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锐涵,张二芳
(山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平等是人们追求的重要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利益关系深度调整,社会不平等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不仅会带给他们不平等、不公正的感受,更会影响到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会影响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因此,开展大学生平等观培育研究,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做好大学生的平等观培育工作,对我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对当代大学生的平等观进行了深入调研,依据调查数据,比较全面地呈现出大学生平等观状况,并就大学生平等观培育的加强改进提出相应的建议。
调查采用自行研制的问卷,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大学生平等观现状、高校平等观教育三大模块。调查问卷包含五个方面:其一,大学生对平等的认知和理解;其二,大学生对社会平等的评价;其三,是大学生对校园平等现象的评判和践行;其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其五,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平等观的影响。经检验,问卷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很好,相关量表均具有较高的效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调查对象的现实状况。
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 073份,回收有效问卷1 027份,有效率95.7%。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22.0方法。此次调查有效采访的1 027个样本中涵盖了9所高校,其中985院校包括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3所,211院校有宁夏大学、贵州大学共2所,普通本科院校有南方医科大学、甘肃政法大学、鲁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共4所。这9所高校包含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 医学、管理学共7个专业。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大学男生429人,占被调查人数41.8%;大学女生598人,占58.2%;45.2%的受访学生来自农村,54.8%的受访学生来自城镇;中共党员占被调查人数的4.7%,共青团员占91.6%,群众占3.7%;学生干部351人,占被调查人数34.2%。
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平等观状况总体积极健康,呈现出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大学生普遍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较高,对平等的认知比较客观科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平等观起了积极作用。在问题“入学后对于平等的认知发生了变化”中,大四学生选择的比例最大,高达40.3%,其余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三学生(27.1%)、大二学生(18.3%)、大一学生(14.3%)。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通过逐年累积,思想政治素养稳步提升,逐步形成了较为正确的平等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平等观培育的主渠道,高校平等观培育对大学生正确平等观的树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对地位平等的认识有功利主义倾向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不少新的社会阶层,不同阶层在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占有上差异较大。数据表明,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导致大学生对地位平等的认识有功利主义倾向。在问题“如果可以任意选择,您会选择1.官员;2.富人;3.知识分子;4.普通劳动者”中,49.9%选择了“富人”,41.1%选择了“知识分子”,4.7%的人选择了“官员”。值得注意的是,只有4.4%的大学生选择“普通劳动者”。将近半数的大学生选择了富人,这说明个人收入差距造成的财富不均衡对于大学生看待平等问题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财富、地位、权力等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民特别是大学生对平等的价值评价,对其养成正确的平等观造成了负面影响。
2.对平等认知具有片面性
在问题“实现社会平等,你认为结果平等、机会平等和程序平等哪个更重要?”中,54.1%的大学生选择“三者都重要”,说明多数大学生对社会平等有一个正确的总体认知。其它三个选项由高到低分别是“结果平等更重要”(27.4%)、“程序平等更重要”(10.3%)和“机会平等更重要”(8.2%)。其中,有27.4%的大学生认为“结果平等更重要”,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平等的理解存在片面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到,“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1]364平等是历史的具体的,平等观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地区、城乡、行业差异较大的现实,决定了我们必须承认天赋特权,通过机会均等、程序均等来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和人们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平等。更多的学生选择结果平等更重要,说明大学生对平等的理解还不够切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存在片面性。
3.缺乏应对不公平现象的能力
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遇到不平等对待时,有的学生选择主动应对,有的学生则选择漠视或抱怨。在问题“当您在学校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候,你会如何去做”中,有41%的大学生选择“据理力争”和“向上级反映”,这都是值得支持和鼓励的积极行为,体现了大学生维权意识和平等观念较强。然而有将近六成的大学生在面对不公平现象时缺乏适当有效的应对方法,选择“向亲戚朋友倾诉”(38.2%)、“不知道怎么办”(12.9%)和“忍气吞声”(7.9%)。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的平等自主意识不强、对学校的不信任以及尚未掌握应对不平等现象的有效手段。总的来说,多数大学生面对校园不平等现象缺乏批判反思,重理论而轻行动。大学生对平等践行的缺失,会对自身、他人和社会产生持续而深刻的负面影响。
1.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均收入正式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但也应注意到,我国的贫富差距依然较大。过大的贫富差距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情绪的滋生蔓延,同时也深刻影响到大学生对社会平等的认识。在问题“下列导致贫富差距的因素您认为最主要的因素”中,排在前三位选项从高到低依次为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和城乡差距。究其原因,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部分领域改革不到位导致的机会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合理以及权力寻租等现象。二是过多的政府干预容易造成资源行业和自然垄断行业同其他竞争行业之间产生较大收入差距。三是因起点、机会和过程的不公平所造成的贫富差距,如“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现象使得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加的不平等。面对社会经济不平等现象,我国也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苗头,部分公民将金钱看作是衡量一切的准绳。这些社会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民特别是大学生对平等的价值评价,对其养成正确的平等观造成了负面影响。
2.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腐败产生的总病根,是导致党脱离人民群众的总根源。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主要表现为:在执法时,用权随意,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在司法时,作风不正,办金钱案、人情案、关系案。在问题“请您参照自己的真实感受,然后将当下社会现状与下面的描述进行对比,选出是否符合”中,有32.9%的大学生认为“严格公正的执法者”和28.3%的受访学生认为“清廉的国家公务员队伍”与社会现状不太符合。这体现了由于特权现象不良之风,大学生对于政府部门和官员产生不信任,政府公信力有所下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不断蔓延,不仅对我国的政治生态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更对当代大学生正确平等观的形成和养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1.学校的评奖评优等活动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平等是大学生最直接的平等体验来源。数据表明,部分大学生对高校评优入党方面公平程度认可度低。在问题“您认为您所在的学校在大学生评优评奖、评干、保研、入党等方面的公平程度”中, 有29.9%的大学生认为不公平。由于保研、入党的推选条件存在一定主观性,大学生在评优评奖、评干、保研、入党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加之个别高校在保研、入党的过程中出现金钱交易的丑闻,故而不少学生认为学校在评选中存在不公平现象。这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平等的校园体验,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平等的价值判断,甚至决定着他们的行为选择。
2.学生的消费差异
当今社会电子商务盛行,消费文化深入高校校园,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心理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出他们的价值取向。在问题“您个人2016年除学费外的全部支出是多少? ”中,最少的支出为1 000元,最多的全年支出高达30 000元以上,差距高达30倍。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部分贫困生的消费水平很低,多用于生活保障。但也有富裕的学生群体,他们每月生活费非常庞大,重点消费在化妆品、游戏、恋爱以及旅游等享受领域。学生的消费差异对大学生平等观的养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攀比心理突出,存在盲目从众消费心理和情绪化消费心理。一些大学生为了拥有一部新款手机或者是名牌化妆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贷款平台,甚至是民间高利贷,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最后导致虚荣心更加膨胀,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甚至使自己陷入“校园贷”的陷阱之中。因此,巨大的学生消费差异对正确平等观的形成起了负面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调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树立正确平等观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教学内容中缺乏平等观的专门而系统的教育。平等观在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都所涉及,但比较分散,是不系统的。在教学内容中没有设置平等观的专题,仅有《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这门课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列一章,但并没有专门的平等观内涵的教学内容,导致了大学生对平等内涵的理解深度不够,不利于大学生平等观意识的强化。
1.家庭在平等观教育上的偏差和误导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孩子发展历程中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因此,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平等观形成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研究发现,家庭在孩子平等观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导。一方面,在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已经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是家庭成员中的核心人物,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客观上导致他们从小不懂得与别人分享,缺乏宽容心和包容心,自我意识增强,平等合作的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居安思危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面临求学、求职过程中,家长往往会主动帮孩子找关系、走后门,这种行为灌输了特权思想,不平等在代际间的传递,致使大学生主观上接受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因此,家庭在平等观教育中的偏差和误导对大学生平等观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大学生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
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是“95后”,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但实际上他们存在心理素质偏弱、依赖心理强、抗压能力不足以及思维方式不成熟等问题。在问题“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您会如何选择”中,有9.5%的受访大学生选择“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反映出少数大学生在面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自我意识较强,只关照自己的利益。“95后”大学生缺乏社会交往经验,受家庭娇宠、社会舆论等因素影响,极易滋生自我中心主义,总是希望别人顺从自己、照顾自己,不懂得也没有意识到应为他人着想,甚至将自我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之上,淡漠对集体、国家、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均不利于大学生正确平等观的养成。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法律制度,改善社会不平等现象,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是要持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社会要健全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公民的监督权,防止公权私用等损害社会公正的贪腐行为,使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二是要建立权力运行约束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特权行为受到刚性的制度制约,保证权力始终在为民服务的轨道上行驶。三是要规范领导行为和管理行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通过提高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最大限度地压缩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滋长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平等观培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日常平等观培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成为大学生平等观培育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提升“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育人过程中的积极效果。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思政课中开设平等观专题。梳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涵,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总结凝练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其次高校要对那些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考评、学生管理等制度的公平性进行重点检查和修正,拓宽学生的表达意见和反馈渠道,改善考评与学生工作的评价机制,通过制度平等和评价平等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平等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165生活中,家长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家庭氛围与生活习惯会对孩子的思想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家风对大学生平等观的养成至关重要。首先,家长对子女不能过分溺爱,应在生活中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大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和谐相处。其次,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不滥用权力为子女提供便利或是开脱罪责。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养成敢于承担责任、平等待人的良好品德,为子女树立榜样。最后,学生自身应加强学习,尊重他人,增强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平等观。
总之,大学生的平等观培育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形成合力,提供有利条件,发挥各自的作用。大学生的平等观培育是一项持久的事业,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各种力量应该持之以恒,形成长久的合力。大学生的平等观培育还是一项实践工作,它不能流于形式、限于表面,而应落实到实践中,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思想意识,外化为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及其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习近平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