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帮扶策略研究

2017-03-12 03:37:42顾云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毕业生群体工作

顾云鹏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装饰与艺术设计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

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帮扶策略研究

顾云鹏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装饰与艺术设计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特别是毕业生特殊群体的就业质量已经成为评价高校就业工作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现状的调研,分析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难产生的原因,研究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帮扶策略,为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帮扶工作提出新的思路和见解。

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帮扶;职业指导

每逢毕业季,均有部分高校毕业生因就业能力、就业观念和城乡差距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此类毕业生统称为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随着当前就业形势愈发严峻,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引起了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此类部分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必须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本着帮助学生,成就学生的宗旨,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专业化、专门化服务。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分析就业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影响,探索合理的解决办法,实现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的正常就业,让他们有尊严地走向社会,因此,解决毕业生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对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 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现状

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相对于同期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就业竞争力处于明显弱势,随之而来则是就业率及就业质量远低于平均水平,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1.1 求职成功率低

就业竞争力的缺乏使得毕业生特殊群体很难在求职人群中脱颖而出,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成为他人求职道路上的“垫脚石”,求职成功率低于高校毕业生平均水平。

1.2 就业质量不高

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由于就业竞争力的缺乏,退而求其次选择将求职目标转向用人需求较低的工作岗位,以期降低就业难度。众所周知,就业质量往往与就业难度成正比,低就业难度必然导致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平均质量较低。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能否就业成为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更现实的选择。

1.3 薪酬标准低

低就业成功率和低就业质量直接造成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以较低的薪酬水平求职就业,低薪酬就业行为给毕业生带来的不仅是严重的负面影响,面对生活压力,薪酬毕业生更是对当前岗位缺乏工作信心,频繁择业、失业,客观造成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难的现象。

2 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产生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往往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所述。

2.1 内部因素影响

2.1.1 专业基础知识缺乏

部分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因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不能满足企业招聘需求,此类毕业生占据困难毕业生中较大比例。现行的高校招考制度改革虽然逐渐由单一的高考录取制度向多类型、多途径的分类考试制度改革,但高考志愿填报依旧是遵循考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能力高低为参考,同一所院校,相同招考类型的新生生源素质一般较为接近。产生专业基础知识缺乏的主要因素一般分为两类,一是部分学生对高校教学方式转变的不适应造成,与高中严格的教学以及管理方式相比,大学主要以自我学习为主,部分学生习惯于高中期间的高压力、填鸭式教学,在高校的学习监管机制宽松的情况下学习动力不足,容易造成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二是部分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方面,常见于沉迷网络、课外活动等,荒废学业,面临市场就业竞争时方知虚度了时光,面临求职困难[1]。

2.1.2 求职定位不准确

求职目标的定位是毕业求职前的重要环节,求职定位的不准确造成了毕业生个人需求与工作不匹配的现象,陷入求职困境。部分毕业生对自身认识不足,优缺点不能很好把握,没有视专业的职业测评,对工作的性质、今后发展空间内容未经充分考虑,盲目追求高薪岗位,容易偏离正确的就业发展道路,造成将来就业难的现象。

2.1.3 传统就业观念影响

虽然高校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但是部分高校毕业生的观念依旧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将求职目标放在高薪水、高福利的企业之间,认为只有在外资企业、大型企业、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才能找到满意工作岗位。忽视了占据市场更多地位的私营及中小企业,过高的期望值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就业风险也随之增加,造成就业困难的现象[2]。

2.2 外部因素影响

2.2.1 城乡差距明显

城乡不同的教育环境造成了城市及农村毕业生的求职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方面,城市籍学生得益于从小的培养和锻炼,在外语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均要强于农村籍学生。农村籍毕业生虽然在吃苦耐劳等方面占有优势,但是综合能力方面表现出的弱势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2.2 毕业生供需矛盾明显

毕业生供需关系矛盾也是导致困难毕业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在高校普遍扩招的情况下,毕业生数量远大于当年市场就业岗位增加数;另一方面,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有3~4年的滞后期,当年的热门专业毕业后往往因为高校的盲目扩招而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供需错位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

2.2.3 专业对口度不高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三成以上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职业期待不符”和“迫于就业压力”是毕业生选择不对口工作的主因[3]。用人单位的高薪岗位往往面向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拥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员工,高校毕业生通过积累工作经验更换满意的工作有一定的可行性。部分毕业生对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在未经过市场需求调研,没有明确工作目标的基础上,误以为只要先解决就业问题,以当前工作岗位为跳板,寻找新的工作,直接造成毕业生求职专业不对口现象,直至更换工作时方知先前的工作经验和自己的求职方向关联度较低。

3 当前高校就业帮扶工作现状

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历来受到高校就业部门的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在每年的毕业生工作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就业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对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进行经济支持,高校就业部门每年划拨经费作为困难毕业生求职补贴,减轻毕业生的生活压力,节省毕业生求职材料制作、参加各地招聘会等相关费用。(2)对毕业生特殊群体中求职困难毕业生实施就业推荐工作,向友好合作企业推荐困难毕业生实习或就业,达到实现毕业生就业等目标。(3)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就业咨询中心,帮助毕业生特殊群体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帮助毕业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明确求职方向,积极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

4 创新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帮扶新思路

高校现有的就业工作往往集中在高校毕业季,这个阶段的就业工作目的性强,能够有效针对毕业生特殊群体进行就业分析与指导,在帮扶困难毕业生工作中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企业用人需求的逐年提升,集中在高校毕业季进行就业指导并不能完全满足高校就业工作需要,毕业生特殊群体更需要专业化、科学化的指导和帮扶。因此,创新工作思路,做好毕业生特殊群体的数量,实现大学生就业自我帮扶,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到新的层次。

4.1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防范工作

毕业季期间,针对毕业生特殊群体进行亡羊补牢式的帮扶工作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困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并非需要等到高校毕业季才能够发挥作用,更应该将职业指导、就业咨询等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全过程。就业指导教师通过对往年毕业生特殊群体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归纳就业困难毕业生所表现的特征,帮助不同类型的潜在困难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清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成因、对症下药,使其能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及时改变对就业目标的认知,避免陷入就业困境和误区。

4.2 积极推进大学生自我帮扶

通过经济资助或就业岗位推荐的途径帮助毕业生特殊群体走出就业困境仅仅是解决部分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种手段,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面对的是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的作用不仅需要解决毕业生当前的就业困境,更需要帮助在校生制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意识到个人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掌握的重要性,注重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从容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实现高质量就业。

4.3 拓展就业信息渠道

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加快就业信息网络服务,解决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是高校服务毕业生特殊群体有效途径。就业部门一方面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就业网络、就业咨询等多种途径指导毕业生对就业知识和就业需求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就业网站公布企业用人需求等单一信息拓展至企业的具体情况介绍、企业文化、企业员工技能要求的介绍等,帮助毕业生了解全面的就业信息内容,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融入企业,减少盲目就业现象。

4.4 做好毕业生就业后的指导工作

传统观念往往认为毕业生就业离校即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终点,但是高校就业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三方的关系不仅是输出毕业生和接纳毕业生的简单合作关系,更是以学生就业为纽带实现校企双方全方位深度合作、共享共赢的最终目标。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是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更需要在毕业生就业后继续关注他们在就业岗位的表现以及校企双方的深入合作过程中毕业生能够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做好后续沟通和服务工作。

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虽然只是毕业生中较少的弱势群体,但是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投入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密切联系着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共同利益,因此,开展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所在,也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成就学生的必要保证。

[1]苗春苗.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体系的完善[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74-76.

[2]杨建慧,梁泽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变迁及指导策略探微[J].中国成人教育,2016(7):102-104.

[3]麦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4(a)-0107-02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4YB014。

顾云鹏(1982-),男,江苏扬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毕业生群体工作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不工作,爽飞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儿童绘本(2015年6期)2015-05-25 17:55:54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选工作