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生成优化课堂生态

2017-03-12 11:19商焕玲
辽宁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探究同学课堂教学

◎商焕玲

关注课堂生成优化课堂生态

◎商焕玲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想让课堂学习富有生命活力,教师就必须根据课程目标,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教学,让生成成为课堂主流;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构建最优化的课堂生态环境,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达到教学目标。

生成;活动;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教育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其中有投入、有探索、有观望、有疑惑。课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教师设定的思路走。教师面对这种状况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呢?诚然,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过程,包括每个细节都是有气息的。但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想要对每个探究环节都开展探讨也显然是不实际的。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点拨、引领,使课堂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一、以生成为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所以,教师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问题的缘由,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探索、体验等方式,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机会。

案例片段一:《我就是我》

教师在让学生比较自己与同学样子的不同后,引领学生思考:你和别人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1:“喜欢的东西也不一样。”

师:“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生1:“我喜欢画画,他喜欢唱歌。”

师:“哦,老师也很喜欢画画、爱好唱歌,你们都是能干的孩子。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爱好呢?”

生2:“我爱下棋、爱看书、爱跳舞、爱运动。”教师表扬发言的同学,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发言,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3:“我们的指纹不一样,警察叔叔就靠指纹来侦破案情。”

师:“你了解得真不少。是的,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生4:“个性也不一样。”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4:“我的性格比较粗暴,他的性格比较温柔。”学生站起来大声地说。

师:“粗暴?你为什么会这样说自己?”老师没有急于评价。

生4:“我在不顺心或生气的时候,就会讨厌身边的同学,就会发脾气。”学生回答后看着老师,其他的学生也看着老师。

教师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反问大家:“那么,同学们说一说这样做好吗?”

学生纷纷举手,积极发言:“这样当然不好,因为做人应该文明礼貌,这样大家才会喜欢你。”

“现在,你认为粗暴的性格好不好?”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提出了发问。

“不好,我要做个文明礼貌的孩子。”学生已经明白粗暴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有些不好意思。

“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讲文明的好孩子。同时,你会拥有很多好朋友。”学生的目光闪了一下,认真地点了点头。

“希望其他同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他一些鼓励和帮助好吗?让我们都成为讲文明的好孩子。”

“好!”同学们响亮地回答。

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是急于指出错误,而是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当学生说出“自己比较粗暴”时,教师没有急于把学生的思维导入自己预设的通道,而是耐心地寻问“什么时候会有粗暴的举动”,继而又问同学们“这样做好吗”,当其他同学回答粗暴是不文明的行为时,该生已经感悟到粗暴的行为是不好的。短短三分钟,教师在不经意中,就对学生进行了品德的渗透。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浅显明了的话语就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这看似很平常,但是谁能说品德的形成不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形成的呢?

二、以活动为载体,焕发课堂教学活力

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教学,焕发课堂的教学活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应考虑课堂能为学生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学生能够体验到什么、领悟到什么。同时,在学生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把握动态生成的信息,拓展创新空间。

案例片段二:《我们的祖国有多大》

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播放一段同一季节内祖国各地人民在做着不同事的影像,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教师在影片结束后,发问:“看了刚才的影片,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们踊跃发言:“北方的人们在滑冰,南方的人们在海边游泳。海南岛靠近赤道,所以很热;黑龙江靠近北极,所以很冷……”

之后,教师顺势引入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我们的祖国有多大》。

当学生对祖国的地理产生兴趣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旅游照片,让学生感受祖国各地的风景面貌,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

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的祖国到底有多大呢?”

教师回答说:“我国的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东西距离约 5200公里,南北距离约5500公里。”

但是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些数字太抽象了。于是,教师用了一个非常易懂的讲法:“哪位同学去过北京呀?”一个学生回答:“我去过北京的长城。”教师顺势问到:“你怎么去的?路上花了多少时间?”学生答:“我爸爸开车去的,从泰安到北京花了6个小时。”教师说:“对了,从泰安到北京大约500公里,开车需要6个小时,那么5000公里呢?”

教师马上让学生观看地图,使他们体会祖国南北距离的遥远。最后,老师安排了游戏活动,让大家坐上特快列车,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效果也很好。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将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进行同化与顺应来构建知识的内部图式。”“听”会忘记,“看”会模糊,“做”才会理解。只有让学生在亲身探索过程中,去体会、去领悟,才能使他们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可见,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仅仅靠传授学习,也要依靠实践活动来达成。

教师能够很好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非常自然。教师没有料到孩子们的问题,但却能生成出符合学习实际的新教案,引导学生进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使学生对生成的资源很感兴趣,也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快乐、轻松。

三、以探究为方法,激活课堂教学方式

想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就应竭尽全力地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高亢的激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当品德从课内走向课外时,每个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能在彰显个性的探究中,实现品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

案例片段三:《我爱秋天》

师:“同学们,秋天来了,我们去大自然找一找秋天好吗?”

生:“好。”

师:“先去哪里找呢?”

学生回答,先去花园,再去果园,最后去田野。于是,教师就领大家去寻找秋天。

在花园里,教师着重介绍了秋天的两大特色花卉:桂花和菊花。

接着,教师又出示了菊花的课件,让学生体会菊花的多姿多彩,从而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

之后,教师又带领学生去了果园。教师通过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使他们感受秋天果园的丰收场面,进一步体会秋天的迷人。

生1:“我在秋天的果园里,不知不觉,一个红彤彤的石榴出现在我眼前。”

生2:“我闻到一阵阵清香,抬头一看,发现了一大片黄澄澄的鸭梨。”

生3:“那一个个金黄的小月亮,就是可爱的香蕉。”

在身临其境地感受果园的秋色后,教师安排学生品尝秋天的水果,使课堂的气氛更加热烈。每个同学都很开心,发言非常积极,也很精彩。

在田野里,教师通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视频,向学生展示了秋天的田野,让学生感受金黄的麦浪、成熟的棉花、火红的高粱。之后,教师安排了游戏,让学生用手摸一物品,使学生感受玉米像老爷爷的胡须,稻谷像女孩子的辫子,甘蔗像金箍棒。教师巧妙地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了那么多形状不一、作用各异的农作物。通过前面的认识、讨论、学习,学生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秋天的美。

这节课,教师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放手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索、去研究,充分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动性的发挥。通过找秋天、说秋天、尝秋天、颂秋天,教师一步一步达成教学目标。可见,学生只有在亲身活动中,才会极大地唤醒自身的学习动机,促进主题知识的构建,获得对事物的深刻理解,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从一些常规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活动。但是,学生的许多思考是成人无法想象和预设的,所以,教师也要善于移情,让自己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联结起来,细心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与他们一起快乐思考,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品德课才会成为启迪学生心智、催生学生生命的源泉和动力。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最优化的课堂生态环境,定位恰当的教师角色,会让我们的课堂有更多的动态生成,也更能让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本着尊重学生个性理解的宗旨,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巧妙的结合预设与生成,使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让教学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责任编辑:杨宁)

商焕玲,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华丰镇中心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探究同学课堂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