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广播电视大学 公共事业与教育系,福州 350000)
幼儿学习品质的含义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李金艳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 公共事业与教育系,福州 35000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的学习品质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习惯、倾向、风格等。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建立融洽和谐的师幼关系,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
幼儿;学习品质;《指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一个人“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作为家长和幼儿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目前对儿童学习品质研究较多且较深入的国家是美国,如美国华盛顿州对学习品质的定义也最具代表性:“学习品质指能反映儿童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它不是指儿童所要获得的那些技能,而是儿童自己怎样使自己去获得各种各样的技能。”它不是儿童获得的具体知识技能,而是儿童在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态度、习惯、能力、风格、精神等,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非智力因素。
美国学者卡根(Kagan)认为,学习品质(approach-to-learning)主要表现为主动性、目标意识、专注程度、独立性、想象和创造能力、抗挫折能力、坚持性和好奇心等,而这些表现恰恰是幼儿在获取与学习相关的技能方法时必须具备的素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认为:“学习品质不能理解为学习者的学习途径或方法,是儿童具有的那些用于支持其取得学习成功的因素,获得单纯的知识或技能并不意味着学习的成功,掌握并运用获取技能的过程方法才是关键。”
1.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在遇到新事物或身处新环境时所产生的注意、探究、操作、询问的心理倾向。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是儿童学习的动机,在教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类认知的发展不仅是建立在生理年龄的基础上,而且还建立在儿童自身主动活动的基础上,即儿童通过与世界的积极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从而主动地尝试了解外部世界的意义。幼儿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又缺少生活阅历的积淀,因此头脑中充满了无数“是什么”和“为什么”。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充满了探索欲望:日出日落、雨后现彩虹,他会问个不停;看到草地上的蚯蚓,一看就是很长时间,为了弄清楚金鱼睡觉到底会不会闭眼睛,会一直观察到深夜……种种好奇心促使儿童与环境积极互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又帮助儿童建构知识,获得对世界的了解,促使儿童认知发展。
2.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主动性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具有不同主动性的人,在学习和活动中会取得不同的结果。主动性强的儿童对新事物和新环境比较敏感,当环境变化时有进一步探寻究竟的想法和举动,甚至为了弄清楚原因还会发生“破坏行为”。遇到困难时积极思考、乐观应对。主动性差的儿童在学习和活动中更多的被动参与,活动缺乏目标意识,遇到困难轻言放弃,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等。
3.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个体在学习或活动中注意力集中,遇到困难坚持不懈,克服干扰,实现预定目标的意志品质。具有坚持性的儿童在学习或活动中表现出更多的耐心和专注,更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活动,遇到困难时善于思考,积极想办法,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直至实现目标。坚持性差的儿童在活动中成就动机低,害怕挫折和失败,目标不坚定,遇到困难容易动摇,不能长时间专注于活动,更多依赖外力的监控才会完成任务。
4.专注
专注是指个体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心理活动对有关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不被无关因素吸引和干扰,平常所说的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等都是专注的具体表现。有位心理学家讲过,看一个孩子长大后能否取得成功,学前期看他玩的是不是专注,上学后看他课堂上听讲是不是专注,养成了专注的良好习惯,就能在枯燥的活动中体验到乐趣,才会乐此不疲,排除干扰,竭尽全力坚持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反之,如果学习时不能保持专注的人,就会心不在焉,磨磨蹭蹭,容易被无关因素吸引和干扰,导致半途而废。
5.创新
创新是指个体在学习和活动中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别出心裁,使原本无法解决的问题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解决。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核心素质,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敢于打破定势,突破传统,遇到困难时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不走寻常路,于平常处见不平常,出奇制胜。缺乏创新思维的人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按部就班,钻牛角尖,缺乏大胆的创意,也没有个性。
1.教给幼儿探索知识的方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孩子从出生后,就开始了对环境的探索:听到声音会转动小脑袋寻找声源,看到颜色鲜艳的气球会目不转睛地注视,拿到新玩具会放到嘴巴里尝一尝,积木倒了会再搭上再推倒,遇到不懂的东西总喜欢问为什么?幼儿就是通过这些看、摸、尝、问等方法探究世界,获得感性经验。例如:在认识芹菜和香菜的活动中,要调动起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让幼儿看、摸、闻、尝等方法了解芹菜和香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启发幼儿总结概括,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既体验了发现的乐趣,又树立了自信。
2.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幼儿探索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幼儿由于受其年龄限制,身心不成熟,对自己的认识多依赖外部评价,如果成人过多使用消极的批评类语言,会造成幼儿自卑、退缩,缺乏主动探索精神,反之,如果成人多使用肯定、鼓励的语言,就会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学记》中记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意思是说学生只有喜爱、信任自己的老师,才能接纳老师的教导,教育才有成效。因此,教师要想顺利开展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技能,更要与孩子建立起民主、和谐、信任的师幼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冷淡的态度会刺痛、伤害到天性敏感细腻的儿童,特别是老师的大声训斥,会把胆小的幼儿吓得发呆,即使老师不是训斥他,恐惧也会使他听不进老师的话。在活动中,老师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批评惩罚为辅,遇到困难时,教师以一种合作者的身份和幼儿一起想办法解决,给幼儿一种如沐春风的温暖感觉,这样孩子们才会大胆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心情愉快地主动参与活动。
3.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和“破坏行为”
首先,要妥善回答幼儿提问。幼儿喜欢问问题是天性,作为老师,应该鼓励和提倡他们多问问题,多思考问题。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回应,即使这个问题可能我们也不会回答,也应该给孩子们一个承诺,或者想其他办法回答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是最错误的做法。教师对幼儿提问的回答方式很重要,充分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综合素养。不同提问不同应答,简单的提问简单回答,而对于存在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的问题来说,我们就不能只是回答“是”和“不是”了,而是要通过提问内容步步深挖,总结事物本质,得出各个方面的因果逻辑,并最后通过缜密的推理深入的过程,启发幼儿多思考、多观察,通过自己找出事物的内在关联,得出答案。
其次,要正确对待幼儿的破坏行为。幼儿的好奇一方面表现为好问,另一方面表现为好动,这种好动源于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所以他们喜欢到处看看、摸摸、敲敲、打打,但由于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尚不发达,很容易造成对物品或玩具的损坏。例如,孩子拿着摇铃发出声音,他会感到好奇:为什么会有声响呢?他就会用力摇,甚至敲击桌面以求更响亮的效果,他不懂得用力敲击会把摇铃敲坏。大一点的孩子喜欢玩电动玩具和遥控玩具,但是他们更喜欢的是把玩具拆开,研究他们是怎么工作的,由于幼儿年幼无知,拆开了却不能再重新组装在一起,常常会导致一些破坏行为的发生。针对幼儿的这种破坏行为,教师首先要有宽容心,对这些要正确处理,不可以简单打骂,惩罚不让玩,而是要引导幼儿正确探究环境的方法,为幼儿提供一些合理的、便于拆卸安装的玩具,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或者向幼儿讲清楚玩具的正确玩法,和幼儿一起把坏掉的玩具修好,既增加了亲子活动的机会,又培养了孩子爱护玩具的好品质。
4.留给幼儿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幼儿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欲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就应该给幼儿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活动,自由探索。
首先,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幼儿园的教室有固定大小的活动空间,除了摆放柜子、桌椅外,还须腾出一定的空间用于幼儿活动、学习等,其中,用于自由活动的空间便所剩无几了。在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公共区域,例如,班与班之间相邻的空间就可以作为这两个班的公共区域。由于两个班的幼儿在年龄上存在差异,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上应特别注意层次性,既照顾到幼儿的年龄差异和能力差异,又丰富了材料,实现了材料共享。
其次,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在幼儿园里,很多老师和管理者为了管理方便怕孩子出意外,每时每刻牢牢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的所有活动也有老师统一安排,孩子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特别是区域活动,不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主选择参与,往往也被老师分配:某某去操作区,某某去美工区……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并不是集体活动,所以区域活动的时间也不应该被限制,教师应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由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不能像警察一样,发现哪个幼儿的行为不符合她的要求就马上制止。在这样一个紧张的氛围中,幼儿的自主性受到压制将无法发展。
5.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各类游戏活动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不仅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更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游戏中,幼儿的情绪是轻松愉悦的,精神是专注的,思维是积极活跃的。钟摆为什么会左右摆动呢?为什么小积木放下面大积木放上面一下子就倒了呢?他们会为了一探究竟反复操作试验。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主动探索,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游戏活动中,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参与,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操作、自主探索,与环境产生多方互动,尤其是在合作游戏中,孩子们在同伴群体中相互沟通、协商、合作、共享,不仅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还有助于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培养其独立性、坚持性和对事物的专注能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10.
[2]李雨姝,甘在燕.浅析《指南》背景下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15,(21).
[3]鄢超云,魏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学习品质解读[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6).
[4]黄双,吴玲.幼儿学习品质:问题反思与支持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11.
ResearchonConnotationofChildren’sApproachestoLearningandItsTrainingStrategies
LI Jin-yan
(Department of Public Service and Education,The Open University of Fujian , Fuzhou 350000, China)
The ‘3-6 year old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guideline’ clearly pointed out:“pay attention to children’s approaches to learning”. Children’s approaches to learning is their learning attitudes, habits, tendencies, and style displayed by the young children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Children’s approaches to learning can be cultivated through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s curiosity, creation of relaxed and democratic environment and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children.
children; approaches to learning;guideline
10.3969/j.issn.1008-6714.2017.10.048
G610
A
1008-6714(2017)10-0107-03
2017-06-19
李金艳(1973—),女,山东菏泽人,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从事教育学原理、幼儿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钱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