸多新特点。

1.1 网络舆情发展惊人化

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达5.94亿。当前高校大学生3647万,而其中网民所占比例高达95%以上。随着 4G网络手机的普及,手机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平台运行日臻成熟,大学生利用这些即时通讯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看法,随之而来的校园网络舆情就出现“现场直播”。由于即时通讯平台具有快速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功能,同时高校大学生是个充满青春活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尤其是对电脑技术有浓厚的兴趣的青年群体,这从客观上促使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速度变得更为惊人。

1.2 网络舆情极速社会化

网络舆情本身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有时高校里面有一些焦点和热点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办学过程中学校的内部问题而已,但肩负着培养国家人才的高校极易受到社会的关注。在互联网上,大学生结合自身利益表达或阐述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并形成良性的互动,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发展。相反,一旦有些问题被“有心人”利用,就会点燃舆论导火线,并极速传播,从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使原本大学生网络舆情很快成为社会网络舆情,进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1.3 网络舆情领袖平民化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内容丰富,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但主要问题集中在教育教学和后勤服务方面。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在网络上参与讨论,主要集中表现为提意见、求助解答和发泄个人情绪。同时,高校“网络舆情领袖”随着某个话题的产生而诞生,随着话题结束而消失,在整个网络舆情中很难准确地找到舆论领袖并与之有效地沟通互动,导致高校对大学生舆情的研判更加困难。因此,这种网络舆情领袖平民化的特点给网络舆情带来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高校网络的安全与稳定带来威胁。

2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

2.1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存在说教式、单一式、僵化式和被动式局面,育人成效不明显,难以适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媒体打破了时空限制,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充分串联,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课等网络课程及时、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因此,高校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及时监测和科学引导,主动融入到大学生群体中去,尽可能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更好地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

2.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传统舆论的生态环境,还深刻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群体。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表达思想观点的窗口和容纳舆情的空间。新媒体时代,及时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离不开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因此,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和平台,扩大覆盖面,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3 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是校园网络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监测和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主动化解网络舆论危机,将校园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当前,我国正处于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中,高校与社会以及高校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合作更加频繁,高校网络舆情更加具有复杂化、多样化、多变化特征,做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是保障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对净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3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网络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网络舆情事件依旧频发,效果还不尽人意。

3.1 网络舆情研判不够准确

准确把握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提高网络应急能力,是高校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仍有部分高校没有及时更新网络文化育人的工作理念,出现了舆情调控设备硬件和队伍建设软件上的双缺失,很难及时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到位,导致整体上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研判能力不强,一旦发生紧急突发事件,往往贻误舆情应对的最佳时机,致使舆情事件不断扩散,使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3.2 网络舆情应对方式单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给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果不积极主动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不能解决好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就会严重影响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近年来,高校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应对方面,普遍存在被动应对、回复信息单一等问题,新媒体技术使用率不高,仍处于传统新闻媒体的应对方式。实际上,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最重要的平台,同时他们也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参与校园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讨论,如果高校管理者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网络知识和应用能力,不能保持与大学生线上线下互动,将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3.3 网络舆情引导被动滞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意识到网络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普遍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认识不够,存在偏见甚至不愿意接受“虚拟世界”的声音。没有建立健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应对、应用等一系列工作机制,一旦出现网络舆情危机只能被动应对;没有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领袖的引导,不能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也是造成舆情引导工作相对被动的重要原因;对现有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他们对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不及时、反应缓慢,不能及时处理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工作出现被动局面。

4 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

随着新媒体成为引爆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参与公共事件讨论。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创新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新机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4.1 强化正面教育,构建学生意识免疫层

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首先就应该做好大学生思想“源头”的教育工作。[2]高校要充分发挥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精心策划多渠道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活动必须遵纪守法;利用网络舆情案例对大学生进行典型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制造和传播有害舆情信息的严重性,强化法律意识,遵守网络公约,自觉杜绝制造和传播有害舆情信息。

4.2 优化收集手段,构建信息发现监测层

网络信息具有信息量大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仅靠人工收集的办法很难做到全方位收集并及时处理信息。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紧研究信息检索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优化技术手段,实现人工智能整合,构建一个全面的信息发现监测层,及时引导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向预定目标发展,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引导,提高工作的效率及针对性。

4.3 建立研判依据,构建舆情预警防护层

高校要提前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借助“大数据”平台对可能引起高校大学生关注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舆情研判和舆情走向关注,并根据其严重程度分别采取相应的预警机制。[3]要求信息员密切关注大学生舆情信息的发展变化,收集涉检信息并负责汇总分类,及时进行分析研判与信息上报,采取应对措施,把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

4.4 创新引导方式,构建舆情信息处理层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更多地体现在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情感交流,高校应克服传统本位思想,改变过去那种“单一引导”的网络舆情处理方法,如转变过去“以我为主”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的工作路径、“官方话语”为“大众话语”的宣传方式、“我说你听”为“你说他说”的倾听模式。通过创新引导方式,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5 设立专门机构,构建舆情工作组织层

首先,高校要在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框架内,制定结合校情实际的校园网络舆情工作引导的规章制度,对师生参与网络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和引导;其次,成立网络舆情监控科等专门机构,或与有关机构和部门合作,密切关注网络信息,及时掌握网上大学生动态,做好校园内部的舆情分析,加强对校园微信、微博、QQ、重点论坛等媒介的监控力度;最后,健全大学生利益表达诉求机制,通过拓宽大学生的利益诉求渠道、理性沟通对话方式来保障其舆情表达的权益。如引导大学生通过校园社团组织等途径来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从而做好大学生的情绪疏导和转化工作。[4]

4.6 加强队伍建设,构建舆情应对保障层

一要加强网络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对宣传队伍、网络管理员、网络评论员、网络跟帖员和有影响力的校园领袖人物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研判和应对能力,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弱化或删除网络负面舆情信息,助推形成客观理性的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环境。二是要加强网络思政研究队伍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网络意识形态思想,提高网络舆情研判水平,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及时捕捉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将网络舆情研究与大学生现实问题研究紧密结合,提高网络的育人作用。

[1] 刘史伟,姜丹,单中元.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社科纵横,2014,29(7):134-136.

[2] 郑洁,白崭.网络社会发展问题研究[M].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45.

[3] 郑洁,陈一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视域下的网络舆情引导[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1):126-129.

[4] 陈均土.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0,186(11):84-87.

[责任编辑吴保奎]

2017-07-16

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策研究”(2016WTSCX04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常态下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17JDSZ3010);广东药科大学“创新强校工程”资助项目“新常态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模式研究”(2015cxqx175,粤教科函[2016]12号,2015GXJK05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常态下高校贫困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GD15XJY3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常态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发展型资助对策研究”(15G56)。

张锡钦(1979-),男,潮州饶平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5.014

G206;G641

:A

:1671- 7864(2017)05- 0044- 03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工作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不工作,爽飞了?
大学生之歌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选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