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

2017-03-12 19:23:50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建设

陆 宁

(商丘师范学院 图书馆, 河南 商丘 476000)

地方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

陆 宁

(商丘师范学院 图书馆, 河南 商丘 476000)

智慧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未来模式。在阐述智慧图书馆内涵的基础上,确定地方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原则,分析地方高校建设智慧图书馆所面临的困难,提出地方高校建设智慧图书馆的“三结合”策略。

智慧图书馆;地方高校;建设策略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加强图书馆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随着智慧城市概念及其理念的推广并逐渐深入人心,智慧图书馆也成为图书馆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智慧图书馆的出现,标志着图书馆在经历了传统的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等发展阶段后,现在已进入智慧图书馆发展阶段。智慧图书馆在图书馆发展史上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必定会彻底改变图书馆的建设方式、服务理念和服务领域。

1 智慧图书馆的内涵

1.1 国内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认识

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目前还处在萌芽阶段,学者对智慧图书馆概念和内涵的认识还不是很一致。国内较早提出智慧图书馆概念的是严栋,他认为,智慧图书馆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1]。2011 年,董晓霞等以北京邮电大学智慧图书馆示范系统为例,认为智慧图书馆就是“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综合”[2]。其他学者也对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徐以斌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在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等智能技术,通过高素质智慧馆员的复杂劳动,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和管理[3]。吴吉玲认为,图书馆的技术智能化重构、图书馆的虚拟化和图书馆主客体混同化是智慧图书馆的本质[4]。在诸多学者提出的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中,王世伟提出的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受到多数学者的关注。王世伟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高效、便利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发展和数字惠民为本质追求,是现代图书馆科学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互联、高效、便利是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征[5]。

分析以上概念可知,学界对智慧图书馆的认知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对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外延及本质特征的阐述不是很深刻,说明学界对智慧图书馆的理解还不全面,对于智慧图书馆有别于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本质特征尚不是十分明了。

1.2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在深入分析和深刻理解“互联网+”、大数据和云服务等与智慧图书馆息息相关的技术的背景下,参考学界对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我们认为,不论技术如何变化,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集聚和发散体系的本质特征不会变,保障社会所有个体公平、低成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的功能不会变。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智慧图书馆就是新时期借助互联网、物联网,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感知、信息识别和移动通讯等先进信息技术,收集、存储、挖掘、管理多样化的海量数据,为使用者提供分布式、互动式、无时空限制的信息服务。此概念从技术、内容、目的等方面较全面地说明了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2 地方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原则

2.1 有所作为原则

建设智慧图书馆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技术支撑,即使一些知名高校的图书馆,建设智慧图书馆也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普通高校图书馆建设智慧图书馆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首先要有所作为。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图书馆是高校为师生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服务实力、服务能力的体现,更是一所高校的标志。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必须有所作为。

2.2 因地制宜原则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内容繁杂,工程量较大,涉及的新技术较多,而且很多新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成本也较高。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智慧图书馆时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适合的建设内容,采用合理的技术设备,做好科学的时间安排,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设计方案、建设方案,既要克服畏难情绪,也要避免好高骛远;既要立竿见影,也要长远打算。

2.3 自力更生原则

地方高校建设智慧图书馆要抛弃“等、靠、要”的思路,不能放弃争取外部的支持,但更主要的是依靠地方高校自身的努力。地方高校要将建设智慧图书馆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不仅仅是图书馆自身的任务;地方高校要将建设智慧图书馆作为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智慧图书馆建设项目锻炼出一支涉及信息科学、通讯技术、图书情报、电子传感、互联网、GIS等多专业、跨学科的人才队伍。地方高校应将智慧图书馆建设作为高校建设的重大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通过学校科研基本业务项目、人才培养基本项目组建人才队伍,筹措资金,充分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建设智慧图书馆。

3 地方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面临的困难

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部分高校图书馆虽然已经开展了智慧图书馆建设,但也只是部分的技术改造,还很难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目前我国学者主要从技术、策略和架构三个方面探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技术方面,学者基本上都关注云计算、大数据和 RFID 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袁志秀研究了RFID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6]。李浩探讨了大数据与智慧图书馆的关联[7]。赖群等研究了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在建设智慧图书馆中的作用[8]。更多的学者是从宏观角度(建设策略)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譬如,武龙龙提出从图书馆和外部环境相结合、图书馆主动转变两个方面建设智慧图书馆[9]。郎玉林从保障机制、战略规划、发展策略三个方面提出建设智慧图书馆[10]。在智慧图书馆架构研究中,金敏婕从技术角度出发,将智慧图书馆放到智慧城市架构中,提出了智慧图书馆架构[11]。黄辉从服务层、数据层和识别层三个层次建立了智慧图书馆架构[12]。

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的研究很少,在实际建设中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目前,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智慧图书馆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资金。地方普通高校在图书馆建设上的投入是非常少的。黄燕华分析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公布的高校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库中2008—2012年5个年度的155所高校图书馆资源购置费基础数据,发现2012年普通高等院校图书馆资源购置费平均为481.6万元,211高校为1068.6万元,985高校为2214.3万元,211高校、985高校分别为一般高等院校的2.23倍、4.60倍[13]。地方高等院校在一般高等院校中的经费情况又稍差。因此,资金缺乏是地方高校建设智慧图书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领导重视不够。教育部在2015年12月31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指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许多地方高校领导认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水平低,既不能产生科研成果,也不能取得教学成绩,更不能创造效益,反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对图书馆建设不重视,把图书馆看作普通的后勤辅助机构。许多地方高校把图书馆当作收容院、安置所,把学历低、能力较弱的人员安排到图书馆,只做简单的图书借还工作,从来不搞学术性活动,更遑论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智慧图书馆建设。

(3)图书馆自身动力不足。地方高校图书馆由于自身在学校地位低,缺少话语权,主动建设图书馆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由于学校领导不重视,导致图书馆科研实力薄弱,对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敏感度不够,认识不深刻。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智慧图书馆建设没有兴趣,害怕新型图书馆建设会增加对自身的要求,害怕自己不能胜任新形势下的工作。

(4)技术人才匮乏。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很多新技术的支持和研发,而地方高校图书馆在人才结构和学历结构上都很难达到要求。地方高校图书馆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中的占比都远远低于教学院系,而且年轻骨干人才较少,从事信息技术、信息分析、图书馆学、情报分析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匮乏。

4 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策略

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智慧图书馆,应该采取“短期与长期相结合、馆内和馆外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三结合”策略。

(1)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并且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地方高校建设智慧图书馆要循序渐进。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制订科学合理的建设实施方案,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安排建设工作,先进行简单易行的工作,如自助服务系统、新媒体互动平台、手机APP移动借阅系统等;然后再进行数据挖掘、海量数据云存储与信息实时传输、统一公共平台建设等较为复杂的工作。这样短期内有一定的成效,可以迅速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建设智慧图书馆的信心,减少资金一次投入量,减轻资金压力。另外,通过顶层设计的实施方案,长期有序地坚持建设,避免半途而废和人走事息等现象发生。

(2)馆内和馆外相结合。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是地方高校自身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全校的大事。因此,建设智慧图书馆需要地方高校全校动员起来,各部门、各院系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涉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空间信息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感知技术等,具有相关技术力量的院系要提供技术支撑。经济管理专业、社会心理专业的教师要参与智慧图书馆软环境建设,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心理,为智慧图书馆科学管理提供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效果评价以及科学决策依据。图书馆作为牵头单位和协调单位,负责智慧图书馆的功能设计、方案制订、空间配置等顶层设计工作,特别注意与校领导的沟通。校长是整个智慧图书馆建设项目的领导者。通过馆内、馆外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自身资源,降低智慧图书馆建设成本,凝练“智慧科学”领域的专业团队,提升学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能力,从而增加地方高校为地方服务的范围和水平。

(3)学校和社会相结合。地方高校建设智慧图书馆要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建设、地方智慧城市建设和地方信息社会建设结合起来。要引进人才、资金参与智慧图书馆建设,同时利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技术队伍和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的相关产业和项目。争取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把智慧图书馆建设定为地方高水平信息中心建设,为当地群众和地方经济服务。

[1] 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32(7):8-13.

[2] 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等, 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3] 徐以斌.试论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智慧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5(6):194-197.

[4] 吴吉玲.数字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比较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2):43-45.

[5] 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6):22-28.

[6] 袁志秀.基于 RFID 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7):6517-6518.

[7] 李浩.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关联研究——用大数据打造智慧图书馆的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4(6):31-34.

[8] 赖群,黄力,刘静春.借助“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J].新世纪图书馆,2012(5):46-49.

[9] 武龙龙,杨小菊.我国智慧图书馆构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新世纪图书馆,2013(5):34-36.

[10] 郎玉林.智慧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5(4):77-79.

[11] 金敏婕.智慧图书馆——构建智慧城市之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4):17-20.

[12] 黄辉.基于物联网标识体系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8):41-44.

[13] 黄燕华.近5年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经费投入差异性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6):31-35.

[责任编辑吴保奎]

2017-06-28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15-GH-277)

陆宁(1983-),女,陕西澄城县人,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建设和文献计量学研究。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5.012

G250.7

:A

:1671- 7864(2017)05- 0037- 03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飞跃图书馆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
智慧决定成败
网球俱乐部(2009年9期)2009-07-16 09: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