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思政课“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

2017-03-12 16:39胡小玉
辽宁高职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办师资供给

胡小玉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925)

民办高职思政课“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

胡小玉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925)

思政课是确保民办高职院校坚持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精神领地”。思政课师资是民办高职思政教育的最基础、最重要的供给侧。民办高职院校进高精尖人才难、留高精尖人才难,培养“通才”师资更是难上加难。这决定了民办高职思政课师资建设应以“育才为主”,而且是以“育专才”为主,发挥各专才的整体合力。“育专才”理念下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或许是一条有效解决民办高职师资供给侧问题的新范式。

民办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思政课;一课多师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就明确了中国高等教育,不论本科专科、公办民办高等院校都必须在社会主义框架下办学,坚持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方向,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这实际上是经由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的成败。而高校思政课改革,供给侧也是关键。

一、高校思政课需要供给侧改革思维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建设的供给侧改革研究方面,国外(主要是日美欧发达国家)处于领先地位。日美欧等一些国家高校特别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和责任感,强调教师通过自身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影响学生。如《美国教师的道德规范》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固有的义务”,就是“促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有价值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固有义务”,美国强调思政课教师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术负责。总体说来,日美欧高校思政课师资建设备受重视,师资力量雄厚。相比国外,国内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师资建设的关注度尚不够,特别是对于注重培养“职业技术人”的民办高职而言,思政课师资建设边缘化现象明显。不过,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我国已充分意识到思政课师资建设的重要性,并着手善作善成。

2015年11月,供给侧改革作为事关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调整一经提出,随即引发热议,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角色的教育而言,自然不会游离于这场讨论之外。学者赵扬在《供给改革的重点在提高效率》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力资本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主要配置渠道,因而教育可能也就是最根本的供给侧因素。[2]2016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教育改革,供给侧是关键》,作者李奕把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目光投向丰富教育供给结构问题上,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结构。[3]2016年3月16日,《光明日报》刊登《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作者侍旭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学生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建立新的供需结构,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与效率。[4]这两篇文章前后呼应,一个宏观,一个微观,使得受限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教育供给侧改革思维发生转向,这将给奋战在思政课教学研究一线的工作者以“提神醒脑”般的思维启迪:思政课教育也需要供给侧改革。

二、思政课师资——民办高职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供给侧

如果说本科院校、公办院校的发展主要靠生源质量的话,那么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则要将主要精力瞄准师资建设。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民办高职院校面对的是能力素质普遍不足、个性特征异常明显的,且需要下大力气加以“雕琢”的“问题”学生。面对诸多教育的不确定性,民办高职院校对接社会需求最重要的突破口毫无悬念地落在了师资问题上。在这一层面上,师资毋庸置疑地成为民办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供给侧。诚然,民办高职院校已普遍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正致力于在师资建设上有所突破。但是,建立在“民办”与“高职”双向特征叠加基础上的民办高职院校,对师资建设的定位带有较为严重的“实用主义”学科色彩。与之相对应的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过分关注专业学科领域,而对所谓思政课这类基础理论学科则持“任务型”态度。殊不知,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建设应占据比专业课师资建设更加基础、更加重要的位置。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思政课发挥着“精神领地”的重要作用,承担着确保民办高职院校“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方向的重大职责。换言之,对于众多民办高职院校而言,思政课已然成为守护其净土的第一道甚至是最后一道思想防线。思政课师资是民办高职思政教育本身也是整个民办高职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供给侧。

就“高职”与“民办”双重视野而言,在课程设置方面,民办高职院校普遍过度倚重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瞄准“职业技术人”这一准心,往往忽视基础理论、人文素养等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功能,千方百计将所谓“不相干”课程剔除出人才培养方案。长此以往,民办高职院校上至董事会、校长,下至一线教师与学生,普遍形成思维定势——高职学生的终极目标是学好专业与实操,而基础理论、人文素养课程既浪费资源,也浪费时间。与之相应的结果就是,为数众多的民办高职院校大刀阔斧地向人文社科课程砍去,恨不能将该类课程全部剔除。在这种形势下,不少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里几乎只保留了“基础”和“概论”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恐怕还是迫于政治压力。难怪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大胆预料,若中央肯松口,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刀都敢朝思政课砍去,听闻未免让人心惊。试想,在人文气息如此微弱的民办高职院校,倘若将思政课从课程体系中剔除,没有了这守护民办高职院校的第一道甚至是最后一道思想防线,谁来保证民办高职人才的“才德兼备”,谁来保证民办高职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应该说,如此沉重的一揽子工程,全部落到了思政课肩上,确切地说落到了思政课教师肩上。鉴于此,民办高职教育供给侧,思政课师资一马当先。

从授课对象而言,民办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基础理论普遍薄弱,人文素养普遍不足,个性特征普遍喜“动”恶“静”,猎奇心理强烈,其对思政课的期望值显著高于其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这样一批“特殊”学生,寄希望于生源质量以促进思政课教学显然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是行不通的。从根本上说,思政课主要从两个方面保证民办高职人才的“才德兼备”,保证民办高职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是以高尚价值观引领高职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二是以高度人文素养优化高职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结构。尽管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高职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也确确实实有所提升,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往往被忽略,或者说即便高职院校明了却常常普遍感觉“肌无力”,那就是学生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狭,核心职业素养结构不平衡抑或说不优化。而导致培养的学生价值观偏狭、核心职业素养结构不优化的普遍因素是关乎道德层面的“品质”问题。由于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突出能力本位,高职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或者职业能力方面并不存在太大问题,被社会和用人单位诟病最多的恰恰是所谓的“人品”。当今社会,“人品”已然成为核心职业素养结构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高职教育除了一以贯之地发挥其技术力,更应花大力气提高和发展其文化力(更加注重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素质),让文化力成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重要支撑”。[5]对于缺乏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高职院校而言,思政课作为守护学生“人品”的最后一道防线甚至是唯一一道防线显得尤为重要。大量理论和现实表明,思政课价值实现的程度或者说思政课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民办高职院校尤为如此。总体而言,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队伍不够壮大,师资水平结构不够合理,师资水平不够高,以致于思政课在引领学生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优化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结构等方面均未能充分发挥应有效能。因此,思政课师资既是民办高职思政课教学本身最重要的供给侧,也是整个民办高职教育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供给侧。

三、“一课多师”——供给侧改革下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建设新路径

如前所述,从理论上而言,面对“特殊”的生源和较差的质量,正所谓“‘差生’更应配良师”,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应实现精英化。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的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却呈一般化趋势。换言之,民办高职院校一般化或者良莠不齐的思政课师资难以应对课程知识系统庞大、社会思潮多元化、学生掌握信息碎片化等难题。确切地说,民办高职院校单个教师难以凭一己之力上好覆盖政法经军文史社等多学科知识的思政课。换言之,民办高职院校师资建设显得尤其必要而迫切。

关乎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建设,已有成果所呈现的观点与其它类型高校的主张并无二致,占主导地位的观点集中于着力引进高精尖人才和对现有师资个体进行“通才”教育,即对外引进博学之师与对内打造通才师资双管齐下,使单个教师能够胜任思政课所有知识模块教学。然而,事实是,由于种种原因,民办高职院校进高精尖人才难、留高精尖人才难,培养通才师资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势下,民办高职院校“进才”难决定其思政课师资建设应以“育才为主”;“育通才”难决定其思政课师资建设应以“育专才”为主,发挥各专才的整体合力。问题是,有没有一种方法或思路能够使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建设“从内打破”,以“育专才”实现整体师资力量的提升?答案是:有。“一课多师”教学模式为民办高职思政课师资建设打开了天窗。

何为“一课多师”?简言之,就是多名教师根据专业特长分工合作(或依专题、或依学科专业优化组合师资队伍),多名教师各司其职,共同讲授一门课程。可以看出,“一课多师”的关键是运用人事管理中的“因事设人”原则,对“知识模块”和教师进行最佳匹配,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重庆文理学院肖勇于2013年发文主张在“基础”课上实行“一课多师”[6],河南理工大学张明月于2014年发文倡导在“原理”课上实行“一课多师”。[7]肖勇和张明月两位论者均认为,“一课多师”可有效整合师资力量,发挥思政课教师各自专长,实现优势互补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讲深讲透,既能提升教师整体授课水平,又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知识诉求。这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建设而言,无疑是醍醐灌顶:民办高职思政课师资建设更需要“一课多师”。再者,民办高职院校“通才”思政课师资难求,客观上给“育专才”式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不过,两位论者以公办、本科院校系统为研究对象,使其主张的思政课“一课多师”教学模式不免带有一定的公办院校、本科院校色彩。这就为研究民办高职思政课“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提供了探索空间。换言之,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应从公办院校、本科院校的定势中跳出来,突出民办高职院校特点,创新“一课多师”教学模式。

民办高职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相比其它类型高校,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建设更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可以成为供给侧改革下民办高职思政课师资建设的新模式。供给侧改革下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将至少实现三大突破。一是视角上的突破:从供给侧改革视角研究民办高职思政课师资建设,将打破理论界习惯从需求侧视角破解教育难题的思维定势。二是路径上的突破:将“一课多师”定位为民办高职思政课师资建设的新模式,将打破学界普遍从“进人才”“育通才”层面解决师资问题的路径依赖,转而青睐“育专才”的路径创新。三是模式上的突破:“一课多师”既是教学模式,也是师资建设路径,发挥多个专才教师的合力,既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又能有效应对师资建设困境。

具体而言,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一课多师”教学模式一则将实现“一课一师”大众化师资配置模式向“一课多师”精英化师资配置模式转变,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模式,使各任课教师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发挥各专才师资的整体效能。二则将有效缓解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建设进高精尖人才难、留高精尖人才难、培养“通才”师资难上加难的困境。三则将增强思政课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程在青年学生心目中的魅力和地位。

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一课多师”教学模式至少还有三个益处:其一,每位教师都在课堂展示自己最擅长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并实现教师的自我解放;其二,学生可从多位教师身上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双创”精神的塑造,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进程的推进发挥有力作用;其三,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可避免学生因长时期面对一位教师而产生视觉疲劳,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度。因此,对于民办高校思政课而言,“一课多师”既能有效解决师资困境,又能提升整体师资水平,还能得到学生青睐,如此一举三得的事情着实值得尝试与推广。

综上,思政课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其存在的价值远远超过其他类型高校。可以说,思政课作为民办高职院校“不敢”从课程体系中剔除的内容,作为相当一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独存”的人文社科课程,对于学生高尚价值观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高度人文素养的铸就乃至“双创”精神的铸就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事实却是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忽视思政课教学。与之相应的是,决定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师资建设亦不被重视,这也成为阻滞其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最重要因素。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师资建设的成败关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一课多师”很可能成为民办高职思政课教育乃至整个民办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剂良方。不过,关乎“一课多师”的师资甄选与组合配备问题,需要仔细斟酌,通盘考量,优化组合,务必要确保每一知识模块配备最专业、最适合、最有胜任力的师资。

[1]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赵扬.供给改革的重点在提高效率[EB/OL].[2017-03-05].http: //magazine.caijing.com.cn/20160111/4051076.shtm l.

[3]李奕.教育改革,供给侧是关键[N].人民日报,2016-01-14(18).

[4]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 2016-03-16(16).

[5]鲁岩,胡小玉.高职人才培养要关注技术力、文化力、生态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6(18):57-59.

[6]肖勇.“基础”课“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100-102.

[7]张明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课多师”型教学模式探析:以河南理工大学试点研究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 2014(6):7-9.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陈辉]

An Exploration of One Course Taught by the Teaching Team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U Xiao-yu
(Guangzhou City Construction College,Guangzhou 510925,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n important"spiritual territory"to ensure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dhere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socialist talents.The teachers are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supply side of education.It is difficult for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ntroduce excellent talents,and keep excellent talents.To cultivate"generalist" teachers is more difficult.This determ ines the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alents cultivation,and focus on the specialized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overall efforts of the specialized talents.The teaching mode of one course taught by the teaching team under the specialized talents cultivation concept is a new pattern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teaching staff supply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upply-side refor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one course taught by the teaching team

G715

A

1009—7600(2017)06—0039—04

2017-04-11

2016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GDGZ16Y136);2015年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高校思政课‘三教一考’教学模式探索”;2015年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Z201507)

胡小玉(1986—),女,江西吉安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民办师资供给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