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新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龙学研究的新视野
——评林杉对《文心雕龙》的研究
李兆新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在《文心雕龙》写作学研究方面,林杉的成果十分丰富。从写作学的视角出发,他的一系列论著从不同方面对《文心雕龙》的学术价值进行了全面阐释,为龙学研究开辟了新路。他的研究特色鲜明:解读贴近实践;论证严密周详;说理深入浅出。
林杉;《文心雕龙》;写作学
在《文心雕龙》研究领域,林杉堪称大家。作为著名龙学家,林杉对《文心雕龙》的研究聚焦于写作学角度,与传统的龙学研究路径迥异。他潜心治学,数十年如一日,成果十分丰富。他的专著主要有“三论”和《文心雕龙》(译注),论文主要有《文心雕龙性质问题述评》《文心雕龙文术论今说》《刘勰“论文叙笔”今辨》等。他的论著从不同方面对《文心雕龙》的学术价值进行了全面阐释,特色鲜明,为龙学研究开辟了新路。
一
林杉的龙学研究专著“三论”,即《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1]《文心雕龙文体论今疏》[2]和《文心雕龙批评论新诠》[3]。与其他龙学研究成果不同,林杉的“三论”不是从文学理论角度,也不是从文章学角度,而是从写作学角度展开研究的。该系列专著在体例上有两大特点:一是调整了原著的篇目排列顺序,更方便从写作学角度展开论述;二是每一篇都按“原文译注”“内容提要”“疑点辨析”的体例编排,更方便读者阅读和思考。现分别予以介绍。
《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对《文心雕龙》创作论(林杉在后续研究中将其修改为“文术论”)部分,进行了集中研究,是林杉“三论”的开山之作,林杉在其“导论”部分开宗明义,明确提出《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典型的写作理论专著”。这一思想贯穿于“三论”的始终。该书打破常规,将《文心雕龙》原著分为“作者修养”“篇章结构”“技法运用”三编展开研究,这样安排更好地体现了文章写作的基本规律,反映了文章写作的动态过程。《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在继承、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独抒己见,理据详实地破解了写作实践中的许多疑难问题。
《文心雕龙文体论今疏》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的“姊妹篇”,主要研究长期不被学界重视的“论文叙笔”部分。林杉从各体文章写作指导角度出发,将其分为三编:上编从文学性文体写作角度出发,主要研究《辨骚》《明诗》《乐府》《诠赋》《谐隐》《杂文》等;中编从一般实用文体写作角度出发,主要研究《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史传》《论说》《诸子》《书记》等篇;下编从宫庭专用文体写作角度出发,主要研究《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等篇。林杉十分重视刘勰“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文体论建构模式。他认为,这不是“对前人所论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以写作为旨归的有机整体”,尤其是“敷理以举统”,所占的篇幅虽不大,但它是全篇内容的“结穴”所在,前面的三项内容,都是从不同角度为突出它服务的。
《文心雕龙批评论新诠》是林杉继《疏鉴》和《今疏》之后推出的第三部《文心雕龙》研究专著。林杉视野开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文心雕龙》批评论,该书编排体例表明了这一点。《文心雕龙批评论新诠》上编针对《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以“文之枢纽”作为批评论的理论基础,统领全书;中编针对《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以“杂论”(余论)作为批评论的主体;下编针对《明诗》《乐府》《诠赋》《体性》《通变》《情采》《指暇》,以文体论和创作论的有关篇章作为批评论的范例和参考。
林杉在批评论范围方面打通了“原”“评”“体”“术”,更切近《文心雕龙》的实际,还以“六结合”概括《文心雕龙》批评论的特点,即“批评论与创作论的结合”“鉴赏与批评的结合”“批评标准与批评方法的结合”“肯定与否定的结合”“分散与集中的结合”“批评与现实的结合”。“六结合”从多个方面阐明刘勰批评观的丰富内涵,反映《文心雕龙》各个部分、各个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林杉强调“所谓批评论,则是依附、从属于创作论,为创作论服务的”。他的“写作本位”观一以贯之,再次彰显了《文心雕龙》的批评是“写作之批评”,而非“批评之批评”。
林杉的“三论”在研究思路上具有共同点:一是集中梳理、阐发《文心雕龙》的写作理论,而非文学理论;二是综合各家之说,在此基础上或择善而从,或另立新说;三是重视写作实践的作用,以之检验写作理论。“三论”各自的特点与内容侧重也非常明显:《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重在“辨”,即辨析创作论的诸多疑点;《文心雕龙文体论今疏》重在“今”,即阐述文体论的现代意义;《文心雕龙批评论新诠》重在“新”,即重新界定批评论的范围。
林杉译注的《文心雕龙》[4]综合了其“三论”的研究成果。该书的主要特点是着眼于《文心雕龙》的本体性质,把它作为一部文章写作理论著作来解读,并用来指导写作实践,使学习者能执术驭篇,提高各体文章的写作能力。在校勘上,该书博采众家之长,择善而从,达到很高水准。全书由题解、注释和译文组成。题解在每篇之前,概括此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歧疑,浓缩“三论”疑点辨析之优长,篇幅较长,学术含量高。注释、译文均在每段之后,注释注重吸收、借鉴各家的考证和研究成果,力求简洁准确,并验之以写作实践,避免孤立地以词解词和生硬地旁征博引;译文则忠实于原文,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重在贯通前后文意。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力求雅俗共赏,是该书显著特色。
二
林杉的成果以专著为主,以论文形式呈现的并不多,但它们的价值不容小觑。
《文心雕龙性质问题述评》[5]发表于1991年,早于《疏鉴》。该文全面考察了自“龙学”诞生以来有关《文心雕龙》学术性质的不同认识,指出《文心雕龙》既不是文体论专著或文章学专著,也不是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林杉认为,《文心雕龙》虽曾被誉为古代文论的“百科全书”,但就其本体而言,它是一部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写作理论专著。由《疏鉴》所开启的《文心雕龙》写作学研究,其源头正在于此。
《“志气统其关键”辨——〈文心雕龙·神思〉札记之一》[6]围绕“志气统其关键”中“志气”一词展开。林杉首先列举了龙学家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见解,从写作实践出发对其一一予以辨正;然后立足对《文心雕龙》的文本精读,综合马白、陈思苓等人的观点,并结合作为《神思》篇补充的《养气》篇,以及古今学者的写作理论研究和写作实践,旁征博引,得出结论。林杉认为,《神思》篇的“志气”不宜解释为世界观、思想感情、意志等,应当把它视为写作构思过程中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以“才学识”等修养为基础,凭借精力与体力、心境与情绪、激情与欲望、勇气与信心等诸多因素所形成。正是这种精神状态对文思之开塞起着“统其关键”的作用。
《刘勰“论文叙笔”今辨》[7]发表于1999年,早于《今疏》。后被收入《今疏》,作为该书的代前言。该文从各体文章写作角度审视《文心雕龙》论文叙笔部分的价值和意义,概括了它的主要特点,肯定了它的主要成就,并对它的局限性作了实事求是的辨析。
《刘勰“养气”说今探》[8]一文与《“志气统其关键”辨——〈文心雕龙·神思〉札记之一》一文,从材料到观点都可以互相佐证,堪称姊妹篇。在该文中作者指出,“气”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各家之“气”,含义很不一致。刘勰《养气》所言之“气”,不是道德精神修养,不是养生之道,也不是作者的气质、个性和作品风格,而是以作者才学识力诸多方面的修养为基础的,在写作构思过程中由体力和精力、心境和情绪、欲望和激情、勇气和信心等多种因素所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气”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广泛体现于古今的创作实践。
《〈文心雕龙〉文术论今说》[9]发表于2004年,针对多年来悬而未决的范围问题、性质问题、要义问题,综合各家说法进行反思和辨析。作者认为,“文术论”篇次并未错乱;《神思》至《总术》19篇不宜总称“创作论”,也不宜称“写作理论和写作规律论”或“写作方法统论”,而应该叫“文术论”,“文术论”较之其他几种称谓更具理论优势和实践意义。林杉此文的主要价值在于恢复了文术论部分的本来称谓,强调了作为《文心雕龙》核心部分的文术论的写作学属性。由“创作论”到“文术论”的用词变化,反映了作者认识的深化。
三
纵览林杉的上述成果,不难发现,他的研究始终立足于写作学角度,彰显其深厚的龙学功底,其成果呈现如下写作特色。
其一,解读贴近实践。毋庸置疑,林杉的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在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深入剖析等方面,林杉的论著与许多高学术含量的龙学著作相同。与其他龙学著作不同的是,林杉从写作学角度展开的解读贴近原著文本和古今写作实践,十分接地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试举一例:
一般地说,作者的世界观对于他的写作确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这主要是指经过作者的构思所形成的思想内容而言……并不意味着作者的世界观对文思的开塞也起着决定作用。作品思想内容的优劣、美丑与文思的开塞虽不无联系,却并不属于同一论题范围。因而用“世界观”来解释对文思开塞起着关键作用的“志气”,就显得有点“错位”了,试想,在丰富多彩的写作实践中,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文思即“开”;反之,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文思即“塞”呢?实际情况是世界观先进者,未必都天机骏利;世界观落后乃至反动者也并不一定都六情底滞,反之亦然。[6]
这里,作者辨析把“志气”解释为作者的世界观这一说法时,没有过多从理论上展开,而是主要从写作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入情入理,令人信服。在同一篇文章中,林杉为了论证“志气是一种精神状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紧扣《神思》篇和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养气》篇;二是梳理自刘勰之后直至当代的作家和学者有关文思开合的论述。前者贴近原著文本,后者贴近写作实践,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其二,论证严密周详。阅读林杉的龙学系列著作,读者在惊叹于他屡有创见的同时,会折服于他的论证严密。如《文心雕龙性质问题述评》一文的基本观点是:《文心雕龙》是一部写作理论专著。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林杉首先列举了有关《文心雕龙》性质问题的四种意见,然后就这四种意见一一进行辨析,指出其不足。在此基础上,他得出了“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典型的写作理论专著”的结论。为了充分证明这一结论,林杉又从《文心雕龙》的写作动因、基本内容与结构、现代写作理论著作与《文心雕龙》的对应关系等角度进行了多方论证。单就写作动因这一点,林杉指出,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间接原因是尊儒宗经和扬名后世,直接原因是为了解决当时写作实践和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后者决定了《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是写作理论专著。林杉的审慎和严谨在他的论著中多有体现,不再赘述。
其三,说理深入浅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龙学向来被一般读者认为是比较艰深的学问,而林杉的系列成果不仅内容上贴近写作实践,而且文字平易近人、深入浅出,能够弥纶群言、独树一帜。就这一点而言,学术论著能做到化艰深为平易,令普通读者也能读懂,实属不易。如《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之《情采》篇的“内容提要”[1]111-116,该节文字先从三个方面分论刘勰《情采》篇有关观点,再总说刘勰《情采》篇的历史贡献、现实意义及存在的不足。本来,作为《文心雕龙》中的一篇,《情采》的文字是艰涩的,所论述的“情”与“采”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的。直接读原文,普通读者多数可能会半懂不懂、似懂非懂。读了林杉的文章,我们却多半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原来,刘勰在此篇文论里主要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它是针对“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文坛现状而发的。《情采》篇为写作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在当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且在当下也很有实践意义。读罢林杉的“内容提要”,再读刘勰的《情采》篇,读者多半不会再有佶屈聱牙之感,反会觉得如沐春风、如饮佳酿。
综上,在蔚为壮观的龙学研究中,林杉的研究引人瞩目。他的研究成果丰富,有《文心雕龙》“三论”、《文心雕龙》(译注),还有数篇颇有份量的论文;他的研究角度新颖,坚持从写作学角度展开研究,为《文心雕龙》研究趟出了新路;他的研究特色鲜明,不仅贴近实践,实用性强,而且论证严密,说理透辟,语言平易,深入浅出。借用裴显生的话,林杉的《文心雕龙》研究“不仅对龙学有贡献,而且对我国现代写作学的民族化,具有重大意义”[10]224。
[1]林杉.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
[2]林杉.文心雕龙文体论今疏[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3]林杉.文心雕龙批评论新诠[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
[4]文心雕龙[M].王志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5]林杉.文心雕龙性质问题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66-73.
[6]林杉.“志气统其关键”辨:《文心雕龙·神思》札记之一[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1(8):4-7.
[7]林杉.刘勰“论文叙笔”今辨[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4):54-59.
[8]王志彬,白宝增.刘勰“养气”说今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1-7.
[9]王志彬.《文心雕龙》文术论今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5-10.
[10]裴显生.王志彬与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C]//文海双舟: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暨文心雕龙研讨会论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
A New Horizon of the Wenxindiaolong Study——On LIN Shan’s Grammatology Study of Wenxindiaolong
LIZhaoxin
(School of Liberal Arts,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Huai’an 223300,China)
LIN Shan’s achievement is very rich in the writing research of Wenxindiaolong.A series of his works and papers which follow the grammatology research train of thought havemade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to the academic value of Wenxindiaolong and opened up a new road for the study of Wenxindiaolong.His research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such as close-to-practice interpretation,closely-examined arguments and explaining profound theories in simple language.
LIN Shan;Wenxindiaolong;Grammatology
I206.2
A
1009-7740(2017)02-0020-04
2017-06-03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写作学视野中的《文心雕龙》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656)
李兆新(1968-),男,江苏淮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写作学和语文教学研究。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