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 强
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初探
◎宫 强
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课程体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结合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际,构建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确立并开发主干核心课程,完成了更加优化的主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计划。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校本教材;校企合作;计算机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信息技术应用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从原来的简单文字、数据处理到现在的影音图文等多媒体应用,从过去的PC时代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而与之相应的信息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显得相对滞后,与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置、专业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与计算机的发展及对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造成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设置和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培养的学生必然缺乏对最新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方法的掌握,无法适应社会各种行业对计算机专业化多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二是有些课程开设和课程内容极不合理,许多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却没有开设或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缺乏对学生新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化软件的应用技能的培养。三是教学手段和内容落后,过分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技能,忽视实战操作能力的训练和新技术使用能力的培养。
针对上述困境,中职学校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一)加强课程优化,重构课程体系
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选用课程要突出主干课程,增加新内容,对学生按“双证”资格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建立实用、高效的课程体系。对现用教材进行大胆增删,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编写校本教材。
(二)进行制度创新,实行灵活的教学制度
坚持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积极建立新型的课程教学体系。根据职业资格等级所要求的内容,进行专业项目划分,对每一教学环节逐一量化,加强管理与考核。同时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条件及兴趣,学习其他专业内容,使学生在取得计算机专业技能证书后又能取得其他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等级证书。
(三)加强实训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针对原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较多,实训课时较少的情况,重新调整理论与实习教学课课时的比例。根据培养目标,加大实训、实习设施及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为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
(四)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及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教学
校本教材开发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一线教师共同完成,保证了教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够反映企业生产的最新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及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目标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将素质教育融入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全过程。
(六)制订完善的课程评价和考核办法,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教育评价的标准反映了教育的价值取向。传统的教育评价常常是教育内部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表现评价,缺乏社会需求和时常驱动的直接作用。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课程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即时评价、外部评价和跟踪评价)。
(一)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专业方向
根据信息化技术领域已有的调查结果以及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的分析,信息化人才的合理配置结构应为“金字塔型”,信息化领域中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应用人才的比例,应基本维持在1∶4∶7的比例。当前在人才结构的配备比例上严重失调,由于低端人才短缺(应用型人才、信息化办公应用人才、图形艺术设计师、网络安装与维护师),使得大量的中端人才不得不从事一些非常低端的工作,造成了人力资源上的浪费。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填补低端人才培养的空白,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针对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商务运营、BEWEB(与北大青鸟合作办学的软件工程师专业)等三个专业方向,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紧缺人才。
(二)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组织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是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一个专业教学计划的合理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专业学生就业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优化课程结构,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1.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
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重新搭建以通用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等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项目课程体系。原有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基本采取“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显然已无法满足目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实用、易学、易教,因此专业课程紧紧围绕项目展开,增删教学内容,重点体现技能,评估考核也将围绕项目实施,即专业课程=生产项目。
2.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根据生产项目的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结合职业中学学生的特点,开发的校本教材必须易教、易学、易做,突出“学做合一”,注重实用技能的培训。而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可作为选教内容。
(一)课程体系构建基本完成
我校根据确定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技术—素养—技能—实战”四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了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研究和创新性探索,对课程体系进行认真深入的剖析和探讨,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以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三个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图:
图1 计算机应用方向课程体系结构
图2 商务运营方向课程体系结构
(二)确立并开发主干核心课程
以实训教学为龙头,以多种实训项目为手段,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行业企业,预期开发设计《VB程序设计》《计算机常用软件》《计算机基础》《VFP程序设计》《DW网页制作》等5门优质核心课程,根据四维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建设主干课程的教材。目前已经完成校企合作开发《Visual Basic 6.0案例教程》《网页美工设计实训》《Dreamweaver网页设计项目教程》三本专业教材,并配有符合项目教学的电子教案。
图3 BEWEB方向课程体系结构
(三)课程实施进程计划到位
人才的培养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完成的,课程体系的实施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思路。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和重新排列,编制完成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实施进程表,将每一个学期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进行了计划安排,用来指导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
(四)完成了更加优化的主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计划
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优化课程设置,定位岗位技能课程结构与内容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教师进行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各核心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并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规格、层次和质量的要求,制定了包括计算机应用方向、商务运营方向和BEWEB方向三个方向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保证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在全国中职学校技能大赛“电子商务”项目比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各二次,在省市大赛中也多次获得第一名,BEWEB专业学生在全国“青鸟杯”网页设计、贺卡制作等比赛中,也多次获得一等奖。
[1]杨文娟,韩华.构建学分制下适应市场需求的中职课程体系[M].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7):15-16.
[2]施新生,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中职课程体系[M].2005(12):44-46.
[3]杨文生,浅析山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建[M].教育教学论坛,2015(16):253-254.
(责任编辑:赵静)
宫强,沈阳市信息工程学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专业建设及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