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诗』不能真的变成『背背诗』

2017-03-12 16:52陈永利
辽宁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问青天旷远背诗

◎陈永利

案例

『背诗』不能真的变成『背背诗』

◎陈永利

《望月》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作品。赵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语言平实而传神,营造了深邃、辽远的意境,亦如他笔下的明月一般,给人以清幽旷远的味道。

文中“我”和小外甥的“背诗”部分,小外甥的调皮可爱为文章增加了童趣,而古诗中的月景又为文章平添了几分诗意。小外甥说:“我们来背诗好吗?”这里的“背诗”其实就是“对诗”。可惜的是,很多老师把“背诗”仅仅解读为“背背诗”,这不仅少了童趣,使课堂没有丝毫诗意,还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且看这样一节课——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文中“我”和“小外甥”之间的背诗。男同学读“我”的部分,女同学读“小外甥”部分,我来当裁判。

女生: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男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师:下面女同学读“我”的部分,男同学读“小外甥”部分。

男生: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女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师:下面男同学读“我”的部分,女同学读“小外甥”部分。不过,要求变了,我想请你们合上书,试着背一背。

女生: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男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师:再反过来试试——

男生: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女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师:真不错。这一段后面的省略号告诉我们,“我”和“小外甥”还背了很多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课前老师叫大家搜集了不少,现在给你5分钟时间,看谁记得最多。

(随即教室响起学生背诵的声音,不少孩子闭目晃脑,口中念念有词)

……

这位老师把“背诗”变成简单机械、你来我往的“背背诗”,变成了“死记硬背”。殊不知,这样的“背背诗”学生能记住的又有几首?即使记住了,那千古名诗也早已在孩子眼中失去了魅力,变得拗口生硬,与当年鲁迅读古文的感觉又有何异?看着那些孩子背诵的表情,我知道此时他们的心中没有一丝乐趣,更无一点儿诗意。

要想在课堂让学生也能像文中小外甥一样“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背诗”教学环节也得富有童趣,充满诗意。

《望月》中写道:“‘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小外甥向我挑战了。”“我”是大人,而且是懂得欣赏月景的文人,积淀一定不少,自然沉着自信;小外甥虽是孩子,但“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更是信心满满。强强对话,一定能碰撞出不少智慧的火花。所以这“挑战”就让“背诗”有了“赛诗”的味道,紧张的气氛油然而生;但因“挑战”的双方一位是年长的舅舅,一位是年幼的外甥,年龄悬殊比较大,这落差一下子就冲淡了不少紧张,增添了无数的童趣,又让人觉得生动活泼起来。于是,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里出现了这样的教学对话——

师:今天月色这么好,我们来对诗好吗?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不用;但必须是写月亮的诗句。

生:好。

师:你先说。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你们背的是一首诗里的句子。

师:可以吗?

生:可以,都有月。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梨花园落溶溶夜,柳絮池塘淡淡风。

生:老师背的句子中没有月!不能算。

师:没有?“溶溶夜”,说的是月色溶溶!有吗?

生:有!

师:你再接下去背。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月儿弯弯照楼台,楼高又怕摔下来。(生大笑,说不是古诗,是老师胡编的!)

师:是古诗!这是京剧《望江亭》中的杨衙内做的诗!后面两句是:“今天遇见张二嫂,给我送条大鱼来。”杨衙内也是古人嘛!——你再背。(生笑声不止。)

生:……

师:他被我的歪理邪说搞得有些晕头转向,背不出了。刚才我也有点晕头转向,所以才憋出一首歪诗来的。说实话,这位同学很不简单,大庭广众之下,应对得这么好。下面我们同学分两部分,这一半当“舅舅”,那一半当“外甥”。来个比赛好吗?

(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比赛背诗。)

师:第一轮,“舅舅”败了,因为没接上茬儿。再给一分钟时间准备,然后再比。

生:能不能背山水类的?

师:可以。(两部分学生争相背山水诗,气氛更活跃。)

师:这一轮比赛,不分上下,棋逢对手,平起平坐。

……

很显然,这样的“背诗”自然给人“紧张而又活泼”的感觉,孩子们也自然在“富有童趣”的课堂里求知成长。于永正老师在上完课后的教学反思写道:“当我决定和学生一起‘背诗’的时候,我是做了一些准备的。背什么、怎么能打趣一下,使课堂气氛活跃活跃,我都考虑了,虽然没写进教案里。”他还写道:“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又如何为学生营造出“清幽旷远的气氛”,让“背诗”富有诗意呢?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这一片段时,没有一下子就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而是先领着孩子们对其中的六句诗进行观察体会,让他们在品读中发现“虽然诗人们望着的是天上同一个月亮,但是他们当时的心情却不一样,体会不一样,感受不一样”。有的“因为好奇而呼月”,有的“因为忧伤而问月”,有的“因为思乡而疑月”,有的“因为欣喜而近月”,有的“因为愁绪而对月”,有的“因为思念朋友而思月”。孩子们理解了古诗,那千百年前同一轮月光下吟诵的诗句里“清幽旷远的气氛”就自然浸润开来,荡漾在整个课堂。我们有理由相信,为他们配上德彪西的《月光曲》,那他们的“背诗”就一定入情入境、有情有味,还何愁他们不走近经典,获得传统文化的濡染?还何愁课堂没有诗意?

总之,在“紧张活泼的气氛里”,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学生的“背诗”就不再是“背背诗”了,就一定富有童趣、充满诗意了。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只有这样的“背诗”,才会让我们的孩子对“月亮”有情,对“古诗”钟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李阳)

猜你喜欢
问青天旷远背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倾听
《水调歌头》
苏巴什故城
西江月·初夏饮归
启功背诗
老师,您辛苦了
背诗
中秋感怀(外一首)
与你一起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