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沟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7-03-12 14:25覃文松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语言艺术高职生职场

覃文松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008)

互联网+时代高职沟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覃文松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008)

根据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在学习及沟通中呈现出的特点,分析当前高职沟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高职生对沟通类课程的学习需求,提出构建以职场沟通场景为基础的项目教学逻辑框架、建设立体化的教学与学习资源、课程内容设计适应学习碎片化需求、实施团队化课程教学及以实践项目带动沟通理论知识体验等课程改革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沟通课程;高职教学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沟通类课程教学普遍基于传统课堂教学要求而设置,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高职生提高沟通能力的需求。但是沟通能力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日趋突出,如MIT就要求本科生需完成4门口头或书面沟通类的课程。[1]因此,必须根据互联网+时代高职生学习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改革,这样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学习及沟通的特点

(一)使用手机的时间变长

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与流量费用的降低,高职学生利用手机上网进行即时通讯、邮件传送、搜索、阅读、游戏和社交等活动的时间不断变长。南国早报记者随机对南宁市60名市民调查发现,约有43.7%的成人承认每天上网超过8个小时,41.8%的人表示每天会上网4-7个小时。[2]2015年11月,中新网在北京发布的一则调查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约为5小时17分钟,占一天全部时间的22%,且存在年级越低花费时间越多的现象。

(二)信息获取便捷性更强

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为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学习者共同参与多样化的交流和互动创造了条件,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及便捷性是史无前例的,学生的知识获取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教师,也不局限于学校,更不局限于中国,全世界的相关信息都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获取。

(三)学习碎片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生上网更多的是根据信息吸引程度而进行碎片化的学习。为了提高点击率,许多新闻或话题的设计多采用吸引眼球的手段,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呈现。同时,许多课程的开发也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条件,适应学习的泛在化。移动互联网学习呈现出小、快、灵三大特征:小,即小课时、小支付、小成本;快,即快速开发课程、课程传播快速;灵,即课程内容灵活制作、课程表现形式灵活、课程界面操作灵活。[3]现在的微课也适应了学习碎片化的要求,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职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的碎片化趋势是重要的特点。

(四)阅读目标随意更强

高职生在使用手机上网的过程中面对的是海量信息,不知道的、新奇的、骇人听闻的,这些信息他们都会进入浏览,甚至部分学生在有目标的搜索知识或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不时弹出的信息吸引去浏览,从而使原有的学习目标出现偏差。因此,高职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目标受到较大的干扰,阅读的随意性更强。

(五)沟通语句随意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沟通方式的多样化,在网络平台中的用词、语句及语法等都是非常随意的,出现了许多不符合语法或没有出现过的独特词汇,只能用于非常熟悉的圈内朋友间的交往,离开特定的交往圈便无法让人理解或出现歧义。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沟通语句出现随意化的现象,因此,沟通课程教学的导向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二、当前高职沟通类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及沟通学习需求调查

(一)当前高职沟通类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

1.内容设计过于强调系统化的知识

以《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①为例,其课程内容构建的逻辑框架是沟通与人际沟通、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沟通技能、职场沟通、日常沟通、演讲、谈判的语言艺术、求职的语言艺术、导游的语言艺术、主持的语言艺术、推销的语言艺术、护理的语言艺术等,主要是以语言的系统知识为基础,按照语言学科发展的逻辑构建沟通课程知识框架,强调系统化的沟通语言知识的培养,注重语言学习的内在逻辑。这样的课程内容构建逻辑,把沟通的语言要求与具体的沟通场景独立开来进行论述,使学生的学习与当下及未来职场必须的沟通技能产生了一定的割裂,从而难以把相关知识整合到具体的职场沟通需求中来进行训练,加大了学生整合知识从而形成沟通技能的难度。

2.课程教材缺少有声的立体化案例

沟通的技能除语言因素外,还有更重要的语音、语调、体态语等非语言因素影响沟通的效果。但是在笔者所调查的《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等3本沟通类课程中只有纸质教科书,而没有其他材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更缺少有声的立体化的案例。许多非语言性的技巧是无法通过纸质书面的文字进行有效表达的,这样就造成学生缺少足够的直观体验,而这恰恰是高职生的特色与优势所在。由于缺少有声的立体化案例,造成沟通课堂教学无法把学生粘住,而手机却把他们粘住了,就是因为手机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粘性机制。

3.教师职场沟通经历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高职院校沟通类课程的教师大部分由普通高校语言类专业的教师担任,他们在语言理论知识方面具有优势,但是普遍缺少丰富的职场语言沟通的实践经历,因此职场语言实践能力薄弱,无法完全适应培养职场有效沟通能力的需要,导致沟通课堂教学只能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无法体现出理论够用、技能为本的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求”。

(二)高职生沟通类课程学习需求调查

为了解互联网+时代高职生对沟通类课程的学习需要,分析现在沟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在2016年秋季学期《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课程结束时对选修此门课程的2个班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问卷124份,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94.35%,问卷样本有效。问卷内容包括沟通方式、沟通技能形成的渠道、学习目标、沟通课程的内容及学习方式等方面。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100%的学生认同沟通的重要性,并认为面对面的沟通是最常用的沟通方式。此外,分别有86%、70%的学生选择微信/QQ、电话作为常用的沟通方式,可见沟通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性非常高。

2.关于对课程学习目标及沟通知识的来源统计显示,80%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实践的机会并提高沟通能力,从而改变信心状态,选择获得沟通知识的比例仅为30%;超过72%的学生选择书籍或网络及个人摸索作为沟通知识技巧的主要来源,只有27%的学生表示曾经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因此,课堂教学并不是学生沟通知识的主要渠道。

3.学生常见的沟通困惑排第一、二位的分别是如何做好与不同性格的人沟通、不确定自己做的是不是有效的沟通及如何处理沟通中的冲突,选择的比例分别是67%和54%。

4.关于沟通课程内容的选择,分别有69%、53%、51%、40%、33%的学生选择沟通中的心态、沟通的流程步骤、对上级沟通、沟通的障碍、倾听及对话技巧等作为沟通课程的主要内容,可见,沟通的理论及语言知识不是高职生学习沟通课程的主要目标,沟通技能的改善与提高才是高职生的主要追求。

5.学生希望的沟通课程学习方式的排序依次是案例分析、面授、在线课程、情景模拟和移动学习,并认为沟通课程的学习通过创设实践环境、角色扮演实践或老师讲授等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调查显示,传统的强调系统的沟通理论与知识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要求,需要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需求进行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高职沟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构建以职场沟通场景为基础的项目教学逻辑框架

1.以沟通场景需求为基础构建教学项目

必须根据高职生未来职场必须经历或面对的沟通问题编制教学项目,做到课程教学对接职业标准,教学项目对接岗位沟通需求,沟通教学过程对接职场沟通过程。针对不同专业的高职生未来职场必须共同面对的面试与招聘、主持与接待、销售与服务、谈判与演讲、上级沟通、同级沟通、下级沟通、日常沟通等职场沟通问题设置沟通场景。这些场景涉及高职生未来职场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职场需求为基础构建的课程内容逻辑体系更易让学生体会以生活为中心的技能需求,改变了过去沟通以语言学科逻辑为基础的内容架构,增强了直观体验程度。所有的人都需要和上级、同级开展语言与书面的沟通,因此以职场沟通问题为基础的沟通课程内容设计更切合学生未来职场生活的实际。

2.系统化设计教学项目内容

根据场景沟通实际需求安排教学项目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自学与实践,更符合技能培养及掌握的规律。任何一个教学项目都有部分独特的语言与非语言艺术要求,也有一些独特的沟通技能技巧与要求,如面试的教学项目就可以训练面试中沟通的听、说、问、答等技能。面试沟通中也可能存在书面沟通的需求,需要设计相应的项目教学内容进行实践及强化。同理,与上级沟通也存在着语言、非语言需求,听、说、问、答等技能要求。如此安排教学项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将获得更多重复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技能的养成。

(二)建设立体化的教学与学习资源

语言与非语言等都是影响沟通的重要因素。在许多场景下,非语言沟通所表达的意义甚至更为重要,但是当前沟通教学的课程教材绝大部分局限于纸质教科书。研究显示,高达93%的沟通是非语言的,其中55%是通过面部表情、自体姿态和手势传递的,38%是通过声调传递的。[4]因此,作为学习和培养沟通技能的载体就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的开发,更需要对在沟通中传递信息起着更大作用的非语言因素进行有效的开发,因为仅靠书面语言无法达到准确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效果。

沟通类课程教材除简洁的教科书外,更重要的是开发大量的在职场场景中的教学项目,尤其是有声沟通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直观体验。有声教学项目案例需要有事例和优劣分析,让学生通过案例与自己的沟通实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获得提高。一个有声案例的分析应当包括语言沟通的优势与不足,非语言沟通的优势与不足,沟通技能的要求等简要的分析。

(三)课程内容设计适应学习碎片化需求

沟通类课程改革首先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创造让学生通过手机进行学习沟通技能的条件。因此,沟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适应学生碎片化学习的要求。根据网络课堂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在10分钟之内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开通微课,让每一节上传的“公共课”仅容纳8分钟左右的精华内容,便于学生在线或下载浏览[5]。开发数量众多的沟通微课,一个微课包括一个职场的沟通教学项目,不管是好的示范还是做得不好的分析案例,都能通过移动互联网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验鲜活的职场沟通需求,从而对自身的沟通习惯、思维过程进行分析,进而改变行为,形成沟通技能。

(四)实施团队化课程教学

沟通类课程的教学需要团队化才能满足培养学生不同职场发展的需要。沟通类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类的基本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开设。因此,需要成立沟通课程教学团队专门负责。当前,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教师个体行为,没有达到让学生利用最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的要求。团队化的教学能够根据教师的特长和经历,安排教师最擅长的若干个沟通教学项目,而不是由一位教师承担所有项目。擅长演讲的教师负责职场演讲的教学项目,擅长写作的教师负责书面沟通的教学项目,有主持与接待经验的教师负责主持与接待教学项目,擅长收集资料的教师负责沟通案例的收集等,使教师的专长能够得到发挥,学生也能享受优质的资源。

(五)以实践项目带动沟通理论知识的体验

移动互联网能够使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课程,但是高校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可能这些碎片时间都被用于其他活动而不是学习[6]。因此,在课堂上只能通过足够的教学实践项目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度过,这样才能减少学生对手机的注意。实践项目安排需要注意合理分组及任务分解,实践项目的分组人数需要根据项目的难度来确定。互联网+时代的课程改革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本次调查使用的沟通课程教材主要有张岩松,孟顺英,樊桂林等主编《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陈秀泉主编《口才与沟通》,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吴娟瑜主编《商务沟通与人际关系拓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1]崔军,汪霞.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促进系统[J].中国高教研究,2013 (11):51-56.

[2]南国早报.多陪陪家人每天关手机一小时[N].南国早报,2015-05-18(A1-4).

[3]泛教育平台将引发移动学习变局 [EB/OL].(2012-08-28)[2017-03-25].http://edu.ifeng.com/peixun/detail_2012_08/28/17157387_0.Shtml.

[4]张岩松,孟顺英,樊桂林.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6.

[5]叶蓉.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语文的教学创新[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报,2013(06):50-52.

[6]王君,闫强.基于碎片时间的高校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行为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2-78.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in the study and communication on internet plus er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ommunication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vestigates the learning need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 the course,and puts forward the curriculum reform strategiesfor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o build the logicalteaching framework based on the projectteaching mode in workplace communication scene,construct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ources,focus on curriculum content design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fragmentationlearning,implement team-based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practical projects to promote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knowledge experience.

Key words:internet plus;mobile internet;communication courses;vocational teaching reform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municatio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on Internet Plus Era

QIN Wen-song

(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Nanning 530008,China)

G712

A

1671-1084(2017)04-0062-04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4.014

2017-03-28

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B304)

覃文松,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语言艺术高职生职场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提高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刍议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