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及建议

2017-03-12 11:09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人类学学科专业

张 洁

(乐山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文化人类学”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及建议

张 洁

(乐山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联系紧密,该门课程已在高校多学科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分析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关系,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认识文化人类学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其专业素养。

文化人类学;社会工作;教学;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近些年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较快。国家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321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本科,70余所高职高专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专科[1]。由于专业在国内起步较晚,各高校在专业建设中不断探索合理、满足学生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期解决受“西化”影响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就是其中探索的主要方面,也是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近些年,“文化人类学”课程就逐渐在各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中被作为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程开设。作为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也可以讲是从文化这个角度研究人的科学[2]1。随着该学科在国内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影响,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不仅与之相关的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专业开设了该门课程,很多高校已经将其作为一门通识课程进行教学。其课程主要探讨三大关系问题,即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开设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视角,掌握田野调查工作方法,增强其文化多样性和适应性能力,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一、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一)专业发展史相近

19世纪中叶文化人类学的第一个理论流派古典进化论学派形成,其代表人物泰勒、摩尔根被公认为是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最早的学者。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被公认为是文化人类学的开端,使其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在欧美兴起。与此同时,社会工作也在英美等国悄然形成。1869年,英国建立了慈善组织会社,随后在19世纪末期睦邻组织运动的兴起,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始社会工作训练,更是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而这两门学科又同时在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50年代在大学中被取消,改革开放后又重新被建立起来。发展至今已积累和总结了许多本土化研究经验和成果。其次,文化人类学广义是包括了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仅是指民族学,而民族学与社会学同为法学学科下的一级学科。社会工作与人类学都隶属于社会学学科下,学科关联度较高。但因其学科在国内起步较晚,学科地位、社会认同度不高,学科体系还在不断地完善,分支学科在不断地拓展,也体现出学科的应用性、多元性特点。

(二)专业理念相通

首先,文化人类学强调整体观,在研究任何问题时,都要综合考虑多方特质的相互影响;每个民族的文化都自成体系。社会工作研究中的生态系统理论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事件。[3]104强调将我们的服务对象置于一个系统中,视服务对象与其所处的环境为一个完整的整体,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其次,文化人类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文化相对论,提出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的、绝对的标准,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文化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强调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用其文化自身的背景和立场去理解和尊重它;这与社会工作中强调的“尊重、平等、理解、接纳、同理心”的价值观有相通之处,认为将自己置身于他者的情境中,去感受和体会他者的思想情绪,就如同社会工作强调去理解案主的时候应该设身处地地去体会案主的心理。

(三)专业方法相互补充

文化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是人类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是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4]42。其中,参与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绘制社区图、作息时间等专业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可以让社会工作者处理好与案主的访谈、资料搜集和社会关系分析等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专业使命一致

人类文化在生活中无所不在,没有离开人类生活的文化,人类生活与文化的关系正是文化人类学的精要之所在。文化人类学研究解决的社会文化问题,例如文化差异、社会分层、婚姻、家庭和亲属关系、宗教信仰等,能改善、增进人类社会生活,使其在全球化的世界里更能理解他者。社会工作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5]11,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帮助别人,是促进社会改变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基于社会学、人类学和本土化知识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使人们致力于解决生活的挑战,提升生活的幸福感。二者都是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改善人类生活的实践。

二、“文化人类学”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作用

(一)增强专业理论和方法的学习

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受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影响,诸多理论流派发展和主要观点相互影响。在“文化人类学”课程的理论流派学习中,可以结合相关专业理论进行比较学习。例如,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与人格学派,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探究文化与人格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要真正深入“内部”去看文化。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两本经典著作充分阐释了传统文化对民族性、人格产生的影响,以及特定文化模式下的特殊人格的形成。这可与社会工作理论中的心理分析理论和认知理论作比较学习。文化人类学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提出“文化整体论”,指出每一种文化中的各个文化因素不是孤立的和处于游离状态的,而是彼此有着复杂的交互关系。这一理论更好地解释了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观点,认为人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家庭、教育、就业、政治、宗教等)是相互作用的,为个人成长和潜力的发挥提供一定支持。文化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研究者与调查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获取真实、可靠的调查资料。这一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方法的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方法能快速收集农村信息资料,资源状况与优势,农民愿望和发展途径的新方法,是一个可促使当地人民不断加强对自身和社区以及环境条件的理解,与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提高和分析他们生活状况并一同制定计划的步骤和方法。这与社工“助人自助”服务理念不谋而合,强调服务过程中农户的参与。

(二)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在一般课程设置中,专业必修课程设置的数量和内容往往是有限的,需要选修课程的补充、深化和拓展。专业选修课程是专业基础知识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与本专业知识的结合,以及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专题内容讲授外,教师可通过运用多媒体功能,播放一些文化人类学纪录片或图片资料,增强教学的可感知性,将讲授的知识点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借助课程学习,掌握各种异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同时,通过田野工作的实践,训练观察、访谈、倾听、记录等技巧,更是提高了学生对自身的专业技能的认知和运用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实力的增强。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专业学习中,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发展至关重要,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总会发现学生个体之间,因为知识经验、家庭环境、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不同,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所以,在不同专题的讲授中,试图让学生更多地发言,讨论,激发不同学生个体或群体对某一专题的兴趣,启发他们创新思维能力,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同时,在课程设计中,尽量使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等方面变得更加多元化,改变过去固定的考试形式,以培养学生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潜能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为主要目的。通过课程反馈信息发现,学生们对文化人类学中的“民族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有较为浓厚的兴趣,这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中是没有的。该课程的开设,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社会知识的增长,学会接纳异文化,了解自己、服务对象的个性与文化共性。

(四)促进文化视阈下的问题解决

“文化人类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从文化的视阈,去分析现有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即在处理个体或者群体问题时,运用文化的复杂性、多元性、特殊性、变迁性等特点,以“文化”作为其中一个因子去思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这是培养学生深入研究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发展的需求。在当前社会全球化、跨文化交流频繁的背景下,文化人类学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社会、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重视文化软实力发展,尊重不同文化族群,理解个体或群体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课程内容,还增加了“农民工”“流浪人员”“留守儿童”“失独老人”“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现实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在开展对于特殊群体的专业服务时,更好地站在他者的立场,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服务方案,解决问题。

三、对“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结合学生群体需求,强化实践的教学目标

“文化人类学”课程越来越被相近专业所青睐。国内社会学、历史学、文学、传播学等学科都有开设该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需求,课程目标应有所不同。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实务性、操作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在高校转型发展大背景下,课程目标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实训能力的培养。学习该门课程,重在培养文化“敏感性”,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服务群体或个体行为,能够运用文化人类学知识理念去理解不同社会背景下尊重、接纳、同理心等行为。结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教学目标就需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更多地放在理解文化要素与人类、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上,教授学生能从文化视角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田野工作与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是实践课程训练的重点。

(二)抓住课程与专业结合点,提高专业素养

在了解和认识了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两门不同专业的学科属性之间的关系后,要让学生清楚知道该门课程与社会工作、人类学学科的关联性。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将课程内容与本专业知识结合,例如,族群认同理论学习,结合社会工作服务群体中的农民工、随迁老人、移民等特殊群体分析其城市融入和“市民化”身份,掌握该群体更多的特性和特点;家庭亲属称谓制度的学习,要求掌握亲属称谓制度类型,能够绘制家庭亲属关系图,这样的训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去完成在社会工作入户调查和个案工作中的家庭结构图绘制工作;播放有关社会问题的纪录片,引导学生从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不同视角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传播社会正能量,提升学生的专业理念和素养。

(三)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升综合能力

作为基础课或选修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增长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除了讲授法,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技能实践法、视频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文献阅读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主动积极学习,乐于分享观点和建议,是现在高校的教学改革需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审辩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现代媒介技术的辅助下,改变了文化人类学课程单一、枯燥的传统教法,拓宽了教学资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极大帮助。例如,老师借助多媒体资源和辅助软件等技术服务平台,在课程中通过电影赏析、纪录片播放等,丰富“文化人类学”课程的书本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异文化的思考;在田野工作方法教学中关于访谈法和观察法的训练,调查统计分析技术、田野调查报告撰写学习等实践操作,提升学生实操能力;读书会分享和小组讨论等形式更是能增添课程的活力和内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四)强化“教”“学”互动,引入开式性教学理念

“教”与“学”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较高境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将学生引入该门课程,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而学生更需要将知识进行运用,需要主动权,需要操作、交流、讨论、自学。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章节内容,分小组进行学习并汇报,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各司其职,通过训练,使其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训练过程中,老师也需要对学生的实践做“前期指导”保证学习质量,“后期修改”让学生学会正视和改正问题。除此之外,启发学生提问,发现问题,探索解决路径,都是增强课程中的“教”“学”互动的方式,也是大学教学中鼓励培养大学生审辩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主要体现。

[1]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5)节选[N/OL].公益时报,2016-03-08.http://www.gongyishibao.com/newd26/html/2016-03-08/content-1319.htm?dir=-1.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周大鸣.文化人类学概论[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The Role and Suggestion of the Cours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Social Work

ZHANG Jie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 Sichuan 614000,China)

Cultural anthropology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ology,which has been widely established in the multi-subject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social work,combined with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in the setting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curriculum,will call the students’attention in the cours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consolid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mprove professional practice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Cultural Anthropology;Social Work;Teaching;Role

C916

A

1009-8666(2017)09-0108-05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9.017

2017-04-07

张洁(1983—),女,重庆北碚人。乐山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社会工作。

[责任编辑、校对:李书华]

猜你喜欢
人类学学科专业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学科新书导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