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渤海大学 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中小学家庭作业研究的现状:基于CNKI文献的分析
范会勇,王太端
(渤海大学 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通过对CNKI上20篇有关家庭作业现状研究的论文的整理,发现对我国中小学家庭作业的研究主要涉及家庭作业观、作业负担、作业来源和形式、作业设计、作业帮助体系以及作业反馈形式六大方面。目前虽然在这六个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将来的研究应该注重对我国家庭作业的研究以及相关的量化研究。
中小学;家庭作业;问题
家庭作业,又称“课外作业”,它是指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深化,也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1]
对学生来讲,一方面,家庭作业有助于巩固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时也是检测自己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有效工具;另一方面,家庭作业也有助于学生从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增强其学习动机及其自律能力。而且,库伯等人的研究发现,家庭作业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合理的家庭作业的布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有利于缩小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学习差距。
对教师来讲,布置家庭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查和监控,便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对教师日后备课授课具有重大的警醒作用。与此同时,家庭作业也为校方和家长之间提供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大大增强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
由此可见,不管是从教育教学层面来讲,还是从学生个体发展层面来讲,家庭作业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现实情境中,家庭作业本身存在很多问题,而对其现状的研究数量亦是有限,始终处在学科研究的边缘,没有进入主流视野,同时在这些数量有限的研究中研究质量也是一个问题。
本文希望通过对现有的有关家庭作业研究总结,从而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内容、研究问题及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推动家庭作业研究向前发展。
在中国知网里篇名为“家庭作业现状”的文章目前约有40篇,本文选用了2009年至2016年的20篇文章,其中硕士论文12篇,期刊论文8篇。
这20篇文章中,调查研究13篇,来自一线教师或教育学者的经验总结7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调查问卷法和个案访谈法,研究对象涉及上海、广东、福建、湖南、江苏、四川、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新疆等14个省、市、自治区部分城市的中小学生。
以往研究主要讨论了家庭作业观、作业负担、作业来源和形式、作业设计、作业帮助体系以及作业反馈形式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1.家庭作业观
首先,就家庭作业的功能而言,孙松、刘叶、谭祝和殷雅蓉认为提高考试成绩、巩固和复习当天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是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的两大主要目的,而何霞和唐祖单的研究发现,学生对家庭作业的认识也存在相似的结果。[2][3][4][5][6][7]
其次,就教师和学生对家庭作业的态度而言,何霞、王永强和杨柳认为教师和学生对家庭作业持肯定态度,都认为有必要布置家庭作业。[6][8][9]
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都赞同布置家庭作业,但是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重视家庭作业的传统价值,忽视其核心价值。
2.家庭作业负担
有关家庭作业负担的研究,目前没有一个一致性的结果。有些研究表明,学生没有作业负担。刘叶、谭祝、杨柳、蓝艺明和唐祖单对小学家庭作业量的研究发现,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作业量会增加,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45—60分钟,大部分学生表示这在可承受范围内,没有感到较大的作业负担。[3][4][7][9][10]
但是有些研究表明,学生作业负担较重。谭祝、任宝贵、江兴勇和王园园的研究发现,虽然单科作业量不是特别大,但是各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很少会相互协商,这样一来,各个科目的作业量累加,最终导致学生作业负担偏重。研究中,教师很少或从来没有协商布置作业的比列分别为40.9%和52.2%。[4][11][12][13]另外,殷雅蓉、杨柳、刘佳利和耿亚鸽等人的研究发现,初中生的家庭作业负担偏重,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各个学科作业总量大;第二,作业难度大;第三,来自教师的所谓的“惩罚式”作业。[5][9][14][15]
以上研究都是将作业完成时间作为衡量作业负担的指标,但是都没有确定一个判断作业负担轻还是重的具体的时长标准,而是根据学生主观感受来下判断,未免有失精准。
3.家庭作业的载体及其形式
王静娴、郑庆忠和柴懿的研究发现中小学家庭作业来源具有局限性,类型单一。蓝艺明、孙松和耿亚鸽等人的研究发现,家庭作业的来源有教材、教辅资料、教师自编以及网络资源,但主要是教材和教辅资料,所占比例在50%~80%之间,牟晓芹、林怡谋等人的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家庭作业以口头和实践性的作业居多,书面作业仅占20%,而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学生家庭作业的类型以书面作业为主,多为抄写、背诵类与习题类,所占比例在60%~87%之间。由此可见,作业资源固定,开发利用率低,也因为这点,注定了家庭作业的类型比较单一。[15][16][17][18][19][20]
4.家庭作业设计
一方面,教师布置的作业类型不符合学生的喜好。江兴勇对农村小学家庭作业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主观愿望中的家庭作业的形式和类型与教师现实中布置的具有明显的差距。学生随着年纪增长,自主意识也在逐渐增强,所以对传统的作业形式就会产生意见,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动手实践类的作业,更想要开展自主复习,而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点。[12]另一方面,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方面具有专制性。孙松、唐祖单和杨柳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作业的决定权归于教师。作业形式、难度、完成时间都由教师决定,学生没有参与权,这对学生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打击。[2][7][9]最后,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很少根据学生具体学情“因材施教”。唐祖单、王园园和王静娴等人的研究表明,大部分教师很少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高低、个性等方面的因素设计分层作业,而是统一安排,这就不能有效促进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发展。[7][13][16]
5.家庭作业帮助体系
一方面,学生在做家庭作业时很少求助他人。耿亚鸽和殷雅蓉对初中数学和英语家庭作业现状的研究表明,当学生做家庭作业遇到困难时会向家长或老师求助,或者说家长会参与学生家庭作业的占比分别为27.7%和22.8%,所占比例很小。[5][15]另一方面,父母有参与学生家庭作业的意识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兴勇对农村小学生家庭作业现状的研究发现,53.7%的父母会关心学生的家庭作业,但是因为他们知识水平不高,对学生家庭作业的指导质量较低,难以发挥家庭教育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没有完全发挥家庭作业的功能。[12]
由此可见,家庭作业帮助体系不完善,没有发挥它的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家长角度来讲,一部分家长对家庭作业的认识不够,对其关注也不多,一部分家长想要为学生做些什么,但又因自身能力水平有限而无能为力;对于教师而言,很少会注意到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时,需要哪些资源的帮助,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会不会遇到困难,如果遇到困难又该如何解决之类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家庭作业参与度不高的现象。
6.教师对家庭作业的反馈形式
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作业批改中的表现是教师能够监控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据此适时改编,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反馈,并针对不同作业作出不同的评价,而且评语能够起到对学生进行鼓励、警醒、建立学习自信心以及培养学习兴趣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教师虽能及时对学生的家庭作业作出反馈,但是批改主体主要为教师,学生互相批改、学生自批等方式运用较少。殷雅蓉和孙松发现,教师能够及时批改作业的所占比例分别为90%和91.4%,但是教师亲自批改作业的比例分别为90.3%和94%,刘叶、王园园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有相似的结果。[5][2][3][13]
另外,教师作业批改的形式大部分主要是“对错加日期”“阅加日期”或者“ABCD”等级,很少的教师会写评语,太过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谭祝、耿亚鸽等人对教师批改作业的形式以及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51%的学生喜欢自己批改作业,81.1%的学生喜欢评语式的批改形式。由此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师的反馈及时但是形式单一且没有考虑到学生意愿,重结果忽视过程。[4][15]
通过探究家庭作业存在的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家庭作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的数量较少。中国知网上有关我国“中小学家庭作业现状”的文献大部分研究的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有关体育、历史的家庭作业的研究仅有4篇,整体上来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并非主流方向,数量少。而且,在对知网上现有的文献浏览后发现,内容重复率较高,缺少创新性观点,质量较低。其次,量化研究较少。所采用的文献中,13篇为量化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其他的为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主观性较大,准确性不够。最后,研究被试的代表性不足,研究结果不具普遍推广性。研究多为某个省份或某个城市的小学或初中的部分学生,城市之间的差距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被忽视,研究出来的结果不能推广到其他省份甚至全国,不具有普遍性。
现有文献涉及家庭作业的观念、设计、类型、作业量、教师反馈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讲,研究内容很全面,但是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是我们遗漏或忽视的,在未来研究中应予以重视:
首先,应重视量化研究。经验总结掺杂太多猜测成分和主观意见,量化研究可以让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当量化研究积累到一定时,运用元分析等方法就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家庭作业的相关问题。其次,应该重视我国中小学生家庭作业的研究。以往研究大多是针对外国中小学生的,以我国中小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很少。正因为如此,我们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综观上述研究,我国中小学家庭作业现状研究在作业观、作业负担、作业来源和形式、作业设计、作业反馈以及作业的帮助体系六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研究方法、研究数量、质量以及研究的代表性等方面的问题,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参考,开辟家庭作业现状研究的新思路。
[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212.
[2]孙松.初中生家庭作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以石河子市三所初中为例[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74—79.
[3]刘叶.小学生家庭作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2013:15—27.
[4]谭祝.小学中高年级家庭作业的调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20—38.
[5]殷雅蓉.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英语课外作业的调查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6]何霞.初中英语家庭作业现状调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2.
[7]唐祖单.小学英语家庭作业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8]王永强.初中数学家庭作业现状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9]杨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家庭作业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10]蓝艺明.农村小学生数学家庭作业现状的调研及优化—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J].治教观摩,2014,(7):89—91.
[11]任宝贵.我国五省中小学家庭作业现状调查[J].调查与实验,2015,(12):50—56.
[12]江兴勇.农村小学作业现状调查_以四川省邛崃市的三所农村小学为例[J].基础学科,2016,(21):127—129.
[13]王园园.济南市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情况的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14]刘佳利.中小学生家庭作业的问题与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2,(6):4—5.
[15]耿亚鸽.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16]王静娴.小学生家庭作业的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J].教育与管理,2012:22—23.
[17]郑庆忠.中学语文家庭作业布置现状与改革研究[J].中学语文,2016:76—77.
[18]柴懿.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现状与设计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19]牟晓芹.浅谈语文家庭作业的现状与策略[J].基础教育,2012:69.
[20]林怡谋.小学生家庭作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5,(62):180—181.
10.3969/j.issn.1008-6714.2017.10.050
G632.4
A
1008-6714(2017)10-0112-03
2017-06-13
范会勇(1981—),男,重庆丰都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心理学教学研究;王太端(1991—),女,河南南阳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崔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