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 150025)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素养研究
魏泽乾
(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 150025)
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四个特点是: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中政治认同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根本,理性精神是意识形态的支撑,法治意识是维护国家稳定的有力保障,公共参与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分析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素养的内涵,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核心素养方法。
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当前针对“学科核心素养”一词解读仍没有统一的概念,研究角度也各有不同,缺乏统一的观点和认识。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兼具智育性和德育性的课程,而德育性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属性,所以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解读重在立德育人。素养不同于知识,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的有效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文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这一文件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且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强调公共参与,重在创新与实践,这样的改变兼顾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简单知识的堆积不能带来素养的发展和改变,固化守旧的教育观念已经不符合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过去我们的培养通常是以“灌输”的传授知识为主,而“素养”却是润物细无声,慢慢滋养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时,不应该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点,应该将知识活学活用,学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知识时我们应该学会取舍,精选联系学生生活情景进行学习。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办法。最后,通过对于“双基”的学习以及掌握的方法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来认识社会,形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总结起来为四点: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以及公共参与。这几方面的核心素养针对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有了新的理念,新的认识,新的挑战。这十六个字对于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有了全新的解读。
1.政治认同:做有正确政治立场的公民
每个国家的政体和国体都各不相同,但每个国家都是有政治体系的,任何人都不可脱离国家政治之外独立存在,国家公民的政治立场关乎一个国家的命脉,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稳定与发展。一个国家政权的推翻都是从公民的思想和政治立场开始发起的,可见,公民的政治立场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意义。针对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性,对学生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关键。“政治认同”这四个字中,政治是基础,认同是关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常识的基本教育,而政治认同属于社会意识的层面,政治认同涵盖面较大,不仅是对国家的热爱,更是对政治体系、人民、政策、政治理想等方面的认同。我们的认同不停留在口头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拥护党的领导,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政治认同绝非一朝一夕的灌输,而是教师事必躬亲、亲力亲为的体现,我们拥护国家的国体、国家的政体。通过大量的图片、事迹、影像资料等实例告诉学生国家走到今天的不易,是现在的政治成就了现在的生活,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和根本前提。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政治上对于国家有着坚定的立场,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2.理性精神:做有思辨能力的公民
传统意义而言,理性总是站在感性的对立面出现的,而所谓的理性精神就是对事物的本质有着自己的理解,面对复杂事物时的思辨能力,不跟风,不盲从,有冷静的判断力。面对权威我们应有自己的思考,理性精神体现的就是自我反思,自我认识,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对于思想政治学科而言,我们在学习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这四个部分后,从而提升自己的理性认识与判断和思辨能力。理性精神体现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同于感性认识,针对现如今哲学过分强调深入浅出、生活化的趋势,过分的生活化是对哲学庸俗化的表现,我们不能丧失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的培养,该抽象时不能具体化,该看本质时不应局限于现象。理性精神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只把视角放在学生生活上,这难以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和理性精神。针对高中课堂上哲学知识的传授,很多教师出现的问题大多是浅入浅出或深入不出,这让哲学问题流于表面,成了空中楼阁。我们在提升学生理性精神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反思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为成为具有思辨能力的公民打好基础。
3.法治意识:做遵法守法的好公民
提起法律,往往代表的都是庄严、庄重甚至是可敬可畏的象征,法治不同于“法制”,法治依赖于法制,但法制却靠法治来执行,法治本意是法的统治、法的治理。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法制法规还在不断地完善,但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行,任何人都不可凌驾于法律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公民的法治意识应从学生抓起。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时应树立法律意识,做一个爱法敬法守法的公民。不应该过分追求张扬自己所谓的个性,应在法和道德的允许范围内做人做事,不可毫无约束,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此外,中国社会中一提到法律我们首先思考的都是强制性,但很少提及法律所赋予我们的权利,权利和义务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不可割裂开来,在法律面前我们不能只提义务不提权利,应树立权利意识,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这不仅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更是符合依法治国的理念和推进法治社会的必经之路。在法律面前,任何人都没有特权,都不可以藐视和轻视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在思想政治课上要求我们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待我国法律上的优势和劣势,看待民主与平等、道德与法治、公平与正义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法律的尊严才能得以维护,法治的权威才能得以恢复。
4.公共参与:做有社会主义责任感的公民
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和这个国家的一分子,有人将公共参与等同于政治参与,这是将“公共”二字狭隘化的表现,公共参与的确含有政治参与的含义,但绝不仅限于此。公共参与应是参与到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当中去;作为中国公民,我们具有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等权利,在参与社会建设中,任何人都不应忽视应有的公共参与权,如果公民责任意识淡薄,不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发展,那么这个国家和社会将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和衰败的趋势。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课上和生活中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做到对他人负责对己负责。经济生活告诉我们,应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当中去;政治生活告诉我们,应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文化生活告诉我们,应树立文化自信,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公共参与是有责任、有担当的表现,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保障。
政治认同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理性精神是意识形态的支撑,法治意识是国家稳定的保障,而公共参与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这四点很好地阐释了我国在新形势下公民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我们教师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完善教学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早日实现“中国梦”。
[1]王馨乐.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探析[J].才智,2016,(19).
[2]王锦飞.试述公民教育视阈下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1).
[3]张露.中学政治核心素养:内涵、特性及培养路径[J].教育导刊,2017,(1).
10.3969/j.issn.1008-6714.2017.10.031
G633.2
A
1008-6714(2017)10-0068-02
2017-06-06
魏泽乾(1992—),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育硕士,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钱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