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3-12 14:34月,马
辽宁高职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教育

刘 月,马 艳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 月,马 艳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规模与质量,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大程度依赖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围绕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及课堂教学质量、完善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对策,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模式改革

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最早由西方国家提出,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套相对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随着社会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国际化、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使得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国人开始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1]对于具有开拓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面对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在科学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不足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办学思路,积极探讨办学特色,努力建设适应学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将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贯穿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尚不明确

不同于本科院校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定位,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尤其侧重对“就业型”人才的培养,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够,没有真正将其融入整体的教育体系之中,更没有把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社会需求,以及学生就业等各个因素有机地融合,而仅仅将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了开设相关的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大赛等形式上,导致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在未来工作中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在工作中的社交技巧、管理技能以及承担责任的勇气。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老师、家长及学生本人都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错误的认知:有的认为,学校的就业率高根本就没有必要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部分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所开设的课程;甚至还有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偏失了大学的教育意义而去培养学生成为小商贩等等。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和课程开发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专业的教材和合理的课程设置,教材和课程的开发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也缺乏针对性,远远不能够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为了缓解这一局面,专家们在对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经验和实践成果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SYB、SIYB培训的相关教材。可是,这些教材与我国的现实国情相差很远,带来的创业观念与模式化的理论知识反而加剧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学生中的负面影响。再者,不同的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行业特色和地方优势,脱离实际的创新创业教学会因缺少实用性而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条件

从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缺少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且现有教师经验也不够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是融理论、实践、理念于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式,其内容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3]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都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来高职院校任教的辅导员,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没有经过系统的创业培训且不具备创业的经验。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倾向于理论说教,缺少真实、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发展潜力不能被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四)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政府在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的支持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推动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大环境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支持和保障制度,仅仅停留在会议、文件和口头的层面,缺乏可操作性。不利的外部环境导致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重视,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观念、培养模式等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中,以至于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应付、变调、通融等现象,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

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认为,高职院校的培养任务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让他们毕业以后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一份工作,从而提高就业率,至于学生是否想要创业,学校的关注度则不大。再者,很多学校的领导及老师都觉得,对于还没有踏入社会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都不具备社会阅历、人际关系、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创业条件,在走出校门之前对他们进行创新创业的指导教育为时尚早,即使做了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满足企业最基本的工作岗位需求,一旦环境变化与挫折便不知如何应对,很容易会变得一蹶不振,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都安于现状,在市场竞争中往往缺少发展后劲,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发展。

讲文言文要做到“文言并重”。所谓的“文”,就是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的“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言”是“文”的基础,“文”是“言”的提升,可见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文言并重”。然而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自身的文言功底不深,对最基本的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以及重点句式的掌握不到位,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僵化的教育模式亟待改革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堂依旧保留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坐在教室里漫不经心地听,教师站在讲台上无可奈何地讲,师生之间缺乏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这些都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创造的活力。为了应付各种考证,很多学生整日在教室、图书馆、实训场地过着一种“闭关”的生活,对于所学的知识吸收僵化,不能自发地进行重组关联,更不能将其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高职学生的实习也往往以认知实习为主,能够亲自在现场动手操作进行岗前培训或顶岗实习的机会少之又少。种种事实表明,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思维,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急需改革和创新。

(三)政府缺乏保障力度

虽然已经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但在实际操作层面,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直陷于隔断式的教育困境,仍然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学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定位不明确,责权不清晰,三者缺乏良性的联动机制,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导致很多学生的创业项目往往以“夭折”告终。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尚未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政府保障机制。

针对大学生创业所提供的风险投资机制和法律保障体系,存在一系列诸如办理手续困难、资金贷款复杂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4]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策

(一)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改变观念,紧扣行业人才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借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高职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坚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联合式人才培养体系。此外,在遵循产教结合原则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所需求的前沿知识领域,在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中融入实践拓展训练项目,不断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里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和综合知识水平,以进一步促成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现。

(二)优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体系设置

(三)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配置合理、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实践教学,大多高职院校教师没有从事创业工作的相关背景和实践经验,基本上是依靠书本的理论知识研究讲授课程内容,课堂很容易就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师资队伍的引入机制,注重实践经历,不断强化校内专职教师的创新创业业务能力,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挂职锻炼、创新创业等活动,实行年度目标考核,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与此同时,聘请校外优秀的创业人才走进校园,与学生一起分享自身创业故事,激发学生的创业情怀。通过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此外,高职院校还需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项目教学、仿真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创新创业课堂的教学质量。[6]

(四)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保障机制1.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弥补高职院校的不足。通过政府的宏观把握,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地方的经济发展规划,并出面牵线搭桥,不断拓展合作范围,促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摆脱高职院校校内循环的封闭状态。

2.强化校企合作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谋划项目任务,不断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其创业意识。

3.获得校内支持

高职院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立足现有资源搭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保证专款专用,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于创新。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与学生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寻求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努力创造使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合格人才。

[1]匡增明.我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7-29.

[2]刘士祺.浅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特征与构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57-59.

[3]徐晓霞.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4.

[4]谭喜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学训赛创融合”实现模式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8):105-109.

[5]梁玉玫,刘小萍.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学园,2017(6):104-105.

[6]罗瑞珍.创新创业视角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J].对外经贸,2017(1):151-15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Yue,MA Yan
(Bohai Ship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Xingcheng 125105,China)

To a great extent,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depends on the scale and qua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whil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depends 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rom four aspect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namely,changing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optim izing curriculum setting,improving teacher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and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and perfecting guarantee mechanis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educational concep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mode reform

G711

A

1009—7600(2017)09—0088—03

2017-05-25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高教研究立项重点课题(GHZD160037);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6—2018年度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交教研1602-87);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立项课题(JG17EB004)

刘月(1981—),女,辽宁葫芦岛人,助理研究员,硕士;马艳(1982—),女,辽宁葫芦岛人,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渤海船院:刘明伟]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